新華網香港6月6日電 過去30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涌現了一批優秀的企業家和管理人才。二三十年前,他們不曾接受管理學教育,甚至可能連商學院都沒聽說過,但他們卻成功帶領企業發展壯大,打入國際市場。
這一現象讓全球頂尖商學院之一、美國 西北大學 凱洛格商學院院長薩莉·布朗特贊嘆不已。“我經常向企業高管們談及的一個事情,那就是中國人創業和開辦工廠的驚人能力。他們似乎一開始就知道怎么做生意,根本不需要美國的商學院來教他們。”她告訴新華社記者。
于是,布朗特時常問自己:“我們如何能幫助中國企業家?我們能給中國企業家帶去什么價值?”
凱洛格商學院是美國最好的商學院之一,曾連續多年在美國各名牌大學商學院排行榜上雄踞第一,其市場營銷專業被公認全美第一。多年來,商學院一直與 北京大學 (微博) 光華管理學院和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合作培養人才。而布朗特是國際公認的商業談判和行為決策領域的權威之一。此外,在如何把全球化和社會沖擊這兩個視角融入商學院教育,她擁有豐富的經驗。
布朗特表示,雖然人類在科學領域取得巨大成就,但在構建牢固的大型企業方面仍然顯得“很嫩”,不知道如何打造一個能持續保持活力、運轉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的企業。因此,她認為美國商學院可以為中國企業家在這方面提供前沿的管理學習 。
布朗特強調,她對中國做事的能力充滿深深敬意,也震驚于中國政府取得的成就,對深圳的發展尤其驚奇。“中國這套系統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方在于,一大群充滿夢想的人能迅速把資源聚攏,把發展的夢想轉變為現實。”
不過她同時認為,即便是政府,也需要學習 高級官員來靈活地管理大型組織。“中國企業的挑戰在于,如何讓企業持續發展,如何讓這些在起初充滿能量的企業,在25年至35年后仍然保持活力。”
她說,縱觀人類歷史我們發現,一些組織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就垮了,這是一個大家都需要面對的挑戰。美國的商學院在這方面投入大量時間研究,在如何管理大型復雜的組織、發掘市場能量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除了維持企業活力這項長遠挑戰外,布朗特認為,中國企業還面臨著另一個長遠的挑戰,即廉價勞動力消失后如何保證企業持續發展。她說,知識領域的企業管理比制造業企業的管理要復雜得多,而在這方面,美國也擁有豐富經驗。
布朗特說,商業領袖必須具備的本領一是如何建設一個有效率的組織,二是如何明智地發掘自由市場的潛力。這也是商學院教育的兩項主要內容。21世紀世界經濟的主角是全球各中心城市,需要培養具有“全球機敏力”、能隨時跨文化做出決策的商業領袖,這項任務正在重塑商學院教育,為此商學院必須不斷創新,而美國的商學院更需要去除“美國中心化”,走向全球。
她說,所謂“全球機敏力”意味著明天的商業領袖必須具有國際視野,能在全球中心城市之間游走,從香港到北京,再到倫敦或阿布扎比,克服文化差異,并熟練地完成商業交易,幫助打造更穩固、適應力更強的企業。
畢業于凱洛格商學院的中國學生李玲玲也表示,全球化背景下,無論你選擇從事哪個行業,在不同文化社會中與人的有效溝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是成功的關鍵。正因為如此,凱洛格商學院在錄取學生時會面試每一位報考學生,在確定其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后才會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