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在30年的發展歷程中,組織能力是逐步成長起來的,我們通過對華為組織發展歷程的對標,比較容易找到我們學習的方向,華為的組織能力發展可以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非正式的組織,主要是基于個人經驗,沒有規范的管理要求。
華為最開始成立的時候是一家貿易型公司,只有十幾個人,組織還沒有成型,管理邊界也很模糊,對于這種階段的企業來說,能力倒不是第一位的,意愿比能力更重要,大家是用一種創業者而不是打工者的心態在做事,混亂中卻有無限的生機。
第二階段:優秀的職能型組織,在垂直領域逐步專業化,效率高,但跨部門工作運行效率低下。
這樣的組織發展在業務運作中會遇到兩個問題;一是跨部門之間的協同,特別是有一定時間要求的業務協同,會遇到大家所熟知的部門墻;第二個問題是這樣發展起來的組織,各職能部門資源配置不均衡,有些部門很容易成為業務瓶頸。
華為也是這么走過來的,這個屬于企業發展的必經階段,業務規則不明確,大量的問題需要人治,需要各體系的老大之間去溝通,或者由老板去決策。
一個老大知道自己不擅長什么,對于企業而言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如果老大覺得自己什么都懂,那么他就會成為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老板的高度就是企業發展的天花板。
第三階段:跨部門臨時型團隊,解決跨部門工作協同的問題。
由于直線職能型的厚重部門墻,導致我們在解決很多時效性要求很高的問題時,很多企業會采用跨部門的臨時型團隊去解決,比如聯合辦公或者專項改進組等方式,這個是項目制管理的雛形,但是規則不是很明確,這種項目制的效果好壞,往往取決于非項目組內的權力。
這種類型的組織運作,項目本身并沒有給主責人賦予太多的權力,不足以制約組內成員的行為,只能依靠項目組以外的權力來彌補。
第四階段:流程型組織運作, 基于業務流推動的流程型組織建立,實現上下對齊、左右拉通。
華為依據此形成了與其它的公司的差異化的競爭優勢。那就是:矩陣式管理、流程型組織、授權/行權/監管的權力分配機制這三位一體的組織運作能力。
企業的管理提升沒法假手于人,因為對企業問題理解最深的只能是企業自己。華為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參悟華為之道,把別人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認知,從而做到青出于藍,雖然做的慢,但是做的很扎實。
談談矩陣式管理:隨著組織的擴張,必須進行分權治理,常用的選擇一般是兩種,事業部制或矩陣式管理。
事業部制不符合任總的想法,華為選用了矩陣式管理的公司管控模式,矩陣式管理并非華為的獨創,但是采用矩陣式管理并未取得成功。矩陣式管理有著非常明顯的弊端,管理層級過多,而且是多頭管理,一線往往無所適從。
華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答案就是構建流程型組織。
流程構建并不是一次性的任務,它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時至到今日,我們對流程的認識更進了一步,流程不但是業務最佳路徑的總結,而且還包含了實現業務最佳路徑所應該具備的能力。
流程型組織它的強大之處在于我們把公司粗放的管理,逐步清晰化,管理能力細化到一個個具體的項目當中。
在授權/行權/監管的分層授權體系的支撐下,圍繞客戶協同來開展工作,由于有了這個三位一體的機制,華為才可以說真正構建了流程型組織。
通過構建由一線業務驅動的流程,形成標準化運作方式,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解決端到端的業務貫通與組織協同,這就是流程型組織運作的核心。
第五個階段:戰略驅動價值鏈共建。
這個階段華為也沒有完全達到,在這里就不展開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