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先投資金融業,到為供應鏈提供金融服務,再到當下以金融工具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新希望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在產融結合領域持續探索。
11月30日,在第十一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上,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以新希望集團的實踐為例,分享了他在產融結合領域的思考。
劉永好還表示,當前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一要繼續做好肉蛋奶等實體產業;第二要通過金融的手段,銀行、證券、保險和基金的組合等來推動經濟的發展;第三是加大國際化的步伐。
從投資金融到供應鏈金融
民生銀行是劉永好參與發起設立的中國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業入股的銀行。
劉永好介紹,1993年他當選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時,接到時任工商聯主席經叔平的委托,調研民營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服務。他經過廣泛調研發現,當時民營企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銀行不給其貸款。當時銀行都以為政府、國有企業服務為主,民營企業很難惠及到。因此劉永好提議,民營資本參與發起設立銀行,這就是民生銀行的起源。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民生銀行成為中國、乃至全球大型銀行之一,資產規模達到5萬多億元。新希望也從這一投資中得到極大的回報。
“我參與了這個過程,感到驕傲。我現在仍然是民生銀行的大股東、副董事長,我希望民生銀行繼續走好。”劉永好說。
新希望還在2003年參與發起了民生人壽,這些金融領域的投資回報巨大。但當時的主要考慮是,以農業產業為主,做一些金融的投資。
從2007年開始,新希望集團提出產融結合,重點布局產業鏈金融。
作為農業企業龍頭,為獲取優質、安全、成本低的產品原材料,也要帶動廣大農民一起發展。新希望成立農牧行業第一家融資擔保公司——普惠擔保,目前為農民提供擔保超過230億元,粗略統計這些擔保推動了超過17億只豬、雞、鴨的養殖。拉動銷售超過千億元。
2011年,新希望財務公司獲批,集團金融化發展再進一步;2014年,新希望成立為三農服務的商業保理公司,為產業鏈農民的肉蛋奶產品的流通領域做了很多的保理。2015年1月,新希望還成立互聯網金融平臺——希望金融,專注為農民辦家庭農場、養豬養雞等農牧供應鏈提供貸款。希望金融幾乎沒有壞賬,國際金融公司(IFC)在調研后還提出希望參股希望金融。
民營企業抱團突圍
在經濟轉型期,行業產能過剩且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如何提升競爭力?
劉永好介紹,在前期供應鏈金融的基礎上,新希望申請的民營銀行獲得銀監會批籌。“我們準備把它打造成一個互聯網銀行,現在一切準備工作就緒,我對這家互聯網民營銀行充滿信心。”不僅如此,新希望還收購了華創證券,發起設立了7家基金管理公司。
在綜合金融布局逐步完善的情況下,新希望正在以金融為杠桿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劉永好介紹,全球川商總會成立了川商返鄉興業投資基金(下稱“川商基金”),原本預計在半年內以四川省財政出資3億元加上企業家出資放大4倍到12億元,沒想到在兩個半月就到位42.4億元,還有100億元排隊等待加入。民營企業通過川商基金抱團發展。
他表示,川商基金之所以有巨大吸引力,一是按照市場化手段,二是地方政府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包括四川境內新資源的開發、電信、國有企業改制、醫療健康等項目川商基金都可以優先參與。兩個月間已經投入5.7億元,還有20億元左右的項目正在洽談。
因看好旅游業的發展機會,新希望參與發起成立四川省旅游產業基金,依托四川省豐富的旅游資源和人才基礎,希望在今年投出第一個項目。此時,浙江省旅游集團又找上門尋求合作,與新希望一道成立浙江旅游產業投資基金。此外,還有50億元的四川省醫療健康產業基金箭在弦上。
在海外,新希望集團也參與了許多農業和食品產業的投資。劉永好介紹,旗下厚生產業基金的投資人包括IFC、淡馬錫、美國養老基金以及日本財團等。在最近一兩年設立的七只基金中,幾乎都由新希望作為GP來主導,來自國際的、民間的、地方的、旅游的、大健康的資金作為LP,通過基金把企業聯合起來抱團取暖。
劉永好表示,無論是金融業、大健康還是旅游業,新格局下瞄準新型服務業抱團取暖大有文章可做。劉永好還表示,11月27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明確提到,對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財產一視同仁進行保護,這是對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非常好的信號,相信民營企業會用實際行動為中國經濟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