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的中國人,過得是相當糾結。
單說吃的吧。過去窮,所以吃飯是頭等大事,見了面都要問一聲“吃了嗎”?現在肚子倒是吃飽了,但是你的心,吃得踏實嗎?
下館子,菜可能是用“地溝油”炒的。地溝油這東西,就是從飯館、酒樓回收的廚房垃圾“華麗轉身”而來的。據說,只需要一個晚上的“再加工”,垃圾就搖身一變,成了晶瑩透亮、香氣撲鼻的“食用油”!它們被低價賣給飯館、酒樓,重新回到我們的餐桌上。地溝油的可怕之處,不在于它曾經是連豬都不吃的東西,而在于里面含有一種叫做黃曲霉素的致癌物質,而黃曲霉素的毒性,比砒霜還要高一百多倍!
不下館子,在自己家里吃飯就保險了嗎?
在家里喝牛奶,可能有三聚氰胺。
在家里面吃米飯,有可能遇上毒大米。所謂毒大米,就是把發霉變質的陳米,或者農藥含量嚴重超標的有害大米,經過去皮、漂白、拋光等工序,再摻進工業原料白蠟油攪拌混合而成。……
這些食品安全事件,一樁樁、一件件,無一不在挑戰著人們的想象力,無一不在考驗著人們的身體承受力,讓人們在照顧肚子的同時,心驚膽戰,無所適從!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這種食品安全事故會接二連三、層出不窮呢?
更有甚者。2007 年9月2日,CCTV 新聞頻道《每周質量報告》播出了宣傳河北三鹿奶粉先進事跡的特別節目《1100 道檢測關的背后》。節目宣稱:三鹿奶粉“不僅意味著物美價廉、物有所值,更代表著安全、優質、值得信賴!”
假冒偽劣,無論花樣多么千奇百怪,也不管手法怎樣喪心病狂,骨子里的東西都只有一個,無非是利用欺詐,降低成本,多賺些錢。
正當我寫作這段文字的時候,電視上接連報道了家樂福、沃爾瑪等超市在上海、沈陽、長春、昆明、南寧等城市的連鎖店存在虛構原價、低價招徠顧客高價結算、不履行價格承諾、誤導性價格標示等欺詐行為的新聞。
家樂福、沃爾瑪這些名列世界500 強的外資企業,在其本國市場很少聽到有價格欺詐等行為。為什么到了中國就變壞了?難道說,真的應了那句“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古語,世界上單單中國這塊土地盛產假冒偽劣嗎?不是的!
如果我們放眼人類商業史,就會發現假冒偽劣的欺詐行為不止當下存在、更非中國所獨有,而是貫穿商品生產與交換之古今、遍布東方與西洋之各國的頑癥痼疾。
在咸黃油上涂一層新鮮黃油當做新鮮黃油出售;將制作肥皂時剩下的廢棄物摻上別的東西當糖賣;把黏土搗得很細,再用羊油搓過,摻到可可粉里賣;茶葉里則摻上黃荊樹葉,或者摻上泡過的茶葉,當做好茶葉賣—— 這些現象也不是出現于現在的中國,而是發生在19 世紀40 年代的英國。
經營者之所以不再搞哄騙和欺詐,商業道德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從不誠信轉變為講誠信,并非良心發現,也不是出于“倫理的熱狂”,而是隨著市場競爭機制不斷健全,法制逐步
完善,消費者日益成熟,企業的生存、發展、獲利的巨大壓力迫使它不得不如此。
因此,中國當前包括食品安全問題在內的眾多市場亂象,也無非是市場競爭機制尚不健全、法律體系尚不完善、消費者尚不成熟、企業欺詐成本不高、經營者道德水準低下等因素的產物。
問題是,究竟怎樣提升商業道德、加強誠信自律?途徑大概不外三條:
其一,向自己學。也就是通過自己的摸爬滾打,明白利己先利人、害人終害己的道理。
其二,向別人學。也就是借鑒周圍的人(包括外國人)的經驗教訓,以人昏昏、使己昭昭。
其三,向古人學。也就是從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中,汲取智慧,獲得啟迪。
賺錢就一定要像現在的地溝油、毒奶粉、毒大米等等那樣,不擇手段、傷天害理、昧心缺德不可嗎?
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在《史記》的《貨殖列傳》、《平準書》等篇章當中,講述了一個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工商業者的故事。
發家致富的過程中,貨幣資本重要?還是人力資本重要?春秋時代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漢代刀閒的故事,都分別證明了人才乃是頭等重要的資源。
辦企業、搞投資,究竟應該跟風頭、隨大流?還是應該逆向思維、反向操作?戰國時代白圭的故事、秦末漢初宣曲任氏的故事,都闡明了絲毫不亞于當代的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的深刻哲理。
烏氏倮的故事、無鹽氏的故事,說明了創業之際,需要有隨機應變的智慧、堅決果斷的勇氣、敢于冒險的精神。
陶朱公的故事、曹邴氏的故事,表明持家之時,必須有取予以仁的仁義之心、嚴于自律的堅強意志、樂善好施的社會責任感。
范蠡教子的故事,蘊涵著知進知退、適可而止的高深智慧,堪稱“富過三代”之法門。
子貢的故事,說的是成功的商人,只有不斷學習、富而好禮,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卜式的故事,揭示了“精”與“傻”的辯證法。等等。
就讓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商業社會,天天忙著掙錢和花錢這二件事,并且為掙錢和花錢感到無盡的郁悶糾結的人們,走進司馬遷描繪的商人世界,領略那些“賢人富者”的智慧之光和道德風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