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變得難于預測,經營者面臨重重考驗,如何應對?
對未來的預測不是它自身就可以進行的。人類一開始并不具備預見性。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能把500坪的倉庫變成800坪的人是成功者,能夠盡早借鑒別人成功經驗的人也取得了勝利。預測事態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的話,事情一般都會進展得比較順利,這樣做且偶爾取得成功的人,就是被我們稱為有預見性的人。
我們必須要具備的不是預見性,而是歷史觀。
早在20多年以前,我曾經聽過日本知名企業家,離子株式會社名譽會長岡田卓也的演講。岡田卓也會長說:“日本的零售業被描繪成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而美國零售業的歷史卻是合并、停業、破產。只有日本對未來描繪出了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是非常奇怪的。”
那時,因為大榮株式會社和西友株式會社正在快速發展,我就覺得岡田卓也會長說得沒有道理。但是結果確實像他當時說的那樣,我這才有所領悟。岡田卓也會長學過美國的歷史,當時感覺他特別偉大,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弱勢群體的優勢
——能使一家普通的百元商店,成功地發展成擁有3000億日元資產的企業的人,經常被認為是沒有預見性嗎?
我的前半生經歷了很多:幫忙打理妻子娘家的養殖業,但事業停滯不前而連夜出走;大創產業成立以后,因為發生火災,所有商品都付之一炬;因為公司面臨倒閉,我甚至也產生過一死了之的念頭。
所以呢,我們應該牢記一句很有哲理的話:“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事情進展得很順利、完成得很圓滿,這是非常難得的。
我相信弱勢群體也有其優勢存在的,因為即使不足之處也是可以轉化為優點的。
當人類沒有毛皮的時候,大家就必須挖洞來度過寒冷的冬天;因為沒有鋒利的牙齒和爪子,就必須隨身攜帶棍棒和石頭,以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因此,社會就發展了。可見不足之處也可以帶來正面的影響。日本戰后的重建能取得顯著成效,也是因為他們深刻領會到了要從一片廢墟中站起來的艱難。
21世紀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衰退了的世紀。市場明明變得不景氣了,可很多人還是固執地認為,整個環境還是跟以前一樣可觀,不愿意接受現實。要是很容易地就忘記過去,不吸取經驗教訓,事態就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事事順利中所蘊含的辛酸和悲哀。
——作為經營者,應該怎樣度過形勢嚴峻的時期呢?
努力和耐力是人類所擁有的巨大武器。作為經營者也應該適當克制自己的欲望,謹慎做事。
我的車是用了9年之久的豐田轎車,一直沒有雇個司機。公司的辦公樓也是用粗糙的石板建造的。但我為此感到十分驕傲。因為公司沒有會客廳,所以不管什么大人物來訪,都在員工平時開會用的小房間里談生意。那個時候的桌子比現在還要單薄、還要廉價。
記得有一次,岡田卓也會長和伊藤洋加堂株式會社的鈴木敏文會長來訪,我說:“會長,真是不好意思,敝公司因為沒有會客廳,所以……”聽后,兩位會長笑著說:“沒關系、沒關系,以前我們公司也沒有會客廳。”
放松警惕,事態就會向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在矢野先生穩妥的經營下,公司業績也一直在穩步上升的吧?
事實并非如此,我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幾年前,有一次我因為大創產業能夠幸存而掉以輕心,剛放松警惕就發現自己錯了,因為沒有做到居安思危,使自己陷入困境。
有時候我們想稍微偷工減料一下。但是不可思議的是,客戶好像能看穿我們一樣,因此公司的經營陷入不良境地。特別是這一年,我發覺客戶的反映越來越不好了。
我們公司每日 早上八點半開始,全體員工都要去倉庫卸載剛剛運到的貨物。我自己也不例外,一直堅持到現在。但是,期間有一次我不小心,肋骨骨折了,之后整整3年沒有參加這項工作。
現在回想起來,身體不好并不是不參加那項工作的真正理由。到底還是人的惰性在作怪。
很多人會這么想:要是自己在心里籌劃得好好的話,事情將會進展得很順利。其實這種事情只是滄海一粟,發生的概率實在是低得可憐。我突然意識到這一點后,又立馬開始繼續去倉庫做那項每日 都要做的事情。
當今社會,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是,人們認為努不努力、用不用心工作,結果都一樣。以前的話只是知道個大概,差不多就行了,但是現在卻像是計算機,可以準確地知道經營者有沒有真正努力工作。這正是一個只要你努力了,就會如實反映出來的時代。
過去的強項在現在看來有可能是弱點
——“不掉以輕心,繼續努力”是接下來是否能夠勝任社長這一職務的關鍵嗎?
不僅僅如此,要做的還有很多。“不管什么時候都能做到居安思危”和“經常進行自我否定”這兩點,不正是一個成功的社長應該具備的條件么?
20世紀末日本的泡沫經濟出現之前,國民經濟就像飛機離開機場,飛上藍天一樣。然后進入水平飛行,現在正處于轉彎、不利于駕駛的狀態。
以前的成功經驗,現在都已經不適用了。所以,飛行員經常會擔心,說不定什么時候飛機會墜落。同樣的道理,作為公司的經營者就會想方設法不讓公司倒閉。
就像現在,就算公司運行得很順利,我們也要進行自我否定及自我反省,因為我們誰都不知道公司能持續到什么時候。大創產業也是如此,之前的做法現在也全都不適用了。
——您說的“不適用”是指?
在這之前,大創內部增加了成千上萬的項目。光光抹布就有60種、相框450種,全部總和在一起,竟然達到了9萬種之多。
要是在過去,這么多的項目,肯定是有利的武器。顧客想要享受像尋寶一樣購物的樂趣的話,就要讓商店通道變得狹窄,然后在兩邊擺放很多很多的商品。這會得到顧客的支持。
但是最近,顧客的評價跟往常大相徑庭。這是因為他們習慣了便利店井然有序的陳列呢,還是因為很難找到雜亂無章的賣場,他們開始選擇敬而遠之了呢?甚至有些客人表示不愿意在這樣的商店里多待一秒鐘。
顧客不是慢慢地不來光顧,而是突然有一天,他們全都不來購買我們的商品,銷售額急劇下降。這可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哦。
——這樣的話,大創產業必須立馬進行自我否定、自我反省和自我檢討么?
以前,我把成功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點:1、沒有預算、沒有規范;2、提倡順其自然、漫無計劃;3、不召開會議;4、沒有銷售時間等信息管理體系;5、商品陳列雜亂無章等。
但是,現在的公司怎么樣了呢?錯過了引進POS機的最佳時機、沒有計劃性等問題不斷涌現。不召開會議就無法按時傳達信息,沒有預算和規范就容易導致公司內部產生一種“不管賣不賣得出去都沒有關系”的傾向。
以前的優勢在現在看來都變成了弱點。就像從冷兵器時代過渡到熱兵器時代,很多東西都不一樣了,之前的成功經驗正在不斷地變為阻礙你前行的腳鐐。
因此,我們必須做些改變,把貨架做得低一點,通道變寬一點,還要堅決放棄雜亂無章地堆放商品,使分類更加清晰,便于客人找到自己想要購買的商品。此外,我覺得有必要定期召開會議,不同的時期制訂不同的目標。因為時代在變,我們要跟上時代的腳步。
——2008年10月,貴社在日本琦玉縣新開了一家名叫“kuru-daiso”的購物超市,請問這也是自我否定的一個環節嗎?
是的。“kuru-daiso”給人的感覺,和之前的大創產業給人的印象完全不同。新開的這家商店,通道寬了很多,商品也陳列得井然有序。要是“kuru-daiso”也經營失敗了,我們將會陷入更加艱難的境地。
有一次,我們打算開一家不同類型的新商店。但是,這個計劃我沒有親自負責,而是拜托給了一個年輕的新員工,并要求他不要有什么問題就跑來找我。因為我的建議里面肯定會夾雜著之前陳舊的想法和思維,會影響年輕人發揮他獨特的創造力。雖然我覺得我自己要達成最初立下的目標,也并不是不可能,但是我并沒有那么做。
不斷地進行自我否定到底好不好,對此我們無法馬上得出結論。
雖然當時可能是好的,但可能之后就不行了。直到大創產業倒閉之后,我們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如果沒有自我否定的話,公司也將定格在大創倒閉的那一刻,沒有未來。
聽取顧客的意見
——不論誰,在內心深處都是不愿意否定自己的。請問矢野先生您是怎么想的?
其實不管什么生意都一樣,能否取得成功最終都取決于顧客。所以我們必須多了解顧客的心理和需求。
我們說的去了解顧客,實際上是積極地聽取顧客的建議和意見。客人是不會像我們所期望的那樣來店惠顧的,更多時候會挑挑我們的毛病提提意見。所以我們只能配合客人,記住我們哪里做得還不夠好,哪里已經做得差不多了。好的繼續保持,不好的加以改進。
日本正在從高速發展階段向成熟轉變,然后必將走向衰退。因此,不管你自己想得有多么美好,事情都不可能像你所期望的那樣發展。一旦出現一種現象,便會馬上形成一股潮流。為了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做到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