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投都說自己投的是人,企業不過是人的價值平臺。按這種觀點,人才是珍珠,企業只是珍珠外面的盒子。
在成都飛上海的航班上,段亦平一次又一次在頭腦中演習風投的經典問題:為什么要錢?我為什么要投你?為什么只有你能做好?要多少錢?錢怎么用?我有什么好處?段亦平是成都恩派食品公司的總經理,去上海是為了和明日投資談 風險投資 。段亦平在恩派做了6年總經理,把公司帶入野蠻生長狀態,銷量每年都是以100%的速度在增長,由一個銷量幾百萬的大作坊,成長為營業額將近兩億的中型企業。
長得太快也很麻煩,工藝問題、設備問題、質量問題、渠道問題、品牌問題、管理問題、人才問題、組織結構和法人治理問題, 企業文化 和戰略規劃問題,一連串地浮出水面。把這些問題一個一個地處理好之后,段亦平終于遇到了很難取舍的問題, 那就是資金。
資金本身不是問題,看到恩派這幾年的發展,供貨商、代理商、同行,很多了解恩派的人,都愿意投資。只要段亦平一句話,資金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但是段亦平不希望股東結構過于復雜,想先嘗試著找一找理念相近的風險投資,實在找不到,再做打算。
激情重燃
明日投資是偏好傳統領域的風險投資,在食品行業中已有不少的布局,這也許和明日投資創制人何全的經歷有關。
何全曾經是食品行業中旗幟性的人物,他創辦的新日食品曾經是國內響當當的企業。十年前,他把國際資本引入新日,并且由外資控股,自己做總經理。沒想到,外資進入剛一年,他就被迫下課,交出了企業的管理權,當個掛名董事。曾經叱咤風云的將軍成了富貴閑人,何全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含恨移居海外。
常言道, 退一步海闊天空。何全到了海外,為了深入了解曾經讓他折戟沉沙的風險投資,他放下身段,深入學習。誰知一學嚇一跳,他頓時覺得柳暗花明、天高云淡,眼界大開,創業激情重新點燃,并放出狠話:此生不風投,枉來世間走。于是低調回國,召集舊部,張羅開辦明日投資。在創業慶典上,何全說出了心里話:“這次開業,我最希望請到的嘉賓就是當初逼我下臺的雷蒙兄弟,沒有他們的幫助,我還是一個眼睛里只有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的地主。今天,我可以自豪地對自己說,何全由地主變成了資本家,由毛毛蟲變成了蝴蝶。”
裂變增長
段亦平大學的專業是計算機,畢業后在雀巢工作了5年,從終端業務員一直做到大區經理。然后去了一家民營食品公司,做了3年的 營銷 總監 。30歲開始創業,和原來的同事合伙成立一家食品代理公司,利用原來累積的商超渠道關系,專門經營東南亞的休閑食品。恩派原來是段亦平的供應商,供應散裝瓜子、花生、地瓜干,重新包裝后進行 銷售 。隨著業務的擴大,段亦平把恩派買了過來,還在貴州和云南收購了兩家生產牛肉干的小公司。
段亦平自認為休閑食品是最有投資價值的領域,自己也趕上了休閑食品最好的發展機遇。首先是市場大,全國的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其次是增長快,市場增長速度超過GDP增速的兩倍;第三是品牌集中度低,與恩派類似的區域知名品牌全國有3000多個;第四是產能過剩,行業內企業大大小小近十萬家;第五是地區差異大,不同地區消費習慣不同,導致產品的地區差異大;第六渠道成本高,低毛利產品和低端品牌很難進入大渠道;第七是管理粗放,業內企業的規模都偏小,很難實行規范管理。
在這種情況下, 段亦平對恩派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 。先是品質升級,管理好原料、工藝、流程,讓恩派產品的安全性、外觀、口感等整體質量因素都優于同行。然后是品牌升級,產品的包裝、CI、廣告都領先同行。接下來是渠道拓展,利用東南亞小食品相對豐厚的毛利,發展經銷商,再捆綁搭配恩派的產品。段亦平花精力最多的工作是管理升級,強力推進ERP和職責管理信息化平臺,所有流程和任務在系統內都能一目了然。段亦平最得意的是文化升級,為恩派注入了樂觀積極、開放平等、團隊協作的文化基因。
按段亦平的觀點,前幾年的升級,都是質的變化,是基因注入的過程。以后的發展才是量的變化,如果有大的資本投入,恩派會由野蠻生長轉變為裂變式增長。
夢中情人
聽說由何全親自接待自己,段亦平既激動,又緊張。在食品行業,何全曾經是神一樣的人物。這樣一個神人,還能放下身段留學海外,由企業家蛻變成了投資家,就更讓人佩服了。
一見面,段亦平就說:“何總,您是我的崇拜的偶像。”
“哈哈哈”,何全笑著說:“不要崇拜偶像,那只是個傳說,我們今天是談生意、談合作。”
雙方剛坐下,何全開門見山地問:“你為什么要找風投?我看過你的資料,按恩派目前的發展,尤其是恩派規范的管理和結構,股權融資應該沒問題。”
“何總的眼光很深刻,”段亦平深深地點了點頭,說:“何總,股權融資對我們來說,操作上的難度并不大,找風投的難度應該也不大,我們希望是對行業有深刻理解、有相同理念的資本進來。”
“你怎么知道我們會有相同的理念呢?” 何全借段亦平的話問道。
“ 因為何總您有過失去控股權的經歷,也知道股權變化對 企業戰略 的影響。因此,我個人認為,您的投資進來,應該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不是來謀控股權的。”
“ 你對小的投資者進行股權融資,也可以保證控股權,這有什么差別嗎?”何全繼續問。
段亦平嘆了口氣說:“好的投資人可遇而不可求啊。美中商會給我們介紹了一些海外的中小投資人,但他們不了解中國市場,也不理解我們的戰略。同行有很多人愿意投資,但他們都是老板出身,把企業看成是私人領地,不理解我們的企業文化戰略。港臺投資人也很多,但他們既不理解我們的經營戰略,也不理解我們的文化戰略。”
“哈哈哈,你的夢中情人是什么樣子的?”
“就是何總您這樣知行合一、中西合璧的,懂經理、會管理,有理論、敢實踐,既了解中國國情,也接受現代管理理念。”這一段話段亦平沒有事先準備,說完之后,他自己都佩服自己夸人的本事。
何全一豎大拇指說:“好!有個性、有遠見,你不是來找風投的,你是在挑風投。三周之后,我去成都,先看看你的公司,到時候我們再談。”
買珠還櫝
送走段亦平,何全馬上布置兩組人馬開始調查,一組調查段亦平的個人情況,另一組調查恩派公司的情況,并讓自己的老部下、現在的合伙人鐘厚專門負責調查。
“ 老鐘, 我對恩派有點興趣, 但我對段亦平這個人更有興趣,”何全對鐘厚說:“你想想看,如果我們原來投的那幾家食品公司,都有段亦平這樣的人,那個格局真是不可限量啊。”
鐘厚說:“那是,但段亦平只有一個啊。”
“所以我讓你去摸摸他的底,我的想法是,如果這個人合適,恩派也很規范,不需要他天天在那守攤。我們干脆多投點,再讓段亦平投一點資本金到明日,成為明日的執行董事,專門負責這幾個食品公司的布局和規劃,你覺得怎么樣?”何全邊比劃邊說,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鐘厚想了好一會,慢慢才想明白:“好是好,他愿意嗎?”
“我來說服他,地主和資本家的差別我太有體會了,直覺告訴我,他也是當資本家的料,”何全信心滿滿地說:“你盡快摸清他的情況,如果合適,我到成都后和他攤牌。”
三周之后, 何全如約到了成都,他和段亦平兩人在青城山下聊了整整兩天。他懇切地對段亦平說:“亦平啊,我在你身上看到了過去的我,而且你比過去的我優秀很多,我想從兄長和過來的人的角度跟你談談。以你的眼界和能力,恩派提供不了更長遠的發展平臺。而且恩派的團隊很到位,戰略規劃很清楚,你不必天天守著,加入明日吧。我從企業家到投資家走過的彎路,希望你不要再走。”
拉人入伙,在明日投資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何全給段亦平開出的條件也算優厚。明日先投7,500萬美金投到恩派,段亦平再把個人股權收益的2,000萬美金投到明日,成為明日的股東,然后再以總經理的身份管理恩派一年,年薪500萬人民幣。一年以后,再以明日執行董事的身份,對明日旗下所的有食品企業進行整合規劃,年薪1,000萬人民幣。
面對真誠的邀請和優厚的條件,段亦平一是覺得突然,二是覺得茫然。自己能用一年時間把恩派帶入裂變狀態中嗎?一年以后的恩派真的不需要自己了嗎?加入明日之后,能把那些食品企業整合好嗎?除了這種投資方式,還有沒有其他的備選方案?
針對上述案例 管理專家各抒己見
看完案例,迫切想跟大家分享兩個觀點,權當拋磚引玉。
首先是段亦平在明日投資的平臺能大展拳腳嗎?有幾點擔心。
一、風險投資對于企業的意義,加大技術創新投入,進行產品和服務升級,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提升管理水平,強化管理團隊,明晰產權,培育企業文化,提高員工素質,引進專業人才……這里無須贅言,但據我觀察,很多風險投資給國內企業投資的,包括我所在的公司,好像風險投資都沒有做以上這些,大多數是投入資金就不管了,交給原企業經營者負責,更多是從董事會層面參與經營決策。我在網上也查了一遍,發現知名的VC,包括聯想、IDG、紅杉資本等,管理團隊也沒有從投資的企業里出來的。可見案例中何全的想法是不是稍微理想化了些?
二、何全對恩派的看法是否全面客觀?他如何能判斷恩派給不了段亦平更長遠的發展平臺?恩派是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各方面都比較規范,如果段亦平從風險投資拿到資金,再去并購其他的食品企業,用恩派的管理方式進行管理和改造,是不是也是一個更長遠的發展規劃?恩派也沒達到裂變的狀態。
三、段亦平是投資家的料嗎?企業家要求的是企業領導人能夠對企業掌控,能夠制定企業戰略,能夠帶出優秀的管理團隊,做好公司的業務;而投資家則有著完全不一樣的要求和視野,對商業模式的深刻理解,對所投資企業領導人的獨特判斷,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等等;企業家還需要有社會責任,投資家則以盈利為目標。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段亦平是非常好的一塊企業家的料,至于是不是資本家的料,只有用實踐去檢驗了。
四、我有點疑問,供大家玩味。沒搞清楚段亦平為什么非要通過風險投資獲得資金?想嘗試找理念相似的風險投資目的是什么?據我的淺見,恩派每年銷量以100%的速度在增長,應該不缺資金的,包括擴大規模的資金。風險投資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獲得企業所有權,而是盈利,是得到豐厚利潤和顯赫功績從風險企業退出,段亦平只要不出讓大股東的地位就可以了。
其次,平臺重要還是人才重要?個人認為兩者都重要,沒辦法區分孰輕孰重,就像討論張瑞敏之于海爾,柳傳志之于聯想,是不可能有結論的。人的才能發揮需要借助平臺,而平臺也需要有人才才能搭起來。當然,除了這些,還應該考慮政治、經濟、社會、市場等大環境,環境對于企業的發展和才能的發揮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案例中,段亦平之所以在恩派做得風生水起,脫離不開休閑食品的發展機遇。他在恩派所做的變革 力度之大超乎想象,從產品品質、品牌、渠道到管理升級,文化升級,這些在國內企業真正實施起來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從我對國內企業的觀察看,很少有企業能做到這一點。品質、品牌、渠道升級還比較好操作,管理和文化升級可就非常難了,不僅取決于企業領導人對企業的掌控,也取決于是否有相應的人才去做,內部是否有適合的環境,影響因素比較多。可以看得出恩派這個平臺對段亦平的重要作用,換了另外一個環境,結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如果段亦平繼續留在恩派,通過風險投資獲得資金,擴大規模,并購企業,或者尋求 上市 獲得資金,以他的能力是可以使恩派達到裂變狀態的,對段亦平來說,未嘗不是另外一個更好的選擇。
商業模式是事業成功的大腦
從這個案例來看,表面上驗證了“風投都說自己投的是人,企業不過是人的價值平臺。按這種觀點,人才是珍珠,企業只是珍珠外面的盒子。”其實,這種說法是有失偏頗的,商業模式才是事業成功的大腦。
還是從這個案例入手,看段亦平的成長路徑,既是行業專家,又是管理專家,這是段成功的一個要素,可以歸結為“人才資本”;另外,段對恩派公司的一系列變革 措施的落實,是對商業模式的探索和明確,可以歸結為“模式資本”。這兩點都是明日投資選擇恩派的原因。再看當初何平在新日的成功,何的“人才資本”肯定是其成功要素之一,但雷蒙選擇了新日之后,卻拋棄了“人才資本”,因而說事業成功,“人”僅是要素之一。
其實,事業成功好比三角形,其成功要素分別是三角形的“三角”,這三個角:模式資本、 金融資本 、和人才資本保證了事業成功這個三角形是最穩固的圖形。
對企業來說,事業成功的表征是盈利,而盈利先決條件首先是商業模式,也就是“模式資本”;另外,事業進一步發展需要資金的支持,也就是“金融資本”,這點從恩派選擇明日、新日選擇雷蒙來看,也得到印證。
這三個“資本”的相互融合是事業成功的穩固保障,欠缺任何一個“資本”,事業都難以長足發展,你有商業模式、有人,但沒錢,不行;你有商業模式、有錢,但沒有人來干,不行;你有人、有錢,但沒有好的商業模式,更不行。其中,“模式資本”是大腦,決定其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資本”和“金融資本”,這點在案例中表現的更為明顯:比如說何要段來對明日旗下的食品企業進行整合規劃,是明日的商業模式需要段這樣的人才;段對風投的選擇觀(尋找夢中情人),是恩派的商業模式需要明日這樣的“金融資本”。
注:本刊“案例”欄目以HR管理難點或困境為主題,根據現實商業環境或場景虛構創作,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及公司均為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