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呂遠洋 前華為人,10多年華為歷練,華為管理實戰專家
以股東為中心到以客戶為中心
華為認為,企業為什么存在,企業必須以客戶為中心,企業的目標是為客戶的利益而進行資源轉換,企業是功利性組織,目的是創造顧客價值,生存的基礎在于把產品轉化為商品,客戶價值優先于股東價值,競爭力優先于增值,不追求利潤最大化。
2019年5月21日,華為被美國下禁令之后,召開了一個國內媒體的圓桌會議。
《21世紀經濟報道》:在我們看來,華為的管理哲學、管理思想是任總的管理哲學和管理思想,您認為華為的管理哲學和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國際的管理哲學長期為西方主導,您是否認為,中國的管理哲學、管理思想是不是到了向世界輸出的時候了?市面上有大量的書籍寫華為秘籍,存在華為的秘籍嗎?華為模式可以復制嗎?
任正非:華為沒有哲學,我個人沒有學過哲學,也沒有認真讀過哲學書。外面的書,作者我也沒見過,不認識,也許是他編的吧。外面流傳的華為哲學是大家隨便說的,沒有什么特別的東西。我認為,如果說華為公司有哲學,就一點“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因為錢在客戶口袋里,有三種方法可以拿到這個錢。
第一,搶,這是犯罪;第二,偷,也不行,要在派出所待兩三天才能被放出來;第三,客戶心甘情愿把錢給你,你必須要提供好的商品,為他提供所需要的服務。所以,秘密就這一條。
以客戶為中心體現在:第一,華為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流程,如研發主流程——IPD集成研發體系和市場主流程——LTC從線索到現金都是基于客戶需求都客戶滿意。第二,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架構,把指揮所建在聽得見炮聲的地方,讓前線呼喚炮火,組建重裝旅,搭建“鐵三角” 組織,全公司職員對準客戶服務。第三,融入業務細節,如:阿爾及利亞地震的時候,大家在帳篷里面做標書。
在日本大地震的時候,上百位華為員工堅守陣地。中國九寨溝大地震的時候,華為40分鐘成立了項目組,專家立即奔赴現場,這都是體現了以客戶為中心是在行動中踐行。再譬如,有人的地方就有華為,即便在6500米和5200米的珠峰上都有華為的通訊基站。
為什么要在珠峰上建通訊基站?
第一 ,解決用戶通訊需求。珠峰上人員稀少,若有人遇到危險,華為的基站就會發揮作用。這就是以客戶為中心,但不以利潤最大化為中心。即使珠峰的客戶非常少,但為了解決通信的需求,華為會協助運營商建設通訊基站。
第二 ,在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華為的基站能夠在極端低溫的惡劣環境下正常運轉,證明了華為的質量,華為等于質量好,也是為了客戶的體驗。
第三,建設基站,是用生命,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才能完成!
“以客戶為中心”最后不斷提煉出華為的符號,這些符號讓華為“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融入每一個業務、每一個流程、每一個人的行為!常見的符號:
• 燒不死的鳥是鳳凰
• 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
• 不讓雷鋒吃虧,不讓焦裕祿累出肝病來
• 等等
所以,華為公司為什么能活到現在,創造奇跡,就是回歸商業基本,踐行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管理體系和文化價值觀!贏在長期價值主義導向,贏在對常識的尊重。
以客戶為中心很簡單,在具體執行起來也很深奧,可以挖到很深的層次。如果有下面情況發生時,你還能不能堅持以客戶為中心?
你的產品不如競爭對手更適合客戶,你是否要竭力爭取這個訂單?
當你的利益和客戶利益沖突的時候,能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嗎?比如你的技術路線出現了和趨勢相悖的情況,你是不是還會努力證明你的路線對的?
銷售線的以客戶為中心,為了獲取訂單會不會過度承諾?
銷售線天然以客戶為中心,不怎么接觸客戶端的研發、供應鏈如何以客戶為中心?機關干部如何體現以客戶為中心?
公司倡導以客戶為中心,有的客戶經理就會挾客戶以令公司。他用客戶要求的名義達到一些個人的目的,比如過度申請資源,打擊和他關系不好的人怎么辦?
踐行以客戶為中心的模式是一個總體原則,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只有深刻的理解,靈活的實踐才能接近這個中心思想。
舉例,2001年左右,中國電信開始部署寬帶上網業務,當時技術路線多,接入部分有以太網、xDSL等,骨干上有IP、ATM,在運營方式是包月計費還是按帶寬計費、流量計費?
各種場景下如何收費,酒店住客上寬帶是免費還是用什么樣的方式收費?
在當時這些都是未確定的問題,華為原來是一個固定電話解決方案供應商,也要擠進寬帶設備市場。華為設備是技不如人,就采取和電話網類似的方法構筑競爭優勢。電話網我們是通過為運營商提供更靈活、更多場景的計費方式進入主設備市場的。寬帶我們也如法泡制,從產品研發到銷售,包裝出來一套“寬帶智能網”。
這套東西在市場上銷售了一陣子,我們發現寬帶的商業模式并非是固定電話的復制品,簡單地說,寬帶智能網并不實用,華為是要繼續銷售多賺一點,還是停掉這個業務?
華為選擇了停掉這個業務,因為它并不能給客戶帶來價值。那華為當初為啥要推廣這個方案?因為不推廣、不應用、并不知道它不切實際。
現在5G又面臨著一個需求很不明確的問題,5G有戲沒戲、有用沒用,各種觀點都有。
但唯有實踐,運營商和廠商也都會選擇實踐來回答這個問題。證明某種技術真沒用的情況不在少數。假設有一天證明5G確實不能給用戶帶來新應用,不能為運營商增收。運營商和設備商就雙輸了,雙方在研發和部署上的投資都浪費許多。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