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6年11月的第三屆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百度李彥宏很令人驚訝地下了這樣一個判斷: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而相應的依據是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互聯網人口滲透率已經超過了50%。但事實上恰恰相反,正因為互聯網人口滲透率已經超過了50%,這說明移動互聯網的大時代才剛剛開始。
移動互聯網:由量變逼近質變
11月16日,就在第三屆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的同時,騰訊發布了2016第三季財報,其中QQ 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達到 6.47 億、微信和 WeChat 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達到 8.46 億。而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換言之,中國主流的消費者已經完成了移動互聯網化,且絕大部分聚集在騰訊平臺。
而在使用移動互聯網成本來看,根據《2016年世界互聯網發展烏鎮報告》,移動蜂窩網絡已覆蓋95%的人口,預計2016年底,全球移動寬帶用戶數將達到36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別有75%和50%的用戶帶寬達到10Mbps。截至2015年底,全球大多數發達國家、83個發展中國家和5個最不發達國家,都已實現寬帶委員會提出的價格可承受性目標。
再看移動網民的使用習慣,根據企鵝智酷與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媒體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2016)》,2016年日均使用移動終端(手機及平板電腦)的用戶超過了81.5%,在3小時以上比例的用戶占46.6%,這意味著網民對移動終端的依賴與日俱增。
所以,首先是50%的網民完成了互聯網化,其次是主流消費者還完成了移動互聯網化,再次是移動互聯網的使用成本還在逐日降低,這一切都導致用戶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停留時間越來越長。而這一切,都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現在,我們正在逼近質變的臨界點。
以騰訊18年的歷程為標志,我們已經完成了從PC互聯網基礎設施和設備向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和設備的過渡。盡管根據騰訊最新的財報,目前QQ 月活躍賬戶數仍高達到 8.77 億,但QQ 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已經達到 6.47 億,這說明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基礎已經非常牢固。但目前移動互聯網的技術與商業模式仍然是簡單照搬PC互聯網的模式,從騰訊財報可以看出游戲和廣告仍是兩個主要支柱型收入項,百度也沒有擺脫搜索這個單一主要收入源。
那么,2017年以后的移動互聯網可能會很不一樣。因為一旦用戶對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使用和停留時間達到相等,繼而使用移動互聯網的時間超過PC互聯網,那個時候一切將大不同。
移動互聯網與PC互聯網的本質區別
移動互聯網與PC互聯網的本質區別主要體現在技術基礎、用戶行為和商業模式有極大的不同。而一旦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模式占據了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主導地位,不但將導致現有產業和經濟格局的重大洗牌和改變,也將出現新一代的移動互聯網之上的獨角獸以及偉大的企業。
首先是技術基礎不同,導致移動互聯網的軟件思想與PC互聯網有本質不同。這主要體現在智能手機的屏幕遠小于PC、筆記本或平板電腦,也缺乏鍵盤、鼠標這樣PC互聯網常用的人機交互方式,這就要迫使面向移動互聯網的軟件設計思想必須做出根本性改變。而這根本性的改變,則體現在軟件的規模、功能、效率以及交互等方面。
在談到軟件設計思想的根本性改變之前,要強調一點即現在的智能手機的硬件性能已經不亞于PC終端。特別是近兩年來隨著硬件的快速進步,以及ARM、NVIDIA等生態的快速繁榮,智能手機的配置在CPU、GPU、內存等方面,已經可以等同于筆記本或高端平板電腦,但智能手機的硬件配件更為豐富,無論是觸屏、攝像頭還是各種傳感器,都比PC或筆記本更為多樣化。因此,現在的問題不是智能手機的硬件性能不夠,而是軟件跟不上硬件的發展速度。
再回過頭來說智能手機的小屏設計思想,這是變革傳統PC互聯網軟件的根本所在。誕生于PC互聯網時代的軟件,其最大的問題就是功能冗余、臃腫,最典型的莫過于微軟的Office軟件,絕大多數用戶可能最終也就使用了不到微軟Office軟件20%的功能,但Office卻變得日益龐大和復雜。再有就是整個Office是根據PC大屏幕設計的交互界面,不論是菜單欄還是功能鍵都復雜、全面但過于“肥胖”。
移動互聯網的小屏就不一樣,因為屏幕小就天然導致能展示的信息有限,這就反過來倒逼軟件要在保持小巧、精簡、“瘦身”的同時,還要能滿足主要的用戶需求。這將導致軟件設計大為簡化,80%的精力用于把20%的常用功能做深做透,要能滿足移動互聯網大規模并發使用,同時對于80%不常用但有可能用的功能,或者通過插件的方式隨需供應,或者通過與其它軟件協作形成一個分布式在線軟件生態等。而對于搜索這樣的互聯網功能,則通過數據分析和人工推薦的組合即能滿足精準命中小屏實時搜索需求,最后才是用到人工智能的方式。
人工智能之于智能手機軟件和移動互聯網應用開發,現在主要集中于人機交互和搜索推薦。人機交互主要用到了語音識別和視覺識別,搜索推薦則通過學習使用者的歷史數據來智能推薦相關的內容與功能。因為人工智能所采用的算法對于硬件有特殊的要求,因此適合在智能手機等終端上運行小規模的人工智能算法,然后通過相互連接起來協作完成更大規模的任務。因此,類似蜂群的群體協作化智能更適合未來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應用。
為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而生的軟件,還需要與社交功能天然結合在一起,這就說到了用戶行為。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讓用戶永遠在線,無論是通過Wi-Fi還是通過手機蜂窩網絡,極大地強化了社交和游戲屬性。為什么呢?社交和游戲是連接“有用時間”和“無用時間”的最佳連接器。在PC互聯網的軟件中,幾乎沒有出現社交和游戲的屬性,這是因為PC互聯網軟件往往以實用功能導向,即使是游戲軟件也以娛樂功能導向。而結合了實用功能、社交機制和游戲原理(例如紅包就基于種社交+游戲的原理),才構成了移動互聯網軟件的基因。
當然,由于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基礎,用戶行為還有其它顯著的不同。例如,在用戶在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上可以廣播式與成千上萬人有效地溝通,也可以點對點私密地一對一溝通,既可以實時同步溝通,也可以異時異步溝通,還可以混合方式溝通。劃屏、圖片、視頻、語音等方式也遠遠豐富于PC互聯網,這些用戶行為都從根本上改變軟件設計思想。
隨著軟件設計思想發生根本性變革,商業模式也勢必跟著發生顛覆性變革。而在考慮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時候,不要忘了還有一個消費升級大趨勢即將撲面而來。2016年11月初,經濟學人智庫發布對中國未來15年的消費市場預測,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有近35%的人口(4.8億人)符合中高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定義,這一群體的個人年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0,000美元,這是一個總計高達30萬億人民幣的消費市場,而今天這一人群的比例僅為10%。
所以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遠不止于游戲、廣告、搜索、電商等現有的模式,而即使是這些現有的商業模式也將發生深刻的變化。
為什么他們看不見未來?
為什么李彥宏會做出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的結論呢?原因很簡單,百度不掌握用戶數據。
百度搜索作為一個基于PC端的泛媒體業務,不知道搜索的人是誰、為什么而搜索、搜索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才能提供更為精準的搜索結果等,所以現在用百度搜索基本上很難馬上精準命中目標頁面。當然,PC互聯網的搜索也有數據,是所有搜索行為匯集在一起的開環大數據,缺乏移動互聯網的精準用戶數據。
什么能讓你看到未來的具體模樣?小數據可以,即與用戶個體行為緊密相關的閉環小數據,從移動互聯網足跡到最后的支付所形成的閉環小數據,可以看到用戶的行為以及相應可能產生的商業模式。如今,BAT中百度的商業化才剛剛起步,未來要怎么走,百度自己還看不到,因為它只有開環的大數據。
阿里和騰訊都先后做成了支付業務,而且騰訊能夠后來居上,主要是微信掌握了閉環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小數據,但微信的商業化其實也剛剛開始,支付僅僅是第一步。阿里掌握了ToB的閉環小數據,騰訊掌握了ToC的閉環小數據,二者各看到了一半的未來,這兩個小數據要合并在一起再發生化學反應,才能看見真正的未來。阿里在突破電商、騰訊在突破社交與游戲,兩家都不約而同想到了云服務,但云服務在全球來說也只是起步階段。
看不到移動互聯網未來的還有微軟和聯想。
微軟雖然在云計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Windows Phone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只占1.7%(Gartner, 2016Q3)。雖然Surface業務相當成功,但Surface本質上屬于PC業務。另一家在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上也不成功的公司就是聯想,盡管聯想的高層想了很多辦法,但聯想手機的業務最終可能還是無法取得根本性突破。
為什么他們都看不到未來?這些傳統互聯網、傳統IT和傳統PC公司,除了大公司病、難以走出舒適區、原有業務的路徑依賴等等外,讓他們看不到未來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按《失控》一書的說法即低等人類文明(PC互聯網)無法看到高等人類文明(移動互聯網)的未來。而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未來才會一步一步展現自己的模樣。
如果說移動互聯網是人類的高等文明狀態,處于PC互聯網這個相對低等文明狀態的人們,是無法通過想象未來而進行頂層設計,再一步一步實現未來。現在的傳統企業都在努力想象未來,然后試圖進行頂層設計,再期望通過一步一步實踐頂層設計,來達到那個想象中的未來。遺憾的是,其實誰都想不到那個移動互聯網的未來。
一個移動互聯網大時代的未來到底是什么樣子?《失控》一書提供了一個答案,微信之父張小龍說,誰讀完了《失控》肯定錄用。當然,張小龍的弦外之音是讀完了還要讀懂。《失控》一書到底說了什么?后文分解。
總之,移動互聯網的小時代即將結束,移動互聯網的大時代隨后開啟。我們今天正處于這樣一種社會技術基礎設施、繼而是人類文明的轉換結點和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