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做電商到今年已經快12年了,過去這么多年,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是未來不管是互聯網怎么發展,出現什么樣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概念,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人,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和國家可以打破經濟的基本規律。根據12年創業經歷發現的一個基本規律,叫“一拖三”。不管是在哪行哪業,一家創業公司能夠取得成功,有四點最重要,而且這四點基本能夠判斷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是否有價值。”
01.團隊
人確實永遠是最重要的。我們每個人做企業的想法都不一樣,目的也不一樣,有的是為了好玩兒,有的是為了養家糊口,老潘出的書我也看過,最早創業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一點。
如果說創業失敗了,只有一類企業,就是跟政策高度相關的一些行業,靠政策吃飯的行業,失敗了可能確實不是因為團隊。
大部分企業死掉基本都是因為自己團隊不行。我們中國很多企業經常會說,我這個企業困難是市場不好,消費轉型等等,其實核心還是團隊沒跟得上。
任何一個人的資源、能力是有一個極限的,每一家公司可能都有發展瓶頸的時候,團隊很重要。
02.用戶體驗
不管做產品還是做服務,做硬件還是做軟件,是在互聯網還是傳統行業,最核心比拼的是你的用戶體驗。
經濟發展了幾百年,全世界任何一家公司成功的過程中都是因為提供了更好的用戶體驗,IBM就是如此,轉型成功是IBM找到了大企業有一個軟件和服務巨大需求,他的用戶體驗會做得更好,所以成功了。
微軟也是如此,蘋果公司更是如此。
03.成本
任何一種商業模式,如果不能夠把這個行業的成本降低,最后都是有問題的。
全世界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以來的第一個商業模式,其實就是京東集團做的商業模式——零售。貝殼的交換,物品和物品的交換,就是社會交換的過程,也就是零售的過程。
四五年前,在微博上有很多人恥笑我,我那時候說過一句話:京東成本比毛利更重要
我希望能夠把京東的運營成本大幅度降低,因為自己的成本降低之后,才有持續的能力為消費者提供低價,如果成本沒有下降,只是為消費者提供一個低價,最后注定是死路一條。
04.效率
四五年前,我說公司現金流比利潤重要,核心說的就是效率。
現在大家看一下我們的成本,如果把京東金融、京東智能、京東到家,把云的投入,所有跟京東商城無關的新興業務剝離的話,京東的成本也是不到10%。
大家看所有的零售行業,比如,國美、蘇寧、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等等,他們的費用率至少是15%。如果京東把食品、書籍這些低值的東西去掉,只看電子產品的綜合成本加起來不到8%,跟國美、蘇寧相比,我們成本降低50-60%。
看一家零售公司最核心的效率就是庫存周轉天數。國美、蘇寧大概是一萬多個到兩三萬的品種,他們的庫存周轉大概是60-70天,京東在庫管理的200多萬個品種,品種數量是國美蘇寧的100倍,但是去年,我們的庫存周轉天數卻是30多天。
所以大家按照這個原則,你可以說,今天市場上成功的公司都是做到了四點,在優秀的成功的團隊基礎之上,你只要把用戶體驗,成本或者效率三者,至少做到一點,同時另外兩點又沒有減損的情況下,基本上就可以算成功。什么叫沒有減損,千萬不要說只要用戶體驗好了,你一定能成功。
本文整理自劉強東與潘石屹在SOHO 3Q舉行的“潘談會”口述實錄,由i黑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