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美團,已經是王興過去十年來的第四個公司。校內網、海內網、飯否網……在中國,像王興這樣連續創業,并且每一個產品都小有名氣的并不多。做一家好的公司、賺錢的公司或偉大的公司,成敗正常,享受過程,不再那么多靈魂沖突。王興的創業感悟,濃縮了一個連續創業客的嬗變歷程和成長代價。
光看到機會沒用
如果微博、微信由王興來做,可能會不一樣嗎?王興說,這沒法假設。“手機即時通訊出現的時候,無數人看到了,騰訊看到了,雷軍看到了,我也看到了,但這個事情不屬于我們。跟騰訊是沒有辦法比的,除非你有很原創的想法。”
王興認為,微信做得很好,不在于那些人文情懷的細節,那是錦上添花,關鍵是滿足人的根本需求。“如果騰訊不做的話,一定會有別人做到。現在回頭看,也沒有什么創業公司能夠做,因為騰訊看得足夠早,足夠強,足夠堅決。”
“光看到機會沒用。”這是王興得到的重要教訓。“校內網關于商業的考慮不那么具體,但是回頭看也沒有錯,我們當時做校內,哪怕最后賣了的時候,我們也不認為這個事情沒有前途了,我們認為還有很大的發展,問題是需要很長時間、很多錢。就算我們有耐心,我們也沒有錢了。”2006年底,校內因為資金鏈斷裂賣給陳一舟的千橡集團,即人人網的前身。
很多創業者有類似問題:他是很好的機會把握者、有創新沖動的思考者,但往往行動力不強,執行力不夠。王興感慨:“越來越覺得,無論是炒股做空,還是創業創投,還是其他事情,這兩點都同樣重要:1.站在歷史正確的那一邊;2.能扛到那一天。”
適應國情
同情王興前兩次創業遭遇的人會想,如果王興是在硅谷創業,他有可能做成嗎?王興自己不以為然。“美國的市場化程度比我們高,資源的流動性很強,但是在硅谷,你創業跟巨頭的關系不會比中國有什么不一樣”,在哪里都有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王興去硅谷參觀,在Facebook聽到一句話:好的工程師和差的工程師,差距是10萬倍。這讓他感到震驚,他以為是10倍甚至100倍的差距。Facebook大概有五百名工程師,其中十來名工程師管理著圖片應用的十萬臺服務器,Facebook用戶每天上傳上億張照片。“在中國擁有五百名以上工程師的公司太多了,但工作效率沒法跟美國比。”
如果說校內敗于現金流,飯否敗于不懂政治,王興已經不再那么單純和天真了。他不抱怨中國的創業環境,認為自己是幸運的一代,“我對凡是在中國做成一點事情的人有更多一分尊敬。以前我覺得政商關系沒什么,但是后來知道真不容易。”
擁抱變化
王興居安思危的思想很強烈,就算殺出一個很小的競爭對手,他也會幫對手想出若干方案,看哪種方案能打敗美團。
王興上班時大概有1/3的時間在研究新事物,他的習慣是開上一二十個瀏覽器窗口,若有值得關注的新動態,就會發給人看。Groupon并購雅虎移動的一個小團隊,他把這信息發給高級副總裁陳亮,讓他深入了解。王興說:“我不太擔心現有的競爭對手,我們跑得更快。我在思考有沒有更新的模式,如果要革命,我希望自己革自己的命。我始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有限和無限的游戲》這本書對王興很有影響。“你的人生,死亡是不可逾越的邊界。與之相比,其他的邊界并不是那么重要了。”比起阿里巴巴的價值觀“六脈神劍”之一“擁抱變化”,Zappos提倡“Embrace and drive change”(擁抱并驅動變化),王興更推崇甘地說的“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自己去當你想要看到的那個變化吧)。
勿忘初心
王興一直相信科技改變世界。王興老家在福建龍巖,從小喜歡科學。他逃課去爬火車,老師批評他頑皮,他說:“我在研究蒸汽機。”小學五六年級,他和伙伴一起接觸無線電,做錄音機、功放;中學,他們一起讀艾柯卡、蓋茨、戴爾的書,嘗試創業賣調制解調器,討論《未來之路》描述的信息化前景。
《數字化生存》是王興的互聯網啟蒙,書中說互聯網的本質是移動比特比移動原子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王興的父親做水泥生意,在龍巖最早一批購買電腦。1995年,王興通過撥號登錄廣州的BBS,瀏覽別人的留言,互聯網的奇妙世界就在他眼前開啟。1997年,王興到北京讀書,清華BBS讓他感覺“整個世界就在自己指尖上”。
“喬布斯在斯坦福演講,說很多事情回頭看才能把點連起來。從我最早對電腦感興趣、學編程到后面出國,這些經歷共同影響了我的選擇,去創業。”王興說。
有人在知乎上問:作為互聯網從業者,你錯失了哪些創業機會?王興回答:“我一貫而且真實的想法就是:縱情向前。哪有什么所謂錯過的機會,那本來就不是你的機會。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在美團的墻上,貼著一張海報,上書“縱情向前”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