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人資產管理這個小眾行業,有這樣一句格言常被提及,即沒有任何一個富豪家族是完全一樣的。但那些成功地將財富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家族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其繼承人在某個時刻甘冒風險,建立、收購或擴大了一家公司,從而為家族注入了新鮮的創業血液。
培養家族企業是一代代傳承財富的關鍵所在。隨著依附家族的人逐漸增加,如果沒有新的創富源泉,再有錢的家族也會坐吃山空。繼承者們花錢的速度往往比掙錢快,于是便會發生矛盾。“就如逆水行舟一般,不進則退”,華盛頓特區的顧問芭芭拉 豪澤(Barbara Hauser)如此說道。
但有不少家族成功保留了創業的火種。美國萊爾德 諾頓(Laird Norton)家族至今已延續七代人,該家族最早靠在尚屬于邊疆的明尼蘇達州經營采礦和制造業發家,但其子孫在隨后的150年間成功創建了許多企業,包括數家林產品公司和一家財富管理公司——Laird Norton Tee。
同樣,已延續六代的芬蘭哈特瓦爾(Hartwall)家族在19世紀30年代末期依靠在赫爾辛基銷售礦泉水起家,進而擴展到軟飲料和釀造業——后來又涉足地板制造、工業用粉末涂料和其他業務。還有法國穆里耶茲(Mulliez)家族,從紡織制造業躍進到零售業。該家族的成員受到積極鼓勵去創立和運營新業務,如今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功:穆里耶茲家族控股的企業包括法國地板和地毯業龍頭Tapis-St. Maclou公司、折扣服裝連鎖店凱家衣(Kiabi)、餐飲集團Flunch,還有家電連鎖店布蘭潔(Boulanger)。
不過這些成功的家族并非主流。大部分家族都無法將創業精神放在優先位置。富有家族成立家族辦公室(通常是在變賣掉賴以創造財富的家產后成立),其目的都是以守住家業為主,對于風險避而遠之。財富的擁有人,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是企業家的創始人或族長,常常難以將家業移交給下一代并發揚光大。已經取得商業成功的家族,繼承者可能就是敗家子,很快就會將家產揮霍一空。
咨詢機構Family Office Exchange的數據顯示,在繼承遺產的家族中,約有20%成立了正式的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實體,來進行直接投資。在波斯灣富豪家族中有一種方法很流行,即通過成立家族風險投資公司或貸款基金來種下家族企業家的種子。那些運作最成功的基金都建立了透明的管理制度,并要求所有創業的家族成員,無論其地位高低,都必須提交商業規劃報告,證明其投資的可行性,并服從基金的監督和報告規定。
維珍集團創始人、億萬富豪理查德 布蘭森爵士(Sir Richard Branson)則提倡另一種名為“內包”創業精神的模式。通過其實質上是家族辦公室的機構,他已經孕育出十幾家新公司。
私募股權投資公司Palm Ventures的董事總經理加布里埃爾 巴爾迪努奇(Gabriel Baldinucci)曾在維珍集團旗下一家風險投資公司擔任副總裁。他表示,成功的風險投資家、曾負責一系列企業及社團發展事務的高級主管是運營家族企業孵化實體的最佳人選。初創企業與家族辦公室聯手是件好事,因為后者往往著眼于長久,并能為企業提供廣泛的關系網。這類聯手還可以減小所謂的資金風險,即初創企業因為資金不足而始終無法實現飛躍的風險。
如果家族辦公室還未準備好在家族內部挑選企業家,那可以采取共同投資的方式。通過其他家族尋找潛在投資交易正變得比以前更容易——這主要感謝德國創業家約阿希姆 薩爾茨(Joachim Schoss)。他在去年創辦了名為Ask the Circle的網站,這家只接待受邀請用戶的交流網站匯集了全世界320多個有意共享風險投資機會的家族辦公室。
“我認為許多家族辦公室是向創業活動開放的”,薩爾茨如此說道。他已經在這個網站上為自己的初創項目找到了投資。薩爾茨說:“他們清楚自己的社會責任,并認識到資助一家新公司起步要比把錢交給銀行打理有意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