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發生在商業領域的敗德事件令人印象深刻。2008年乳業三聚氰胺事件記憶猶新,而去年的蒙牛誹謗門、騰訊大戰360乃至最近的“皮革奶”、內地人赴港澳搶購嬰幼兒奶粉,都越來越讓人感覺到,商業倫理引發的問題已經成為破壞社會福利水平的關鍵因素。
但是,簡單的去判斷某個事情的好壞、是非、公正是困難的。即使是在房價已經成為阻礙我們幸福的關鍵因素之時,當我們面對房地產商“道德的血液”等類似的命題時,仍然有著各個方面的困惑。
在一大堆原則、價值觀中,界限看上去似乎是清晰的,但事實上所有企業管理者都會面臨著艱難的道德困境。基本的道德標準有多個維度,標準相互之間會存在沖突,這樣就使得問題復雜化,并因此難以解決。
在當下中國,企業家們在特定情境下的道德選擇,很多時候難以定論。無論對于何種敗德行為,總是存在著一些因素,使得相關的道德問題的嚴重性得到降低。
比如說偷盜。偷盜是一個被廣泛痛恨的行為,但是偷書的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引發的道德問題,相比偷一般財物,會得到更多的諒解;劫富濟貧在中國的傳奇小說里,甚至是被鼓勵的。
商業領域的道德問題也是如此。在商業活動中,也存在著一些因素,導致相關企業或管理人的倫理責任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豁免”。
比如說備受尊重的聯想控股董事長兼總裁柳傳志,他曾經公開說自己曾賴過賬、走過私、逃過稅。但是,相信大多數人并不會認為這在當時的情景下,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總結起來,大體有這么幾種情況,敗德行為會被得到諒解:動機——基于高尚目標的敗德行為;能力——面對不可抗力、不可為之事的敗德行為。有些時候,當事人的不知情也會緩解敗德問題的嚴重程度。
當下社會敗德行為的頻發,為何沒有形成嚴重社會心理問題,重要的原因或在于上述的幾個方面。很多敗德行為的道德困境,都在上述幾個方面得到了某種程度上的緩解甚至于消除。
就當下熱議的房地產開發相關從業者的道德困境來說,早在2009年的時候,萬科地產董事長王石宣稱“從不行賄”,轟動一時。當時的一些輿論拿“母豬上樹”來與王石“不行賄”做比照。無論事實如何,顯然這些輿論認為,行賄是房地產商好好活下去的潛規則。如此情境下,實施類似這樣的敗德或違法行為的當事人,自然沒有心理擔負。
或者說偷漏稅的問題。一個坊間流行的說法是,企業的稅務問題 “一查一個死”。當然,企業偷漏稅的違法行為極有可能被過度夸張了,事實應不是這樣,但這些說法背后展現的想法是:企業被認為支付了過度的稅收。
當然,這些可能的被社會或者自己內心的諒解并不意味著,類似的行為應當得到鼓勵。應該深究的是,為什么很多社會成員對此類行為會有這樣看似曖昧的態度?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當不自律行為常常以各種理由被寬容時,要尋求的不僅是道德的解釋,還有對社會系統的追問。
我們理當有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應該包括,那些高尚的目標應回歸正常,特別是讓那些不可抗的力量,應可以馴服。
溫總理在與網民交流時曾說,現在影響我們整個社會進步的最大的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誠信,二是政府的公信力。這兩個方面解決了,我們的社會就會大大向前邁進一步。看得出,溫家寶總理對此有深切的理解和認識,甚至可以說,他已經給出了問題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