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等問題日益凸顯,中國經濟發展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新的政策探索期“四期疊加”。創新勢在必行,而社會創新中最大的創新力量莫過于企業。值此兩會召開之際,《每日經濟新聞》深入知名企業創新一線,通過對話知名企業掌舵者,試圖探尋中國企業創新的靈魂,剖析優秀企業案例,洞察中國商業的優秀特質,尋找中國經濟向上的力量。
對全國數十萬計的川商而言,2016年2月23日這個夜晚將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當日,川商總會正式成立,作為最知名的川商企業家之一,劉永好一手推動、并出任第一屆會長。
當晚的晚宴上,向在場數百名川商代表致簡短祝酒辭后,走下臺,迎接劉永好的是不少慕名求合影的年輕企業家“擁躉”,過程持續近10分鐘,待遇頗似明星。
作為中國第一代下海創業的企業家,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一向是民營企業家的代表人物。經過30余年的發展,他所手創立的新希望早已成為國內最大的農牧企業、世界前列的飼料生產企業,但隨著時代變化、經濟變革,轉型創新迫在眉睫。
“新希望從事最傳統的農產業:養豬、養雞。最近這兩年,我們做了大轉型。”劉永好說,其將轉型的戰略嘗試總結為“四化”:“(干部)年輕化”、“國際化”、“互聯網化”和“產業金融一體化”。
梳理新希望近來大事件,除了上市公司從飼料業面向聚焦基地端與終端的戰略轉型,集團層面圍繞金融的布局動作頻頻,砸下數十億成立多個產業基金擬投多個新領域。
談及這些金融領域的舉動,日前,劉永好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稱,新希望對金融投資熟悉,眾多投資動作是“用大金融的方式來引領、來推動我們新產業的發展。”
發起多個產業投資基金
2月23日中午,當劉永好走進旗下乳業公司位于成都郫縣的新工廠時,展現的是一位極具親和力的老板形象。趕上午飯時間,劉永好露了一手,變身大廚、做了他最拿手的兩道菜——回鍋肉、麻婆豆腐,并與員工一起共進午餐。這是他數十年來的一個習慣。
在以“郫縣豆瓣”出名的這個地方,集團的一門大生意正在萌芽。計劃投資川菜產業,在劉永好后兩日的講話和受訪中更多出現。未來投資川菜、乃至川酒等,或將以產業基金的方式展開。
2月24日,川商返鄉發展大會召開。會上,劉永好與四川省政府一位領導為川商返鄉興業投資基金揭牌。據悉,該基金首期規模暫定為30億元,目前募集資金已達20億元。作為牽頭發起方之一,新希望集團還受委托,將牽頭組建專業化管理團隊負責該基金的募集和管理。
“川商投資基金投什么呢?(基金)用來管理支持我們川商回川投資,好的項目我們可以投,國有企業改制改造可以投,混合所有制相關的可以投,四川旅游產業,四川優勢產業的發展都可以投。”劉永好號召更多川商回鄉投資。
作為表率,劉永好會上宣布新希望集團未來3年擬在四川投資百億,其中就有針對四川豐富的旅游資源進行的投資。去年底,新希望已與四川省政府、九鼎投資聯合成立了旅游發展基金。
他更以企業自身的案例,對外講述了企業正在進行的轉型。“成功的企業,哪個又不經過幾道坎,過幾道關?”劉永好回憶了與兄弟們最初創業時被逼債的經歷。
在劉永好看來,傳統企業必須轉型。“今天,我們又迎來了一個發展的新格局,我們的傳統產業必須轉型。無數實踐都證明了我們還是抱著傳統的、原來的思維去想是行不通的,而轉型、變革中,跟四川機遇、四川的投資結合起來,可能是最好。”
2月24日會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劉永好還透露,25日將與浙江省政府等成立新的基金,將主要用于國際并購,“做海外并購的方向,(主要考慮)牛肉、羊肉、牛奶、高端食品的加工,以及進口基地的打造。”
最大飼料企業轉型養豬、賣肉
2月24日川商返鄉大會結束后,陪在劉永好身邊的是他女兒劉暢,后者為新希望集團發展農牧業的主體新希望六和(000876,SZ)董事長。3年前,劉永好將女兒推向臺前、執掌起上市公司,自己更關注集團戰略事務。
就在2月22日晚,新希望六和宣布了一項重大投資,擬投資88億養豬,并披露了收購西北生豬產業龍頭陜西本香農業的一些細節方案。從傳統以飼料銷售為主,到拓展養殖業,并向食品經濟布局,是新希望六和近年轉型的一大動作。
“我們原來一直養豬,一直有優勢,有基礎。但是我們的飼料是最多的,我們養鴨是全球第一的,養雞在中國名列前茅,現在轉型向兩端轉——基地端和終端。”劉永好說。
劉永好2014年初曾對外透露,目前新希望的飼料年產量已經超過1600萬噸。但競爭激烈的飼料行業“僅擴大規模就一定有更好效率、賺更多錢”的時代早已過去。
彼時的新希望,作為一家擁有8萬員工,超過500家分公司的傳統農牧企業,雖成為全球最大的飼料生產企業之一,但規模效應不再單單是優勢。
在劉暢以及劉永好請來輔佐女兒的國內著名管理專家、新希望六和聯席董事長兼CEO陳春花的帶領下,上市公司面向兩端轉型——基地端和消費食品終端。
外界分析來看,這一變革的核心,是以飼料的競爭力去影響養殖,再以食品終端的競爭力去影響整個肉制品生產。
如今,怎么概括新希望這幾年的轉型?劉暢近日曾對外稱,新希望是從單純的飼料銷售變為打強“兩端”,一端是基地端(即養殖),一端是消費端(即將生鮮產品交付到消費者手中)。從基地端到消費端的核心是——一塊肉,也就是說,從前新希望是圍繞“一袋飼料”來做事、賣飼料賺錢,現在則是圍繞“一塊肉”來做產業鏈、賣好肉賺錢。
“近兩年我們大轉型。在這個轉型變革下,我們主動關掉了30多家不具備優勢的企業,但是我們的銷售額沒有少,利潤還增長了,這就是轉型。”劉永好說。
如今,雖然上市公司營收減少,但通過減負和轉型,利潤卻穩步提升,農牧業主業的轉型和穩定,也為未來集團發展找到了新方向、奠定了基礎。如何實現轉型,基于互聯網精神的變革創新貫穿始終。
互聯網精神自我變革
2月26日下午,成都春熙路某知名商場的超市區,“90后”高志坤正向到場顧客推銷著公司最新推出的一款酸奶新品。這位新希望乳業公司的年輕產品經理,主要負責另一款干酪產品。
“我較為疑惑的是,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實際買單的消費者,是否就是我們認為的消費群體?一直以來,與消費者缺乏最為直接、有效的溝通途徑。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能解決。”高志坤說。在此之前,國內并沒有類似的干酪產品,因此,創新產品定價不低,還帶來了利潤的提升。
除了產品的創新,新希望乳業正利用互聯網來變革自身,互聯網牛奶、云牧場等,被劉永好作為集團以互聯網精神變革創新的案例。在“四化”轉型中,劉永好曾稱其為“互聯網化”。
整個集團,借助互聯網的變革早已推開。自2013年開始,新希望六和即推出“福達計劃”。據悉,福達計劃是以服務養殖戶為核心,覆蓋了業務人員工作管理、養殖戶信息、豬場管理、財務分析、養殖培訓等幾乎所有養殖相關環節。
在劉永好看來,學習互聯網精神中的服務意識是幫助傳統企業轉型的另一關鍵所在。“農牧業實在太傳統,養雞養豬幾千年,必須變革。”劉永好表示,“互聯網精神是什么?即服務意識。互聯網要求我們的企業和產品盡可能為客戶服務,為用戶著想。”
近年來,劉永好一直強調“從生產商向服務商”的轉變,他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集團從生產者、簡單的商品提供者,到產業鏈服務商的轉型,將使企業成為服務型的企業,“這樣更接地氣、更能長存,跟農民、消費者和市場粘在一起”。
在集團內部,其已定下了2016年全面實現信息化的目標。“2016年,集團和股份的信息化系統必須在年底前全面上線。要搭建起以豬福達為基礎,大數據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化、規模化的養殖體系。”劉永好在去年底的集團經理會上講到。
劉永好還希望能直接擁抱互聯網。劉永好曾說,互聯網產業空間廣闊,對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也意義重大,所以新希望決定大搞互聯網,不但要用互聯網優化傳統業務,而且還要直接參與互聯網創業。和互聯網企業圍繞產業鏈上下游來構建自身生態系統一樣,新希望也希望圍繞其產業鏈進行布局,這種戰略意圖正通過產業鏈金融等手段來實現。
打造綜合性投資集團
在“飼料大王”的標簽外,劉永好被外界熟知的還有對民生銀行的投資,為其創造了最多的投資財富,直到近年都收獲頗豐。
1995年,劉永好與一批民營企業家聯合發起成立民生銀行,率先在金融領域展開探索。
此外,其還投資一些上市公司,2013年,劉永好家族曾憑200億投資市值問鼎胡潤投資富豪榜首。
過去,劉永好對金融相對審慎。乃至集團發展的地產、化工等多元化業務,也并非有意為之,系為農牧主業服務。
如今,劉永好正加大在金融領域的布局,通過前述產業基金等新動作,這被其最新表述為“產融一體化”,希望加大產業和金融的結合。
從早期的財務投資,到成立財務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新希望的金融版圖正在構建:成立的基金投資公司(厚生),正在通過旗下上市公司寶碩股份收購華創證券,其還投資了紅杉、云鋒等數家一流基金。
新希望集團早已發展為一家多元化的企業。就此,新希望集團一位高管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打造世界一流的農牧企業,更多是上市公司的愿景,而從集團來說,在主業強大的基礎上,其定位會更為綜合性。
去年底,劉永好在內部稱,新希望集團內部的2015年最新資產統計數據顯示,集團總資產和凈利都穩步增長,預計2015年總資產為787.65億元,凈利潤為53.18億元。“除了產業的收益外,今年有相當部分是金融或投資收益。”
劉永好亦指出,集團已經成為以農產業為主、金融投資為輔的綜合性集團企業。其中,農業食品領域依然是基礎。“我們堅守三十多年農產業的投資,盡管收益并不很高,而且很辛苦,但是我們得到了社會、政府以及金融機構等方方面面的認同,使我們站在一個相對較高的平臺上,這也是我們能做較大的金融投資的基礎,再往上走也相對容易。所以我們毫不放松在農業和食品領域的發展,同時加大金融產業的投資。”他說。
至于發起成立眾多的產業投資基金,“我們用自己的錢,也用社會的錢,組建基金用市場化手段來做投資,就能做一些以前做不了、或者不能做的事。”劉永好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不過,這些看似紛繁的投資,背后依然遵循著一定的投資邏輯。
“我們選擇大醫療、大健康、大消費,為什么?還是跟我們的動物蛋白產業鏈有重大的關聯。我們的產品、高端產品、健康食品等等,都和大健康、大醫療、消費相吻合。”新希望前述高管介紹。
大力布局金融的創新,乃至鼓勵內部創新創業的“草根知本”,或將讓新希望實現從“大公司”到“偉大公司”的蝶變,快速邁過其多年未能突破的銷售千億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