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領導過某政黨的一個調研項目,那次幾乎賠上了我全部的友誼。我的每個意見都有數據支持。我很快發現人們相比事實而言更喜歡看法。大部分投票都是部落式的。每個政治部落都喜歡運用事實,就像醉鬼對待燈桿:他們要的是支持,而不是燈光。經理們也是如此。
在管理世界中,事實與信仰之間的戰爭非常重要。如果你理解老板和同事如何作出決策,你就能施以更多的影響。還好,Daniel Kahneman (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對決策的探索為我們揭開了進行決策的過程。
簡而言之,以下就是管理人員應該知道的如何影響決策:
1.錨定:聯合國中來自非洲的國家是超過40%還是不到40%?這個提問將問題的答案鎖定在40%左右,因此大多數人的猜測會接近這個數字。經理得到的教益:盡早行動。在預算過程開始之前,在規劃者提出一些瘋狂的規劃假設之前,將期望值設得很低。根據你的條件來錨定辯論。
2.憎惡損失。損失不僅僅是經濟損失和理性損失。對于經理來說最重要的他們的情緒:“如果我同意會不會看起來很蠢?”。如果你換位思考,你就會感覺很丟臉。因此透露公眾聲浪,甚至透露部分協議內容時也要將分歧進行私人化處理。
3.社會證明。如果Tiger Woods 和Wayne Rooney使用這套裝備,那么如果我用同樣的裝備也許能夠提高球技。這是我們的希望。在工作上這樣很有效。因此為你的建議取得一些強大的經紀人的支持,甚至完全站不住腳的方案都能成功。
4.框架。你喜歡儲蓄和投資還是喜歡削減和消費。非常容易的選擇,但其實都是一回事。根據你的需要來設計討論。語言值得信賴,即使你不是狂熱的自然語言處理者也同樣。
5.重復。所有的獨裁者和廣告商都知道這一點。一直重復同樣的信息。重復,重復,再次重復。
6.感情因素。犯罪統計數字惡化又怎么樣?但如果我的鄰居是爆炸盜竊犯,犯罪就會越來越成為嚴重的問題。當我遭到搶劫,失去控制的犯罪就成為最主要的問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要依賴PowerPoint。讓你的觀點和每個人相關:要和你想要影響的人息息相關。
如果你認為決策是理性的,你可以再考慮一下。在決策過程中政治和情感都需要被關注。對決策過程研究的了解能夠幫助你影響決策。
隨機讀管理故事:《兩棵樹,你砍哪一顆?》
老教授問:“如果你去山上砍樹,正好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另一棵細,你會砍哪一棵?”
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說:“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現在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一想,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當然砍紅松了,楊樹又不值錢!”
老教授帶著不變的微笑看著我們,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覺得有些疑惑,就說:“如果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閃爍著,我們猜想他又要加條件了,果然,他說:“楊樹雖然筆直,可由于年頭太久,中間大多空了,這時,你們會砍哪一棵?”
雖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我們還是從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還是砍紅松,楊樹中間空了,更沒有用!”
老教授緊接著問:“可是紅松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厲害,砍起來非常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索性也不去考慮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結論,就說:“那就砍楊樹。同樣沒啥大用,當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只幼鳥正躲在巢中,你會砍哪一棵?”
終于,有人問:“教授,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測試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么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么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于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標,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迷惑。你的目標明確了嗎?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