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第一個層次
無所不知:一直在校的大學生和MBA一般屬于此種層次。此種層次的特點是學過系統的經營管理方面的理論,并且多有紙上談兵之時,定義,理論隨口而來,一時放眼天下,舍我其誰。所以稱之為無所不知。但此階段的局限性相當明顯,一是所用教材一般都屬古董之類的東西,除了一些原則性的東西還可使用外。如向學,讀一些新東西,當屬幸事。二是教師一般都未經歷過真正的商場,甚至MBA的教師也有很多如此情況。三是無實戰經驗,學校社團活動有所裨益,但環境和特點又與社會中實際企業中的經營管理相差甚遠。
此說并非有意貶低各位驕子,實是心中感觸,試問身邊一個學過管理并且現在正在做管理工作的朋友,當可得佐證。
但此階段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為將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在長遠的將來,對自己的幫助不可估量。所以列這為管理的第一個層次。
管理的第二個層次
一無所知:剛畢業后工作的高校生和商場的暴發戶一般屬此種層次。
剛工作的學生如果有幸能夠在管理崗位工作。一般而言會有一種挫敗感或壯志難酬的感覺。因為發現自己的所學與實際的差距太大,有些工作與理論聯系不上甚至無從聯系。學校里學過理論,卻未學過實踐,學校里學過分析,卻未學過思維,學校里學過戰略,卻未學過執行,學校里學過做事,卻未學過做人(做真正的社會人)。所以此階段稱之為一無所知。雖然此階段的感覺不太好,但畢竟學過理論又摸到了實踐,仍是一件好事,亦仍是一個學子們必經的階段,所以列為第二階段。
商場中的暴發戶多學歷不高,但社會經驗豐富,有著豐富的閱歷和逼人的魄力。憑眼光或冒險初有所成。雖未有學過甚至不一定懂得什么是管理。但卻做著切實的經營管理工作。此階段者一般不太穩定,將來可有進一步發展,也有可能轟然倒下。其中的重要的信號就是學習或不學習。
管理的第三個層次
有所知。此階段的人員比較廣泛。暴發戶中的向學者,大學里的某些教師,企業的大部分的中層經營管理人員,及部分企業的老總。暴發戶中的向學者學東西比較快,但一般情況下個性較強,往往執迷于一點,這是其中的局限性。大學里的某些教師,這個不好評說,縱使無甚經驗,但畢竟教出了無所不知的學生,同時某些時間的分析比較精辟,但畢竟經驗不足,所以暫列為此層次。企業的中層經營管理人員經過學校的學習,社會的歷練,能夠稱之為合格的經營管理者,也列為此階段;部分企業的老總或許有豐富的實踐,亦有豐富的理論,但一些思維方面的局限,比如拘于一已之私,比如拘于某些觀念,所以也還只能稱之為有所知。
此階段的特點比較明顯,就是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亦有一定的實踐操作經驗。理論與實際有時能夠結合在一起,能夠相互促進。同時,對于本部門的工作處理得比較好。此階段稱之為有所知
管理的第四個階段
自成體系。經過了前三個階段,第四個階段的人群一般是真正的企業家`企業管理中層的好學者,某些大學教師,企業管理咨詢顧問公司的合格的咨詢師或顧問師。
他們的特點是,通過充分的實踐,并于理論的融合,再通過自己的提升,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經營管理體系,對企業管理的某些方面,或者操作的細節有著深入的認知。并且有所成就。
他們與第三階段有重要的兩點區別,一是善于學習和總結,二是具有全景視野的思維方式。
管理的第五境界。
思辯的境界,在此階段及以后,我不稱為層次,而稱之為境界,因為能夠達到境界的人并不是很多。達到境界的人沒有具體的所指,身份亦不定。
在本境界的探討中,一般是指基于經營管理實踐的基礎上的理論的探討。
處于思辯境界的人可以稱之為癡,所謂思辯,不是指其經營管理行為總是發生不一致的現象,而是當對基于實踐的管理站在更高的高度和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時,會發現對于某一個方面或某一具體事物,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結果。當對現有的管理理論進行分析時,可以從中找到很多的不足或漏洞。此時,是一種矛盾的境界,同時,自身在這種矛盾中,得到更高的磨煉和提升。也是一種更深的突破的前奏。
管理的第六重境界。
宗師的境界:當突破發生的時間,就達到了第六重的境界,宗師的境界。
處于宗師境界的人可以稱之為師,因為在經過突破之后,自身的管理理論體系成為一種全新的更高的體系,自身的經營管理行為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自己所負責的企業獲得長足的發展,使企業能夠基業長青。比如武俠小說中的人劍合一。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理論成為一個階段推崇的經典。成為萬人所學的對象。他們,推動了整個經營管理的向前發展
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我們有很多是耳熟能詳的,比如科特勒,比如杜拉克,比如韋爾奇。
第六個境界和第五個境界的另一點區別是,第五個境界是自己得到了提高,第六個境界是把自成的思想和體系加以傳播。讓其它人都得到提高管理的第七重境界
無盡的境界,此種境界可以稱之為圣。亦可以稱之為武學的無我無劍。
當達到比第六重境界更高的境界時,便會發現再高的境界就是沒有境界,所有的東西達到極致的時間就又歸于最普通的“大道”——自然的法則,人類的法則。所謂道生萬物,萬物最終又歸于道。此種“大道”,表達出來也許都是我們知道的東西,但我們所難能達到的,正是歷經求索而得其深的過程
代表人物自古以來我認為都是聊聊無已的,因為他們的東西可以成為千百年的經典而不朽。但聊聊無已并不等于沒有。在我腦海中閃現在的,比如孫子,比如老子,比如孔子。
另一個達到此種境界的人不多的原因是,當歷經世事滄桑,初悟大道的時間,便已乘黃鶴西去了,經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