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80kg"></li>
    <strike id="y80kg"></strike>
    <ul id="y80kg"></ul>
  •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2017年06月13日    劉怡君 界面     
    推薦學習: 國醫大師張伯禮院士領銜,以及國家衛健委專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中醫藥協會權威、行業標桿同仁堂共同給大家帶來中醫藥領域的饕餮盛宴賦能中醫產業,助力健康中國。歡迎加入中醫藥產業領航計劃>>

    一談到“轉型”,傳統企業在生死劫面前自我救贖的畫面,就會浮現在我們眼前。

    但其實,畫面的主角不僅僅是傳統企業,看似走在時代尖端的互聯網巨頭們,也都紛紛經歷過轉型的洗禮。年僅13歲、曾深刻影響全球互聯網進程的Facebook也不例外。

    2017年初,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就表示,他的社交王國接下來要變形為全球性社區。隨著由“臉書”蛻變為“新聞書”、進駐VR領域、拓展視頻業務,這家公司又在醞釀一場新的轉型運動。

    近日,在Entrepreneur的播客欄目“masters of scale”中, LinkedIn聯合創始人雷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與馬克·扎克伯格、Facebook首席運營官謝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談到了Facebook的轉型歷程和創新故事。

    尷尬發生得越早,越有可能成為偉大公司

    2004年,Facebook問世,兩年后其新功能NewsFeed(動態信息)誕生。如今,NewsFeed的廣告業務每天誕生近4000萬美元的收入,成為Facebook名副其實的“現金牛”。

    扎克伯格提到,News Feed剛剛誕生時,有很多人表示擔憂。該項目的負責人魯奇·桑海維(Ruchi Sanghvi) 回憶當時的情形,“我們在夜幕降臨的時候推出了NewsFeed,還舉起香檳相互慶祝。第二天醒來時,卻看到了數十萬憤怒的人向我們發出抗議,一大批新聞記者和學生在我們辦公室前面露營,我不得不從后門偷偷溜走。”

    通常,只要有超過10%的用戶宣稱要抵制產品,公司就會謹慎考慮并做出撤退舉措。但是Facebook觀察到,“即使每個人都說自己討厭News Feed,但是其參與率卻翻了一番”,這種“心口不一”的對比,使扎克伯格和他團隊,不僅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做什么、想做什么,還持續花費數年時間來優化News Feed的內容質量。

    扎克伯格說:“如果你的第一個產品投入市場,沒有產生尷尬局面,這說明你發布得太晚了。”批評家的聲音、公眾的質疑,不僅可以幫助品牌搶占高地,還能幫助企業聽取反饋意見、持續改進,這件事發生得越早越好。

    數字測試能做的決定,就別交給內部討論了

    “Facebook不會猜測,它只會測試”。這是扎克伯格反復提及的一句話。十多年來,NewsFeed有著數不清的迭代,甚至每天線上都會同時部署諸多算法進行測試。Facebook一天可以運行約1萬個、不同版本的社交媒體網絡,來衡量、比較有多少人正在連接和分享,以及這種模式下該網站能產生多少收入。

    “這種手段幫助Facebook迅速獲得反饋”,扎克伯格告訴霍夫曼,現在企業能輕而易舉地擁有數據化工具,因此不必在測試之前,通過內部的層層討論確認想法是否有效,數字會告訴你接下來的業務方向。

    霍夫曼對此表示認同, “大多數企業家創造一個偉大的產品的方式,就是通過一個嚴格的反饋循環,與客戶建立真正的聯系。”

    諸多革命性的創新,都發生在目標之外

    Facebook首席運營官謝莉·桑德伯格,在谷歌經歷了由4人團隊擴張至4000人團隊過程,也見證了Facebook從捉襟見肘的創業公司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她認為,無論規模多大,公司的資源往往有限。領導者時刻需要做出取舍,確定自己該關注哪些領域、忽略哪些領域,而這從來都不是易事。

    Facebook上的解決辦法是:在專注于“首要目標”之外,還要開拓新的“非goal”(非目標)。

    在負責Facebook廣告的網絡交易過程中,除了廣告目標,桑德伯格還為其團隊設置了一個“非goal”——“完成既定目標之前,我們必須先建立起自己的廣告體系、定位系統和測量標準。”從此,這個規則開始演變成為一項傳統。這不僅激發了員工對長期戰略的公開討論,還為其它“意料之外”的創新提供了機遇。

    事無大小,都可以使用“公司的名義”

    對于一些創始人來說,向員工強調公司愿景是一項一次性交易——在員工上班的第一天,告訴他什么是企業的口號,并在辦公室里貼上海報、在PPT上填上價值觀標語。“真正的做法不是這樣”,桑德伯格說,“你必須一遍又一遍地重復你的使命。”

    桑德伯格透露,Facebook始終強勢地以“公司的名義”,做任何事。每一次會議都要標注 “這是Facebook的使命”、“這是Instagram的任務”、“這就是WhatsApp存在的原因”,它們如此具有沖擊力、令人印象深刻,可以時刻提醒員工,Facebook現在領先在哪里,接下來要去哪,以及為什么要去那。

    拋棄PPT還不夠,還要向員工提問

    “鏟除PPT”是Facebook一項廣為流傳的禁令——任何會議,包括與客戶的會晤、大型全球銷售會議上,都禁止員工使用PPT發言,以鼓勵他們進行更多元的討論,形成對話型的企業文化

    實際上,這一舉措如今走得更遠,桑德伯格表示,她會在日常生活中,向員工詢問各種開放式問題,這些問題并不針對員工的業務,而是關于她自己的角色,以及員工的感受。

    “開放式問題不涉及選擇,它們可以隨著信任的增長發展成更具體的反饋,是開放型文化的發射點。我問完問題后會傾聽,只有在需要澄清的時候才會作進一步的提問,而員工會認為我對他們的想法很感興趣,”。

    在日常對話中,桑德伯格還會進一步坦白自己的失誤,告訴員工,自己在反省過程中學到了什么,而他們會立即提出相關的建議或意見。當她對團隊成員進行績效評估時,她會直接問“我能做些什么”,這會讓員工知道,管理者已經意識到,他(她)也是員工個人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

    “只有管理者這樣做了,才能幫助Facebook形成具有彈性的組織文化,這讓公司在遭遇任何轉變和顛簸的路上,都保有韌勁。”

    為了給轉型讓路,必須擱置日常創新

    從PC端向移動端轉型,是Facebook發展歷程中,一場艱難的自我變革。

    扎克伯格回憶說,“一開始,轉型進行得糟透了”,當時,團隊只是打算將PC端產品復制到移動端,而沒有考慮兩者的差異性。他們在開發APP同時,還試圖在PC端上推出新功能,而這種精力的持續分散使工作進展得非常緩慢。

    Facebook做出一項瘋狂的決定——兩年之內不再開發任何新功能,一心投入到移動端APP的研發創新中。為了貫徹這一新戰略,扎克伯格制定了嚴格的培訓計劃,并表示,“產品審查時,所有人必須優先向我展示手機版本,否則我會把你從辦公室踢出去。”

    截至2016年12月,Facebook移動業務每日活躍用戶人數為11.5億人,占據了總用戶人數的93%,而2016年第四季度來自移動廣告的營收,在總廣告收入中的比例約為84%。Facebook成功蛻變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又一巨頭。

    扎克伯格認為,企業在規劃大轉型時,有兩點尤為關鍵:

    1.提前建立一個長期的默契團隊

    Facebook領導團隊的大多數成員,是和該公司一同成長起來的。“當初一位擔任執行助理的女性,現在成為了增長團隊負責人,一位工程師如今正在獨立運行一個巨大的產品組 。”

    長期的磨合可以塑造出良好的信任和共通的價值觀,而扎克伯格也將這些訊號持續發送給公司的其它員工,告訴他們如果工作卓越,即可以在幾年之內躋身管理者隊伍。

    2.雇用“我愿意為其工作”的人

    在扎克伯格看來,優秀公司和普通公司之間的差距,在于員工水平的優劣,而一流公司的管理者,應該要有足夠的信心,選用超越自身才華的人,使其包圍在自己周圍。為此,他制定了一個簡單的規則——“如果該下屬不能領導我,我就不會雇傭他”。

    “我常假設將桌子轉過來,思考如果我正在求職,我會心甘情愿受此人的領導、為他工作嗎?”他說,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么足可以判斷該員工的才華不夠、價值不高。這種方法可以確保每一位新員工的進入,都能幫助公司贏得發展。“比如,很多事情,桑德伯格做得就比我好,我甘愿聽從她的意見。”

    桑德伯格對此表示認同,“如果你想發布一項新的戰略任務,請不要通知員工接下來要 ‘四步走’,而是告訴他們,我們要盡可能快地到達那里。”優秀員工會采取自己最快、最有效率的方式到達終點。

    而在這個不確定的競爭時代里,企業的持續改進、迅速改變,以及戰略的廣度,都已經變得空前重要。

    注:本站文章轉載自網絡,用于交流學習,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立刻刪除。Email:271916126@qq.com
    Facebook是美國的一個社交網絡服務網站 ,于2004年2月4日上線,于2012年3月6日發布Windows版的桌面聊天軟件Facebook Messenger(飛書信) 。主要創始人為美國人馬克·扎克伯格。Facebook是世界排名領先的照片分享 ……
    閱讀更多【Facebook】公司相關文章
    隨機讀管理故事:《優勢》
    三人出門,一帶傘,一帶拐杖,一空手。回來時,拿傘的濕透了,拿拐杖的跌傷了,第三個好好的。原來,雨來時有傘的大膽地走,卻被淋濕了;走泥路時,拄拐杖的莽撞地走,時常跌倒;什么都沒有的,大雨來時躲著走,路不好時小心走,反倒無事。

    境界思維: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敗在缺陷上,而是敗在優勢里。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
    相關老師
    熱門閱讀
    企業觀察
    推薦課程
    課堂圖片
    返回頂部 邀請老師 QQ聊天 微信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2020 | 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网站 | 国产精品免费一级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99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毛片|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久久噜噜久久久精品66| 亚洲精品麻豆av| 中文字幕一区日韩精品| 波多野结衣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鸭王1|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福利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动态图| 久久91综合国产91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io| 九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一|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老司机免费午夜精品视频| 日韩a级一片在线观看| 日韩a级毛片免费观看| 男人的天堂精品国产一区|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网站|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在线亚洲v日韩v|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a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九九久久免费视频 | 国内精品一线二线三线黄|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