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雪輝的父親余志懷在1982年一手創辦了寧波佳星電器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各類取暖器生產,渠道依賴代理商,年產值始終在5000萬人民幣的規模左右徘徊,一直很難有所突破。而且余雪輝發現,建廠、開模具、請工人那套開工廠的活計相當繁瑣,他的性格和志趣并不適合做這類生產管理。
“我和父輩的想法有點兒不同”,余雪輝說,在他看來,“接好班”不是為了產值去做產品,更不是為了孝敬硬著上,而是要最大限度、科學合理的充分使用父輩資源,“不僅僅是承擔接好父輩企業的責任,而是要在此基礎上,考慮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究竟在何處”。
于是,余雪輝開始琢磨起了如何在父親累積的資源基礎上去做些改變。
加入家族企業的當年,余雪輝被派到了上海開拓銷售渠道,雖然對于如何經商尚且懵懂,但經過兩年的打拼,余雪輝手里爭取到的訂單也達到了每年千萬級別的規模,對于當時的寧波佳星而言,當時最大代理商的訂單量也不過如此。
在這過程中,余雪輝的思路也逐漸清晰了起來。家族的企業位于被稱為“小家電之鄉”的慈溪,競爭激烈,生意也難做,而要想改變,就必須往生產的兩頭走,一邊是科研,一邊是市場,他選擇了后者。
“慈溪周邊家電制造工廠太多,產品種類也多,產能很大,但銷售平臺嚴重不足。我們就是要掌握自己的銷售網絡,建自己的銷售平臺,做好資源整合,代理慈溪各家電企業的優勢產品,這樣就實現了差異化競爭和合作共贏。”余雪輝說。
2001年,當時25歲的余雪輝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父親,并且把實現這個想法的載體鎖定在了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平臺上。“我通過阿里巴巴的免費頻道發布了些產品信息,當時并沒有抱太多指望。”他說,“當時連QQ的用戶都不多,更何況我們的客戶。”
“一個老板一個兵,當時整個公司就我和一個業務員,我們從來不出去跑業務,都是靠在電腦上發郵件。”
余雪輝說,雖然余志懷是個不喜歡干涉子女想法的父親,但當時,他還是覺得這個兒子“很不靠譜”,不知道這個兒子“搞什么名堂”。
但很快,余雪輝用鼠標和鍵盤就做出了成績。2001年底,寧波佳星全年的銷售額增長了1000萬元人民幣,而且訂單幾乎全部都是來自網上。看到兒子的想法頗有成效,此后,父親余志懷基本就不干涉他了,余雪輝的部門陸續又招了不少的業務員。
通過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平臺,余雪輝為企業尋找到了更多的境外機會,而隨著外貿訂單多了,他索性開始“不務正業”,試圖完全向貿易傾斜。
2008年,余雪輝在與父親商量之后,決定將他執掌的公司外貿部獨立出來,設立流通型外貿公司霍姆利德公司,除了代理佳星公司的電器外,還代理慈溪當地其他小工廠的電器產品出口。
2008年,余雪輝帶領著霍姆利德公司從原制造企業脫離出來,到2010,預計全年出口額將會突破5000萬美元。
與之相應,家族原有的制造企業寧波佳星也受益于此,同樣增長迅速。如今,寧波佳星每年的出口額達到了3億多,這個龐大的規模,主要依賴電子商務。而2009年9月,寧波佳星也取得了自營出口權,成立了自己的進出口公司,有生產流水線14條,熟練技術工800人,已經發展成為寧波地區最成熟的外貿加工電暖器的企業。
“接班便是要找到個人志趣、能力和家族生意的‘交匯點’”,余雪輝說。“我的優勢是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父輩企業的取暖器生產制造不變,我完全可以將微笑曲線一端的銷售做強做大,用一個全新模式的外貿公司帶動自己和周邊的企業。”
按照余雪輝的體驗,這個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要首先從人脈、資產到管理經驗等方面來“整理”父輩的一切可用資源,并將這些資源與符合自己意愿的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相“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