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給 研修班 上課的時候,遇到一位主管 營銷 的副總抱怨工作沒法開展。問題很簡單:該企業份額排名第一,最近,董事長決定要與份額排名第三的企業聯合。該副總指出,第三找第二一起抗衡第一,這是博弈論證明的,而且三國的故事就在那兒明擺著;但第一要和第三合作就得小心了,而找他們合作的第三企業現在發展勢頭非常迅猛,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搶占第二的位子,進而威脅到自身,找它合作不僅打擊不到第二,反而會培養出更強大的競爭對手來。董事長這個決策純粹是頭腦發熱,中了別人的圈套。
在力陳無效之后,該副總采取了置身事外消極不配合的態度。幾個月來,雙方聯合真的如他事前預言的,一波三折進展緩慢效果不佳。結果董事長和總經理都認為,目前的被動局面是該副總的消極態度直接造成的。
聽完他訴冤,我想起了中國古代的一個名人。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在長平一戰中坑殺趙國降卒40萬的秦國大將白起。
威風凜凜的權力遭遇我行我素的專家
《史記·白起列傳》載,長平之戰白起殲滅趙軍40多萬,韓、趙恐慌,就派蘇代帶了很多錢游說秦相應侯范雎:“武安君白起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于此矣。現在如果趙亡,秦王稱霸,那么武安君必為三公,那么他的地位和權勢就要超過您應侯了。”于是應侯說服秦王放棄了攻邯鄲滅趙的計劃。武安君聽說后心里很恨范雎。
第二年秦國的五大夫王陵攻邯鄲,戰事不利,秦王想要白起代替王陵。白起建議說:“邯鄲實未易攻也。而且諸侯救援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再三下令,白起始終不肯前往,后來干脆稱病不出。
秦王派王?代王陵,最終損失很大也未能攻破邯鄲。白起聽說以后就對人說:“秦王不聽我的計策,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一定要征調白起,白起干脆就推說自己病得很重,范雎親自去請也沒請動。于是被免為士伍,又過了三個月,秦軍連打幾次敗仗,秦王惱怒命人遣送白起,不得留咸陽中。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商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于是派使者賜劍,白起落了個自殺下場。
白起的死說明了在重大決策上和領導唱反調是很危險的事情。在攻打邯鄲的問題上,白起的主張是有道理的。但是,之前攻打邯鄲的計劃因為秦王偏信范雎而擱淺,之后不適宜攻打邯鄲的建議又因為秦王固執而不被采納。
兩次挫折讓大軍事家白起滿懷不快,從裝病到真病,受盡了委屈。其實,白起的遭遇在現代企業當中也是相當普遍的一個事實。在很多重大決策上,往往是作為專家的 職業 經理人 說不動固執的老板,“胳膊擰不過大腿”。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辦?白起選擇的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不改變,結果在秦國吃了敗仗以后,自己也被處死了。
聯姻的邏輯
管理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班子進行重大戰略決策時,上下級意見不統一的問題。這時會有兩種情況:
一是上級既有權力又正確,在這種情況下,科學性與權威性是一致的。下屬的固執無損領導威信,企業經營的發展也會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