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圓圓 湖北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
在TCL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2004年1月)、聯想并購美國IBM的PC業務(2005年5月)相繼巨額虧損的背景下,只有13年歷史的、制造低端車出身的吉利為何仍要并購福特公司的沃爾沃豪華車業務?吉利這位“農村青年”能使沃爾沃這位“斯堪的那維亞美婦”過上幸福生活嗎?為何世界500強多數屬于制造業、信息業與服務業,而中國的500強多數在做房地產?2010年初,世界三大鐵礦石供應商聯合將鐵礦石提價90%~100%,為何中國的鋼企愁眉不展,日本的鋼企卻笑逐顏開?為何被公認為質量管理典范的日本豐田公司在金融危機中都沒有出現問題,卻在全球經濟復蘇過程中發生“召回門”事件?中國的富豪榜為何早些年被戲稱為“殺豬榜”?為何劉永好兄弟卻一直排在前列?
上述系列問題的背后,透視著企業家的種種經營心態。具體來看,企業家的心態大概有八種。
養孩子的心態。有幅漫畫說得好:“企業就像一棵果樹,從栽種到收獲,最重要的是對每一個環節的把握和對成長期的耐心。”在“百年樹人”的心態之下,企業家經營企業可分為個人聲譽、家族榮耀、民族爭光這由低到高的三層境界。國家之間的戰爭逐漸由軍事領域轉移到商業領域,任何企業做到最高境界,一定是成為國家的榮耀、民族的代表,公司章程一定會出現類似“某某企業以產業報國為己任,為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不懈努力”的豪言壯語,優秀企業家數量的多少將成為種族優秀的一個重要標準。例如,即使利潤十分微薄也要苦心經營的海爾,即使背負“員工過勞死公司”罵名的華為,總裁每日 只睡四個小時的索尼,將戰略計劃做到了250年后的松下。
旱澇保收的心態。持該種心態的企業家主要為了使企業基業長青,細水長流。劉永好的新希望 [ 18.36 1.16% 股吧] ,主業是農業的上游環節飼料業。在我國作為農業大國這一國情長期保持不變的前提下,農業一定會長期穩定發展,飼料業更加穩定。連網易的丁磊都投資養豬了,可見在經濟危機時農業是一個多么穩定的行業。不過筆者覺得還是劉永好聰明:只要你養豬,不管是否賣得出去,都要喂飼料。日本的鋼鐵企業之所以不畏懼鐵礦石漲價,除了國際鐵礦石市場每個財政年度以日本進口鐵礦石價格為基準這一傳統談判習慣、日本鋼鐵企業的集中度非常高從而議價能力很強,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長期對三大鐵礦石供應商進行股權投資。鐵礦石漲價,他們可以同時分享供應商的豐厚利潤和打擊中國的鋼鐵企業。鐵礦石降價,由于他們生產的是高品質鋼材,同樣可以獲取更高的利潤。可喜的一點消息是,中國鋼鐵企業已經接連拿下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的兩個大鐵礦,以應對國際鐵礦石市場的嚴峻形勢。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管理者為了個人利益或者沒有實際權力時,會形成該心態。例如,國企老總只懂政治、不懂經營、不敢變革 。變革 成功了,自己獲取的收益與付出不成比例;變革 失敗了,搞不好戴上“國有資產流失”的罪名成為歷史罪人。又如,中國的職業經理人很多時候只是一種“現代企業制度”下的擺設,普遍無實權,成為大股東的道具。
賺一把就走的心態。雖然社會上仇富心態很嚴重,但多數人卻希望能夠一夜暴富、一勞永逸,最好是子孫幾輩子都吃穿不愁。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什么來錢做什么,完全沒有長遠眼光,企業戰略被拋到了九霄云外。中小煤炭企業、房地產企業,是這一心態最普遍的領域。搞不好就像某個商業笑話所講的那樣最終找不到北:“襯衫廠建了一半,發現織布更掙錢,于是轉而投資辦織布廠。織布廠剛籌備好,發現種棉花來錢更快,而且沒有風險。于是,又是買地又是請農藝師。農藝師才報到,發現辦農校肯定更有錢途……”
養豬、養雞的心態。持該種心態的企業家,對企業沒有任何長遠眼光,只是為了出售企業牟利,追求時間短、成本低、效益多。“十年磨一劍”的中國創業板,高管減持、辭職成風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據《中國經營報》2009年11月23日報道,2009年11月初,創業板新股上市不到一周時間,但創業板制造的一些千萬、億萬富翁們已經在圈內兜售鎖定期一年的創業板股權。他們通過合同協議的股權質押方式,將鎖定期的股權“變相減持”。據該報2010年9月6日報道,截至2010年9月1日,在117家創業板公司中,已有25家公司的37名高管辭職,其中包括8名執行董事、10名獨立董事、8名監事、6名副總裁和副總經理、4名董秘、1名核心技術人員。
好死不如賴活著的心態。特殊國情決定一些企業的管理者持有這種心態。有些企業先天性地缺少競爭力,但為了社會利益不能倒閉,例如一些國企。有些企業由于具有可以獲利的資源而勉強維持經營,例如經營不善的上市公司擁有殼資源、土地資源、生產資源可以出租。雖然這種經營心態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被動性,但事在人為,只要及時轉變經營心態和方略,仍然可以走向成功。
一口吃成胖子的心態。在這一心態影響下,企業要么偏離實業轉向投資,要么從穩健發展轉向跨越式發展和加速發展,兩種情況都會出現大問題。財經作家吳曉波的觀點印證了第一種情況。他指出,近年以來,專心實業似乎已經是一件十分“落伍”的事情了。當年曾經被視為偶像的松下幸之助、杰克·韋爾奇等實業家不再時髦,人們更津津樂道的是巴菲特、索羅斯和李嘉誠。“用錢生錢”顯然比實業來得輕松愉快。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經濟要在全球競爭中有所作為,必須依賴實業經濟的勃興。當實業家都一一被“逼”成了投資家,當“實業之心”一一冷卻,那么,可持續發展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將無從說起。豐田研究專家姜汝祥的觀點印證了第二種情況。他指出,豐田以往的長期做法是:戰略謹慎,不通過并購做強做大,財務保守;在客戶導向、員工導向上做到極致;集約經營,靈活生產。從2001年以來,豐田先后發生了若干失誤:企業成長速度超過人才培養速度;打亂了以往安全第一、質量第二、數量第三、成本第四的優先順序;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績;沒有堅持使供應商成為“共贏商”,前CEO甚至獲得了“成本殺手”的綽號。總之一句話,偏離了一貫的“豐田之道”。
名利雙收的心態。多數企業家追求名利雙收,結果兩者皆空,要么惹上“虛偽”的罵名,要么惹來一大堆求捐之類的煩惱。少數企業家追求利勝于名,結果被貼上“為富不仁”的標簽。個別企業家追求名勝于利,甚至有名無利,結果他們成為佼佼者。牛根生、陳光標等人的“裸捐”正是“大智若愚”的體現。王石的觀點更明確:“在中國,名和利只能得一頭。追求名利雙收,搞不好惹來殺身之禍。”
企業戰略本質上由企業家的心態決定。心態好,結果不一定好;心態不好,結果一定不好。在過去的十年之中,盡管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后六種心態仍然占了多數,這可能和中國企業歷史不長、缺少前車之鑒、處于市場經濟初期有關,但這些心態必須盡早克服。中國的復興,必須有一大批屹立于世界商業戰場的偉大的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