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力在空調市場大打價格戰,希望能夠在不斷萎縮的空調市場上有所作為,但是能否成為無可匹敵的行業“巨象”,還有待時間檢驗。與此同時,格力也在空調主業以外謀求整體轉型,這個動作也許比價格戰、搶市場影響更大。在橫向做加法,跨入多個行業后,一直以專業化聞名的格力遭受外界質疑。不過,時代在變化,不轉型一定死,但轉型還有生的希望。
“不談價格只要銷量”——很難想象這句和路邊的“年底放血大甩賣”的吆喝聲沒什么區別的話來自格力電器(000651)。在剛剛過去的雙11中,格力電器通過“大出血”擊垮對手,但這依舊改變不了“大空調”“小市場”的困境。而對于格力電器,這場耗盡“家底”的大象轉型依然有著諸多不確定性。
“大出血”網戰擊垮對手
在剛剛過去的“雙11”,格力空調奪得大滿貫。天貓公布的數據顯示,格力空調實現銷售額破2.5億元,占空調總銷售額的43.89%,超過排在它身后的從第二名到第五名的空調品牌的銷售額之和。
格力的贏,靠的是和對手比賽誰更敢“出血”。“雙11”期間,格力天貓旗艦店幾乎全系列空調降價1000元以上,部分高端空調降價2000元左右。在格力的帶動下,美的、奧克斯等品牌相繼跟進,大打價格戰。
其實,不只在電商平臺,在家電連鎖渠道,格力同樣把價格戰打到底。從今年9月開始,格力電器在全國范圍掀起了工廠直銷活動。猶如城市巡回演出,在武漢、長沙、石家莊和蕪湖等有格力工廠的地方,工廠直銷活動不間斷舉行。除了空調,格力旗下的晶弘冰箱也參與了工廠直銷。“不談價格只要銷量”的承諾,就是格力在工廠直銷中廣泛傳揚的。
與格力“一道”開展工廠直銷的還有美的、長虹、奧克斯、格蘭仕等等家電品牌。
董明珠今年初的內部講話是:“今年下定決心,一定要清場。”直到把“爛品牌、假冒偽劣、偷工減料的這些品牌全部消滅掉,我們才會停止我們的行動”。
在和“爛品牌”相安無事多年后,董明珠為何等到最近兩年才進行清場行動?而且,自2012年開始,格力變頻空調銷量就一直穩穩占據全國市場50%以上的份額,為何不等“爛品牌”自生自滅?這背后或許是整個空調行業面臨的困局所致,而格力電器也不能置身事外。
大空調小市場的困境
產業在線最新監測數據顯示,10月家用空調生產總量為521.25萬臺,同比下滑27.02%;銷售總量為517.64萬臺,同比下滑24.41%。其中,內銷出貨318.3萬臺,同比下滑31.3%;出口199.34萬臺,同比下滑9.97%;庫存641.69萬臺,同比下滑7.28%。盡管“十一”黃金周期間企業促銷力度不減反增,但終端市場乏力,去庫存化力度也很有限。海外市場,雖然南半球夏季即將到來,但又礙于日本、南美等多國較差的經濟形勢,出口市場回暖的跡象并不明顯。
根據該數據統計,10月家用空調產銷再創5年來(自2010年起)歷史新低,產銷規模均降到500多萬臺的水平。另外,根據整機企業11月份的排產情況來看,雖然有個別企業調整提高排產量,但是內銷市場依舊慘淡,行業整體降幅維持在30%左右。這其中,一線品牌的降幅最大。
值得一提的是,格力是內銷和外銷的最大品牌,因此也是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出現需求下滑后的最大承壓企業。這在格力電器的三季報中已經顯示出來,格力電器前3季度實現營收815.23億元,同比下降17.16%;實現凈利潤99.53億元,同比增長1.27%。與格力類似,美的、青島海爾(600690)等公司也出現業績增長乏力甚至滑坡的狀況。
而據行業人士分析,因為去年和今年連續兩個“涼夏”,空調企業的庫存量持續攀升,至少約在4000萬臺左右,其中行業龍頭又占了庫存量的大頭。庫存高企,以及國內外兩個市場需求不振,致使龍頭企業必然采取去庫存化策略。
以格力來說,格力2014年度實現營收1400億元,計劃到2018年實現約2000億元的營收目標,因此其今年營收至少要與2014年持平或更高。但根據格力前3季度的表現,全年營收同比下降已成定局。
耗盡家底“大象”轉型
格力能否真如董明珠所言打垮行業內對手,最終一家通吃,成為無可匹敵的行業“巨象”,還有待時間檢驗。與此同時,格力也在空調主業以外謀求整體轉型,這個動作也許比價格戰、搶市場影響更大。
正像格力自建格力商城同時和天貓等線上渠道合作一樣,格力對渠道的把控和變革一直在持續。格力旗下遍布全國的3萬多家專賣店正由分銷點變為一張網,每個專賣店都將從銷售、物流和服務中心延展出用戶體驗和消化網上訂單功能。
按照格力的設想,格力商城和專賣店互為引入流量,形成線上線下一起銷售,消費者可以在專賣店比價,在網上下單并會就近得到產品的配送和服務。這樣的設計,也要求格力商城不會僅僅銷售空調這樣的單一產品。目前,格力商城已涵蓋旗下空調、空氣能熱水器、晶弘冰箱、TOSOT電水壺、空氣凈化器、除濕機、電壓力鍋、電飯煲和干衣機等系列產品。
除了渠道變革,格力的產品多元化正在提速。最引人關注的是格力手機,自今年3月格力造手機傳聞被證實后,格力手機就一直是熱詞。不過,格力手機遲遲沒有入市。11月17日網上曝出第二代格力手機,僅從該產品的功能配置而論,該產品缺乏亮點,甚至落后。
相比格力手機不怎么引人注意的是,格力在自動化設備上投入巨資。格力從2012年底開始布局自動化裝備的研發與制造。格力對外宣稱,公司已掌握工業自動化核心技術,目前已自主研發近100種產品,覆蓋工業機器人、注塑機械手、鈑金機械手、自動化物流倉儲設備、兩器管路設備總裝配套設備等10多個領域。最近,格力對外稱公司生產的自動化機器人今年預計銷售額為5億元,是去年2.53億元銷售額的近一倍。另外,格力還生產了1200余臺數控全伺服機械手,全部投用在格力自己的制造工廠里。
此外,格力還涉足智能家居,部分產品也已經面世。
在橫向做加法,跨入多個行業后,一直以專業化聞名的格力遭受外界質疑。外界以格力發展的晶弘冰箱、小家電營收不理想為據,認為格力的多元化盲目、且沒有章法。另外,格力對于自動化設備、手機、智能家居等產品的投入,短時間都難見到成效。
分析人士認為,多元化、智能化戰略正在耗盡格力的家底,而沒有重點的全面鋪開以及不懂得加法和減法的合理運用,格力的優勢地位將難以持續。
實際上,格力也在理財投資方面做新的嘗試。格力不僅開始了期貨買賣,還擴大了投資理財產品的投入。今年前3季度,格力投資理財產品從5.58億元升至13.87億元。在眾多上市公司把投資理財看做是改善財務狀況的當下,格力的做法顯得保守,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格力有大部分錢不知投向何處,或者更愿意把錢投向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