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制造業來說,產能過剩似乎是普遍話題,所以,就有了“一帶一路”計劃,以此把過剩產能輸出到其它國家,通過跨地理空間延伸市場來增加對產品的需求。實際上,如果你發揮一下想象力,也可以跨時間來轉移未來的需求到今天。給消費者提供金融支持,把他們未來的購買提前到今天,變成公司今天的銷售,這等于把未來的增長加速到今天實現。
那么,金融真的能成為公司發展的加速器嗎?今天,我們就以通用汽車和福特公司早期競爭的故事,來看看通用是怎樣利用金融戰勝福特,成為汽車行業的老大的。也借此了解,為什么“借貸促進消費、消費帶動增長”的模式必將扎根于中國。
福特拒絕貸款促銷
你可能知道,雖然私人汽車或說轎車發明于1885年,但到1899年才開始在美國興起。一開始,汽車價格很貴,只是部分有錢人的奢侈品。汽車價格起初在1600美元左右,十年后上升到1700美元左右。那時一般美國家庭的年收入才800美元,妻子不工作。這也就意味著,兩年多的家庭年收入才能夠買得起一輛汽車。
于是,福特公司在1908年推出了簡易T型車,即“Model T”汽車。這部車最為簡單,當時想的是只要能運行就可以,這樣就能把價格壓到最低,讓千千萬萬普通美國人也都能買得起,讓汽車不再是富人的象征。T型車的定價為850美元,比以前的車便宜了一半,的確讓福特銷量大增。但是,850美元還是高于一般家庭的年收入,就跟今天在中國一般車價也跟年收入差不多類似。而且當時主要是靠現金買車,所以,價格便宜一些的車會把市場規模做大到一定程度,然后就會出現銷售瓶頸,產能很快就會過剩。這就是1910年代美國汽車行業面對的局面:如何更多地增加需求?
1916年,一個叫Edward Rumely的財務顧問向福特公司創始人遞交了一份報告,建議福特公司自辦一家汽車按揭貸款公司,專門為其汽車經紀商和顧客提供低息貸款,讓他們先買走車、后分期付款,以此保證甚至提升市場份額。他說:“或許是由于人的本性,更多人愿意先買車、后分期付款,而不愿意先存錢、等到有足夠現金時才一次付清買車。”他這句話的意思,今天對你來說肯定不陌生。因為我們之前談到了,兩種付款買車的方式對個人的效用千差萬別。年輕時談情說愛,正需要擁有一部車來提升自己在“戀愛市場”上的吸引力,吸引高品質的對象;而如果是等到存夠現金才買車,那時候可能人也老了,擁有車和房子的意義也淡了。因此,分期付款借貸買車更符合人性,也促進銷售。
從汽車本身的屬性講,它是耐用品、投資品。今天你買下汽車,之后十年里,你每天開著受益,所以,收益會持續多年。這種收益流和汽車貸款的分期付款流正好匹配,讓你未來每個月邊享受邊付錢。也就是說,對于這種帶來持續收益的耐用品,不應該今天一次性付完、讓今天承壓那么重,而是可以在今后分別支付。除非手頭資金很多,那就另當別論。
Rumely也建議,對不同的人,買車后的還款安排應該也不一樣。如果工人張三是按月領工資,月供就適合他;如果農民李四一年只有秋收這一次收成,那么,他每年秋季還款一次就行……如此貼切地把支付時間安排跟借款方的收入規律匹配,當然也能促進銷售。
福特創始人得到如此天才般的建議后,卻回答說:“我們的車非現金不賣!”亨利·福特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而當時天主教對借錢花是堅決反對的。
那么通用汽車對這個建議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通用汽車樂意利用金融
通用汽車公司的老總不覺得人們借錢買車有什么不好。他覺得那只不過是把未來的收入轉移到今天,你未來的收入和今天的收入,不都是你的收入嗎?加上通用汽車的車價一般是福特的兩倍左右,所以,分期付款安排對通用汽車的效果會更顯著。于是,1919年,通用汽車成立了自己的汽車按揭貸款公司,專門為其汽車的銷售服務,包括給通用汽車專賣行提供貸款。
結果如何呢?1921年,福特公司仍然是行業最大,其汽車市場份額占56%。可是,到1926年,它的龍頭地位就讓給了通用汽車公司。雖然兩年后福特公司也推出自己的汽車按揭貸款公司,但已經晚了。自那以后,福特永遠做了老二。雖然過去幾十年,全球化使各國汽車公司都打進了美國,但直到今天,通用汽車還是以18%的市場份額領先于福特的14%。
介紹通用汽車和福特公司競爭歷史的著作很多,但基本都是從技術、生產流水線管理等方面分析。實際上,金融的支持作用對于通用汽車的勝出,當初也起了關鍵作用。
像亨利·福特那樣拒絕“先買后付”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因為到1920年代末,“先買后付”這種銷售安排已普及到了美國各種耐用品甚至非耐用品行業上,包括鋼琴、小提琴、電冰箱等等。1910年時,全美國分期付款銷售信貸總額只有5億美元,而到1929年,上升到了70億美元。到1930年,70%左右的新汽車、85%的家具、75%的洗碗機、65%的吸塵器都是靠銷售貸款賣出的。
那么,“先買后付”的信貸安排對全行業又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其實,“先買后付”信貸安排的一個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視,就是它幫助行業做大,而且加速行業的發展。試想一下,假如汽車像福特說的“非現金不賣”,那么,每個人都必須先月月存錢、存滿了車錢才能買,這可能把第一次買車的平均年齡推遲4年!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先買后付”,一般人在大學畢業后的22歲就能買車,而如果是“非現金不賣”,那么,第一次買車的平均年齡可能是26歲。這意味著可開車人口中會多10%的人不能買車,汽車市場至少要縮小十分之一!此外,在個人層面,“先買后付”等于把本來到未來才能買的車提前到今天買,把汽車的未來需求轉移到今天。這實際上讓汽車公司把未來的發展提前做了。這就是“金融是行業發展的加速器”的含義,通過金融在時間軸上重新配置需求。
2008年金融危機后,許多人認為,美國這種靠金融刺激需求的增長模式應該終結。看到這里和之前講的內容之后,你會發現這個模式不僅不會結束,還會在中國更加廣泛地采用。這不僅僅是因為今天中國年輕人越來越多通過“先買后付”購物,更是因為中國多數行業產能過剩。這么多產能靠什么消化呢?當產能過剩時,約束增長的瓶頸是需求不足。美國在20世紀初期也面對產能過剩的挑戰,因為到那時為止,工業革命已經一百多年了,規模化工業生產已趨于成熟,開動機器就能生產很多產品,關鍵是需求從哪里來?所以,中國經濟也需要通過金融,把一些未來需求轉移到今天。
我們再總結一下今天的要點——
第一,在通用汽車和福特公司的早期競爭中,福特因為汽車生產技術上的優勢,到1926年之前一直是行業龍頭。但由于1916年福特拒絕利用金融轉移未來需求,而通用汽車則積極使用“先買后付”貸款促銷,使通用汽車從1926年開始成為行業老大,這個地位保留至今。
第二,美國其它制造業,比如縫紉機制造,也是因為辛格公司在19世紀中期利用金融促銷,使其遙遙領先競爭對手。這個公司的龍頭地位也是持續到今天。
第三,多數制造業都面對產能過剩挑戰。在這種局面下,金融一方面可以把一些未來需求轉移到今天,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擴大行業的潛在規模,加速發展。
(本文為喜馬拉雅《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講座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