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復興的機遇面前,中國企業如何通過管理創新在全球競爭中獲得持續穩鍵的增長?互聯網時代,如何通過信息技術創新管理,提升核心競爭力,率先駛入轉型升級的快車道?如何在全球競爭舞臺上展現中國企業家的管理智慧,讓中國管理模式在全球崛起?
從2010年度影響中國企業管理領域的諸多重大事件中,金蝶咨詢專家團遴選出9大關鍵詞。他們認為,這9個關鍵詞背后隱藏著中國企業管理的現狀,并希望籍此喚醒更多企業管理者們關注管理,關注管理創新。
關鍵詞一:中國管理模式
剛剛結束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進一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企業必須通過管理創新在全球競爭中獲得持續穩鍵的增長,不斷適應新形勢下企業發展的需要,更新理念,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探索企業管理的規律。中國企業要實現轉型與升級,管理創新不可或缺。
從成思危先生倡導發起的中國管理模式杰出獎,到中國企業聯合會聯合清華 經濟管理學院等做的“中國式管理”系列研究,到北大商業評論連續4年舉辦的中國管理學院獎,越來越多中國優秀企業的管理基因被提取,管理模式被挖掘,海爾、萬科、中興通訊、格力電器、江蘇沙鋼……他們的優秀管理實踐,逐漸匯聚成一股中國管理模式的洪流,鼓勵中國更多的企業進行管理變革,開展管理創新。
3年前尚沒有“中國管理模式”這一概念。3年中,從遭受廣泛質疑開始,到后來試探性“發掘”,到如今熱火朝天、方興未艾,中國管理模式走出了一條頗為艱辛的道路。按照中國企業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胡新欣的說法,已經有包括企業、商學院教授、咨詢公司、政府、民間組織和媒體在內的6種力量推動中國管理模式進步。今天,中國管理模式正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必將在世界管理舞臺發揚光大。
關鍵詞二:商業倫理
誠信是一種道德觀念。誠信是一種價值標準。誠信是一種行為準則。誠信是一種社會責任。誠信是一種經營理念。誠信是一種法律規范。那么,誠信究竟是什么?
關于誠信,自古及今,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威。人盡皆知的道理,在2010年再度被瘋狂挑釁--這是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令國人心痛的話題。房地產,這個龐大的產業里,先是“樓歪歪”、“樓脆脆”,到后來的“瘦身鋼筋”、“竹簽門”,那不僅僅飽含我們血汗的住所,那個我們希望養身立命的地方,到頭來成了危機四伏的火山口,我們的希望成為一紙笑談。說他草菅人命?謀財害命?竟然血淋淋地吻合。商業倫理何在?
“蒜你狠”,“糖高宗”,“豆你玩”,黃龍玉……極度膨脹的需求,催生了極度膨脹的欲望。一部分企業甚至鋌而走險,完全無視企業基本責任,不擇手段攫取短期利益,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殺雞取卵的行為,應當喚醒所有企業的神經。
小贏靠智,大贏靠德。我們呼吁企業家們:莫被蠅頭小利蒙蔽了雙眼,擦亮眼睛,擦亮內心,謹慎前行。
關鍵詞三:公司治理
中國大多數企業的股權集中,形成了更近似于內部治理模式并具有家族/國家治理模式的特點,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沒有真正地分離,公司的主要控制權在家族成員/國家代理中配置。以往的主要問題是一股獨大導致經營者損害股東的利益,大股東損害小股東的利益,以及大股東代表損害大股東的利益。
2010年,國美集團上演了一場鮮活的管理大戲。黃光裕領銜主演的企業創始人,與陳曉為代表的職業經理人之間,以“公司治理”為核心,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爭斗。8月4日至9月28日,從黃光裕要求舉行臨時大會,到國美董事會起訴,通過媒體采訪和公開信互批,到9月28股東大會將這場大戲推向最高潮。這次爭斗,全方位展示出股東和董事會之間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矛盾、內部人控制、公司高管的信托責任等諸多問題。
這不是偶然事件。在我國江浙地區,幾乎每日 都在上演這樣的戲劇,肢體沖突此起彼伏,儼然顧不得這么文明。未來,中國企業如何思考公司治理結構,如何解決矛盾糾紛,相信國美這場戲會帶給當事各方及社會各界長遠的思考。
關鍵詞四:轉型升級
2010年,“轉型”和“升級”兩個詞當屬經管類文章最熱門的兩個詞匯。同時,對兩個詞的解釋,也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這兩個詞究竟該分開讀還是連起來讀,都成了一個半學術式的問題。
我們為什么需要轉型、升級?因為我們受夠了“低檔”,我們受夠了“污染”,我們受夠了一切賦予“中國制造”以貶義的字眼。為什么江浙地區生產價值1美金的芭比娃娃,在美國沃爾瑪售價為9.99美金?為什么一點點的人民幣升值,就足以打垮沿海地區一大片加工廠?顯而易見,因為你處于價值鏈(產業鏈)的最底端,沒有商標,沒有品牌,沒有渠道,甚至沒有任何話語權,長此以往,無以為繼。
轉型不是轉移,轉型是“變態”--化蛹為蝶的過程。要升級,要技術升級、管理升級、品牌升級。轉型和升級并不是獨立的,升級的過程必然涉及到轉型,轉型的過程肯定也是伴隨著升級的。吉利購買沃爾沃,實現戰略轉型,同時也伴隨著吉利在國內乃至全世界的技術和品牌升級。全球扁平化競爭的今天,轉型升級,時不我待。
關鍵詞五:IPO
2010年成為中國“IPO之年”--僅第3季度A股市場82家企業的IPO數量就超過2008年全年77家總數量,接近2009年111家的總量,融資額為2008年全年融資額的1.7倍。截至9月底,A股市場共有260家公司首發,實現融資3849.32億元,募資金額占到全球近四成,成為全球IPO舞臺的主角。
國內絕大多數中小公司幾乎全部是民營企業,雖然有一部分公司由早期的鄉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演變成私有企業,但總體而是家族式管理為主。家族式管理的最大弊端在于可能出現公司治理不完善,從而使得公司的內部控制存在缺陷。這主要體現在,公司內部缺乏有效的獨立監管方。
IPO會給企業帶來什么?首先是資金,其次是規范。IPO將幫助上市企業逐步彌補在公司治理、經營管理以及財務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嚴重缺陷。使公司運作更加規范,透明。隨著越來越多企業走上IPO之路,將推動國內企業管理水平不斷向前發展。企業運用資本市場的能力將進一步即駕輕就熟,證券管理能力進一步加強。
關鍵詞六:營銷管理
2010年,全國人民知道了兩個詞,網絡水軍和網絡打手。他們可以自由發帖,可以找人刪帖;他們可以受惠助人,也可以幫兇打人。按照媒體的說法,有50%左右的熱貼并非網民自發跟貼的結果,而是有幕后推手!我們仿佛一夜之間成了傻子--我們曾經那么天真地相信草根的力量,相信回帖的力量,相信網民的力量--原來,一切的一,一切的切,都是騙子!
國美控制權之爭,國美對立雙方均動用了網絡水軍,爭取公眾輿論,甚至采取抹黑操作,使這場“盛宴”真正成為媒體和公關公司的大餐。隨后,蒙牛和伊利,兩家乳業巨頭爆出“陷害門事件”。加之360和騰訊QQ的“3Q事件”……營銷戰此起彼伏,業界嘩然。
網絡時代的營銷,手段更加豐富,速率更加頻繁,影響更加深刻。如何進行網絡時代的營銷管理,在近期幾次重大事件中,我們或可初見端倪。顯而易見,如果企業高度依賴于營造口碑,那么抹黑口碑就能夠對他們造成致命打擊。在酒香也怕巷子深,腳正也怕鞋歪的網絡時代,營銷管理將成為企業--尤其是成熟企業必須面對的全新課題。
關鍵詞七:危機管理
危機需要管理嗎?有人說,能管理的危機,不是危機。但凡危機,都是意料之外,突入起來的--比如金融海嘯、地震、暴雨和臺風,甚至越過隔離帶的大貨車。這種說法無可厚非,然而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特征:危機管理是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降低損失的系列措施。
危機管理再次被國內企業高度關注,是從BP漏油事件和豐田召回事件開始的。在BP漏油事件中,“反應遲鈍,透明度差”、“缺乏人性化和同理心”、“行動不果斷”、“缺乏必要犧牲精神”、“溝通缺乏技巧”等屢屢出現在媒體的批評文章中,一系列被動應對之舉,使BP聲譽一落千丈;而豐田,因為頻繁的大規模召回和豐田章男的虔誠舉動,幫助豐田挽回了不少人氣。
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沒有危機。一旦有了危機,需要做好兩條:態度誠懇,行動積極。國內企業危機頻發,瞞報、遲報甚至不報時有發生。“從過往的通鋼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到今年的富士康跳樓事件、深圳東部華僑城太空迷航安全事故、某金礦企業污水滲漏事件、霸王洗發水二惡烷等”,諸多事件中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在應對危機管理方面還任重道遠。在中國企業加速國際化之際,在傳播渠道愈加多元化之時,危機管理必將被提上議事日程。
關鍵詞八:質量管理
當一切仿佛都深陷隱患,我們該何去何從?2010年,如果你貸款100萬買了套被拉細鋼筋的期房,早餐喝了那瓶內含大蟑螂的銀鷺八寶粥,如果你家里一直用美的“天然紫砂煲”,如果你一直用山東博士倫福瑞達的氯霉素滴眼液,如果你買了像“拖拉機”一樣的那輛比亞迪汽車,如果你花了大價錢買來的紫砂壺竟是“化工壺”,如果你用了一臺整日黑屏的惠普筆記本電腦,如果你發現經常光顧的飯店一直用地溝油做菜,如果你的孩子喝了圣元奶粉,還用了屈臣氏那幾款含有微量二惡烷的沐浴產品,買來了富含重金屬的兒童家具……你是否還能勇敢地對生活心存向往?
利令智昏--開始血淋淋地上演現實版的悲劇!質量,幾乎全是大牌企業的質量!從初級的質量檢驗,到統計質量控制,到全面質量管理,他們上了全面的ISO9000標準,有完善的監督體系,有高素質的管理人員。然而,一切在繼續發生著,仿佛與我們無關。在企業失敗的質量管理面前,我們的衣、食、住、行該何去何從?
質量管理,考驗的不僅是企業的管理,更是良心!
關鍵詞九:企業文化
你的企業有沒有文化?這么問,會問倒一大批人。因為這個貌似誰都能看明白的詞匯,實際上沒幾個人能說明白--或者說,沒幾個人完全說明白。
國外學者曾論證認為:杰出而成功的企業都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即為全體員工共同遵守,但往往是自然約定俗成的而非書面的行為規范;并有各種各樣用來宣傳、強化這些價值觀念的儀式和習俗。今年國內管理界廣泛探討企業文化,是從“富士康事件”開始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此前有人曾說,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宗教管理,這就是一種文化,信仰文化。有文化的企業,對外有吸引力,對內有凝聚力。
實際上,由于企業文化遭受廣泛詬病的,絕非只“富士康”一家。管理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企業文化是實現管理“藝術”性的最佳手段。
企業管理是管理,絕非控制--不認清這一點,企業文化建設必將成為一紙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