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而不是對立
中國的企業家今天面對的是什么環境?是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所以,千萬不能把國學的很多東西直接用于現代企業的經營與管理,因為兩者之間很多本質的東西是有沖突的。國學的很多理念用于企業文化建設方面還是很有價值的,因為企業文化的背后是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國學在這方面對中國企業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市場經濟環境中的企業要想健康發展,就要具備這樣一些特點:一是競爭意識,既要自己過得好,又要對手過得不好;二是擴張意識,市場份額的擴大是靠壯大自己、削弱敵人來實現的;三是進攻意識,市場地位不是通過消極防守得來的,而是通過積極進攻換來的;四是憂患意識,市場經濟不同情弱者,輸了就只能認輸,而不能強調客觀原因,更不能怪規則、怪裁判;五是誠信意識,不能為了企業不損失利益而犧牲消費者的利益,也不能為了小便宜而犧牲信譽。
市場經濟不是中國人發明的,工業革命也不是從中國開始的,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我們應當懷著謙卑的心態去學習,先去掌握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進而駕馭游戲規則、制訂游戲規則,達到創新,甚至超越的境界。但是,在沒有真正掌握市場經濟的要領之前,切忌輕易否定市場經濟,包括發達國家企業總結了幾十年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理論體系?!洞髧绕稹分械亩韲郴首鳛橐粐?,可以放下身段到西方發達國家去當學徒工,這種精神令人敬佩,也為后來的俄國實現大國崛起奠定了基礎。所以,中國的企業家和經理人也要靜下心來虛心地去學習、去借鑒,這樣才有可能后發制人,后來居上。
有國學專家說:“中西方在商業、制度、人文環境方面的不同,使得業界所追捧的西方管理體系在中國并不能百分之百地大顯神通。”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因為任何先進的體系都是有邊界條件和前提條件的。別說百分之百行得通了,如果一個企業從外部借鑒一些管理體系,能有10%行得通,甚至1%行得通就已經很不錯了。為什么總想著去抄襲呢?為什么總想著去山寨呢?
要知道,西方企業從來不抗拒東方文化,只要是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東西,不管來自哪里,都會加以學習借鑒,這是現實主義的思想。我們沒有必要一味地否定別人,要有一種包容、開放的心態。我認為,中國企業要想走向世界、征服世界,在管理上要掌握西方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而在思想觀念上要借用國學的一些思想作為指導方針,把東西方優秀的東西結合起來,而不應對立起來,不要一談國學和中國式管理就否定西方的管理體系和管理辦法。兩者是不同層面的東西,一個側重于理念,一個側重于實踐。
把握火候
我們常說物質決定意識,在國人的物質水平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之前,國學的很多理念都難以實現。國學理念得以實現的前提條件是物質極大豐富,人們不再為了生存而拼搏。當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文明程度自然會提高,國學的很多思想才能得以實踐,這是一個不能逾越的過程,需要時間,需要積累。
為什么我們喊了那么久的“以人為本”、“無為而治”、“修身安人”、“天人合一”,卻沒有在任何一個方面得到真正的落實?更沒有在某一個方面超越西方國家的企業?原因很簡單,還不到時候。
以人為本是一個美好的理念,是每個人都希望看到的理想狀態,可是為什么這個口號喊了那么久卻始終無法兌現,有幾個中國企業能像發達國家的企業那樣對待它們的員工?很多國人甚至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為本都說不清楚。以人為本其實就是正視人的各種需要,理解人的本性,理解人的需求,理解人的弱點。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么追求提高快樂指數,要么追求減少痛苦指數,不管是哪個行業的企業,如果在這兩個方面做點事情,自然能贏得客戶的追捧。以人為本有兩個維度:對內要理解員工需要什么,對外要理解客戶需要什么。對內是人力資源部門和各級管理者的主要任務,而對外則是市場營銷部門的職責。說穿了,以人為本就是琢磨人,把人性搞清楚、搞明白了,員工的熱情就激發出來了,客戶的需求也就把握住了,公司的業績自然就上去了。未來屬于那些善待員工的企業,我相信有一天“員工至上”會成為很多企業的共識。
再看無為而治,這是企業管理的至高境界,是每個企業家都希望看到的結果,因為中國的企業家太累了。原因何在?我認為根本原因就是很多人不懂得市場經濟利益驅動的根本法則,沒有把員工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長遠利益掛鉤,所以無法激發員工的主人翁精神。可以說,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員工只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奮斗,絕大多數人不可能為了企業的利益而努力奮斗,不相信這一點,就是自欺欺人。發達國家的很多小十字路口都沒有紅綠燈,但是大家都非常有規矩地禮讓,從來不會堵死,而在中國經常可以看到搶行、逆行、走應急車道的現象。面對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利益驅動的制度,靠無為而治的理念和思想教育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所以說,無為而治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也許幾十年之后,一些優秀的中國企業能達到這個境界。
修身安人就更不用說了,看看今天反腐倡廉的難度就知道這個問題有多嚴重。20多年前,社會上曾經探討過一個話題:“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那時候大家普遍認為主觀為自己是錯的,高尚一點的應當舍己為人,普通一點的應當大公無私??墒牵@么多年過去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在為自己爭取利益的時候,并沒有顧及其他人的利益或者社會的利益?,F在看來,能做到客觀為別人已經很不錯了,真要是能做到的話,就不會有那么多害人的假冒偽劣產品。
眾所周知,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國家,這與天人合一所提倡的與自然界和諧共存的理念截然相反。為了發展經濟,我們暫時顧不上“天”,顧不上“地”,顧不上“水”,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不會永遠這樣下去。當我們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過度開采稀土,用低廉的價格供給世界的時候,并沒有換來喝彩,發達國家為了實現它們的天人合一,把自己的稀土資源都儲存起來,把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像中國這樣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當完成了這些工作之后,它們開始談論氣候變暖,開始談論低碳經濟,開始談論征收碳關稅,從而實現它們夢寐以求的終極目標:不勞而獲。
其實,不管什么管理體系,都有其局限性和適用性。而且,同樣一個管理體系,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按照不同的順序去做,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就像炒菜一樣,同樣的原材料,同樣的烹調工具,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順序與火候不同,炒出來的菜就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我們在學習與借鑒西方管理理念和體系的時候,一定要理性地對待,善于借力,善于反思,才能洋為中用;而在探索與學習國學的時候,一定要冷靜地思考,要有時空轉換的意識,才能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