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問題是時下談論最多的話題,而商業道德缺失問題尤為突出。商業道德缺失表現形式五花八門:生產上偷工減料,流通中坑蒙拐騙,分配時恃強凌弱,職場上官商勾結,競爭中不擇手段,廣告信息弄虛作假,產品服務假冒偽劣,千方百計偷稅漏稅,凡事處處不守信用,如此等等;但它們的嚴重社會后果卻是共同的:破壞了社會環境的正常關系。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印度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說過:任何人的行為都是在一定的倫理背景下進行的。的確,每個人無論選擇什么樣的行為,無論是個人行為,還是作為企業管理者的商業決策行為,都有一定的倫理背景,決定一件事應該做還是不應該做,都會出于主觀上的倫理考量。而作為企業來說,在競爭上選擇什么樣的策略、手段,都先要自我檢視和評估一下,出招以后,是否會傷及道德、傷及無辜,那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一方面必然造成企業成本高企,同時還要承擔社會的輿論成本,如為之付出危機公關成本。因此,倫理道德應該納入企業經營成本。(詳見2010年第12期《商戰江湖》)
—范軍/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