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當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剛前往格力電器視察。直到專訪前數分鐘,董明珠仍在為來自國務院的考察團擔任講解。
董明珠說,溫家寶總理在視察期間告訴格力的員工,“沒有核心技術,企業就沒有脊梁;沒有科技創新,企業就沒有靈魂。空調產業正面臨著一場新的,面臨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的科技革命,產品不斷更新,朝著節能、高效、便民方向發展,空調產業和企業也必須走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眼下,正是格力電器業績最為耀眼之時。根據11月初發布的第三季財報,公司7-9月收入191.5億元,同比增長80%;凈利潤13.2億元,同比增長73%。 這意味著,僅今年前9個月,格力的銷售收入和凈利潤就分別達443億元和29 .4億元,同比增長44 .4%及43.7%,已經超過了公司2009年的全年業績。
但這也是董明珠最為憂慮之時。
“格力電器的科技創新正在受到不良商業競爭的沖擊。”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說。
“現在,所有行業都正在面臨惡意攻擊和不良競爭的傷害,中國商業環境亟需凈化。”董明珠說,一直以來,格力電器都是堅持專業化和自主科技創新研發,但因為激烈的市場競爭,惡性的市場競爭正在愈演愈烈。一些企業已不再專注研發,而是通過誣蔑、惡意攻擊等手段,寄希望于以打擊競爭對手搶奪更大的市場份額,這將對整個行業的創新研發乃至整體發展帶來沉重打擊。
“我們需要加強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營造更規范的商業環境,讓企業更更加專注創新研發,提供企業和產業的真實競爭力。”董明珠呼吁。
做大還是做強
“十二五期間,我們希望格力的業績和競爭實力都再上臺階。”董明珠說,在利潤和稅收方面,格力電器將與銷售收入同步增長,甚至以更快速度增長,“比如通過成本控制和技術突破,提高企業利潤率。”
而與業績相比,她更看重格力電器的實力增長。
“我無法承諾格力在什么時候達到多大的市場規模,但格力電器會保持強勢的領導地位與企業競爭力,這是可以做到的。”董明珠說,現在很多企業都不是“做強”而是“做大”,企業指標也把規模放到首位,號稱銷售規模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的企業,實際的利潤規模和納稅金額甚至比不上規模數十億的企業。
“就格力電器來說,其實只要我們想,完全可以說在2010年就達到1000億元的銷售規模。比如,只要把通過集團進行的采購等金額算進來,就已經足夠。”她說,但這樣的“規模”沒有含金量,也沒有任何意義。
“而且,今年做1000億很容易,但明年、后年又怎么辦?”董明珠說,企業家更應考慮的是企業的可持續增長,以及自身增長對國家的貢獻,除了工業產值增大以外,還能給國家帶來什么。
董明珠表示,格力不做數字游戲。作為一個上市公司,作為一個對社會負責任的企業,格力的目標是保持企業健康,保持合理增長,“重要的是在核心科技上繼續保持領先,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董明珠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格力2009年投入的研發資金超過了20億元,2010年有望突破30億元。僅最近三年就增加技術專利近1500項,平均每周有9項新技術問世,完成了10余個“十一五”規劃項目,并推出直流變頻多聯機組、超低溫數碼多聯機組、離心式冷水機組、G 10變頻空調等多個填補行業空白,創造世界紀錄的高端產品。
格力電器現有45000名員工,其中有3000多名是研發人員;建設了300多個室驗室,在空調企業中是最多的;每年的科技研發投入超過20億元;目前,格力電器已有專利技術300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300多項,開發產品品種規格超過7000款,在同行業中遙遙領先。
格力電器人士透露,在普遍還只能保證空調在15赫茲甚至30赫茲頻率穩定運轉時,格力電器已推出可以在1赫茲超低頻率仍穩定運行的全新變頻技術。在國內的中央空調都不得不購買國外生產的“心臟”——螺桿壓縮機時,格力電器已打破壟斷,完全自主研發出螺桿壓縮機產品;在全球同行都還在為解決普通空調的噪音問題發愁時,格力電器已推出了噪音最低達19分貝的超薄空調。
“市場總在變化,你今天是龍頭老大,并不代表明天還是龍頭老大,要保持領導地位,就需要不斷超越自己,才能一直獲得消費者認可。”董明珠說,“格力電器的目標是做一家百年的企業。”
專業化挑戰
在董明珠看來,格力的領先源于專業。
“每個人、每個企業都有不同的位置,而格力只想做—件事,就是專業化。”董明珠說,很多家電企業品牌同時做幾類、甚至幾十類家電產品,但格力電器只會堅持做好空調產業。
“我并不是說多元化不好,差別只在于你以什么樣的心態去走多元化的道路。”董明珠說,將空調產業做到最好就已屬不容易,如果格力電器要做幾十種類家電產品,都要做到是全球最好,就會分散自身精力與財力。
董明珠說,很多企業做多元化的原因類似于買保險,如果某一類產品失敗了,還有其他產品可以補進。此外,更多的企業多元化,則是為了利益最大化,哪里有錢賺就往哪里走,哪個產品賺錢就生產哪個產品,“這樣的多元化投機成分太多,我認為對制造業來講并不可取。”
在她看來,格力電器搞專業化發展之路,是“自斷后路”的破釜沉舟之舉。因為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所以格力只能在全球空調業持續不斷向前沖,但如果空調一直做好,就不會是品牌浪費,而是品牌效益的最大化。
“這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抗壓挑戰,考驗的是格力電器自己。”董明珠說,正是因為專心致志做空調技術研發,格力電器改變了過去企業研發和生產脫離的局面,不斷實現自我突破,在國內乃至全球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穩定的業績增長。
“如果有一天,格力電器要做多元化,一定是專業化已經全世界做得最好,而且具有長期的領導能力,或者是在人力、財力、資源等環節都富有多余,我們才會考慮多元化。”董明珠說。
惡性競爭愈演愈烈
讓董明珠擔憂的是,雖然在技術創新上,格力一直保持領先,但在市場上,格力卻正在受到巨大的挑戰。
不是堂堂正正的性能與價格對決,而是來自于“陰影”下的,以惡意攻擊、誣蔑混淆消費者視線,通過灰色手段打擊對手來搶奪市場份額的挑戰。
一位空調業內人士透露,2009年以來,空調行業內一直沖突不斷,從“爆炸門”、“廣告門”到“斗毆門”,格力更是屢屢被拖入輿論漩渦。
去年春節河北的一次爆炸事件中,因為個人恩怨,消費者的空調里被人放了炸藥后引爆。但即使公安部門已有結論,在很多省市,該事件卻被競爭對手大幅夸張渲染,印上傳單后與自己的促銷宣傳單一起向公眾散發,蓄意引發社會恐慌,以誘使用戶變更購買意向。
而在“世界名牌”風波中,背后操縱的痕跡更加明顯。
2010年2月10日,在河南洛陽的馮浩花費12792元買了8臺格力空調后,將格力告上法庭,稱格力在廣告中將“中國世界名牌”簡單宣傳為“世界名牌”是在誤導消費者,存在利用虛假廣告進行欺詐的行為。
與此同時,在洛陽、武漢、天津、西安、深圳、溫州、揭陽、北京、重慶、衡陽等其他省市也出現同類案件。
此事引發外界大嘩,并最終由國家質檢總局不會取消格力空調“世界名牌”的稱號的表態最終定論。
但外界少有注意,其中多個起訴都是發生在同一天,而且都是用戶上午購買格力空調,下午就到法院起訴“格力虛假宣傳”。
“這些用戶為什么不先把空調裝上去看看好不好用,而是還沒安裝就急不可耐地起訴,而且為什么不同地區的用戶都在同一天起訴格力,這么多的為什么,不可能用巧合來解釋。”董明珠表示。
商業環境亟待凈化
這樣的惡意攻擊,正在令空調行業走向“劣幣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行業內的風氣正每況愈下。”一位不愿具名的空調企業人士透露,在空調業內,惡意詆毀、誣陷、渲染,已經成為一些廠商打擊競爭對手的慣用伎倆,有的公司甚至專門找攬“網絡推手”公司,在網絡上制造大量虛假信息,混淆公眾視聽。
與此同時,一些企業更利用用戶對技術的不了解,進行扭曲的觀念引導,讓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標準無所適從。“這就導致一個結果,專心做研發的企業的產品銷售受到沖擊,強調惡意營銷的企業卻得利。”該人士說,“長此以往,整個行業的技術研發積極性都會受挫,最終讓外資廠商受益,受損失的還是行業本身。”
事實上,這一現象并非空調業特例。
2009年以來,數個產業內的不正當競爭愈演愈烈,并引發大量的惡性事件。從蒙牛產品經理惡意攻擊伊利等同行品牌,造成了整個國產奶業的市場大滑坡,到騰訊、360將中國絕大多數互聯網用戶拖入“二選一”的戰場,受害的亦是大量用戶和行業本身。
“格力電器現在受到的沖擊還并不明顯。”董明珠說,用戶喝完不同的奶粉后,難以進行準確的比較,所以不正當手段很容易引發市場震蕩,但在空調行業,產品的性能與質量,乃至品牌的誠信度,都可以在長時間的使用中比較積淀。
盡管如此,董明珠依然呼吁,中國的商業環境需要進行凈化,不良的風氣已經亟需遏止,否則中國經濟發展將錯失通過創新科技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的大好機遇,甚至走向惡性循環,最終在國際市場中失去競爭力。
“對于不良行為,我認為除了罰款等手段,應該建立更有效的法律制度,比如追究刑事責任等,以改變當前中國商業的道德缺失與惡性競爭,營造鼓勵企業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政策環境。”董明珠說。
“這有可能會成為我明年的兩會時的提案。”董明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