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述_啟迪創業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金生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現在在校生的創業熱情跟1999年那個時候的學生一樣高。
1999年是個值得紀念的時刻。中國上網用戶數突破210萬,WWW站點達到5300個,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中華網也在那一年登陸納斯達克,成為納斯達克第一個上市的中概股。也是在那個時候,深交所開始籌備創業板,而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奧林匹克”的挑戰杯比賽也催生了學生創業的熱情。清華創業園恰逢那個時候創建,正好趕上那一撥創業高峰,從中涌現了很多清華學生和校友的創業項目。
今年1月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文在線就是我們早年投資的。1998年,創始人童之磊在讀大五的時候參加了挑戰杯比賽,并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注冊了公司。他是清華汽車系的,當時國內的汽車公司和中外合資的汽車公司效益都不怎么好,也導致汽車系就業情形不容樂觀,因此整個汽車系的人都不太安分,想尋求出路。清華的第一個學生網站就是汽車系的人在他們的15號樓里開發出來的。
不過兩代人之間還是有區別的。之前70后、80后創業更多是尋求生存的一種方式,而90后創業則不一樣,不會顧慮那么多,他們家庭條件較好,況且一般是一個孩子,更多是以自我為中心,更多考慮自己喜歡干什么。他們吸引客戶的路數跟70后、80后也不太一樣,他們更加善于表達和展示自己。他們在剛出生的時候就已經生活在了互聯網的時代,算是互聯網時代的原著居民。他們對互聯網創業的各個方向理解更深,也更懂得年輕人的需求,所以在社交類或是O2O類的創業方面,他們都做得不錯。
現在互聯網更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數量來說,互聯網創業的項目遠遠要高于1999年。我們也投了一些互聯網創業的項目,但相對來說,互聯網項目對資金的需求很大,一開始估值就很高,對我們這樣的機構來說,不是最擅長的。像紅杉、IDG那些可能更為專業一點。對我們來說,標準的投資模型在天使輪就是幾百萬,在A輪基本上在五千萬以內。單個項目我們很少投三五千萬美金,因為那不是我們擅長的。
從1999年到現在,我們累計孵化了大概2000個項目,其中在校生創業項目占5%-10%。這里面大部分是清華的創業項目。在清華這個圈子里,技術類創業的比例仍然非常高,差不多占到整體項目的50%,這也是清華系創業的特色之一。這跟學校的學科背景、校風有很大的關系。
清華出來的學生創業,基本上十個中有八個能成功,但是這八個規模都做不大。北大十個創業項目,可能只能成功一個,但只要一個能成功,整體的量級就超過清華的八個項目。因為清華的校風可能比較穩扎穩打,不像北大學生那樣異想天開。受過工科訓練的人,做事講究邏輯的嚴密性,解決的需求可能是在未來幾年可預見的。但是對時代變遷的把握能力,有時候還差一點。而文科的思維更多是發散性的,靠直覺。雖然一件事可能花費的時間較長,或者打破了很多東西,但是一旦做成,需求就會很大,他們就會去做。
清華系創業者多為典型的理工男,擁有核心技術,善于在日常的工作、科研、生活中發現一些問題,并能夠把自己核心的技術跟市場需求結合起來。不過技術類創業項目的發展可能比較平穩,創業形勢好的時候,投資回報也能翻幾十倍,創業形勢不好的時候,因為有技術門檻,也不會受到太大沖擊。所以說偏技術類的創業,成功沒那么快,死也沒那么快。在整個產業類別里面,都有不少清華學生的項目,但是做到前十的你數不著。北大的創業項目可能死了一大片,但是出來的幾個在TOP10里面。比如百度,李彥宏就是北大畢業的。
其實坦率來說,很多投資人對在校生創業不是很看好,他們會認為在校生無論是心智還是社會經驗都不是很成熟,變數太大。學生創業項目很大一個特點是,可能今天想的創業方向是A,一年以后就換成了B,但是最后定的方向可能是C。學生創業基本上調整三四次方向的都很正常。
比如之前我們投資的一個藝術生培訓O2O平臺,創始人原本覺得市場空間很大,后來一推廣的時候就會發現有很多問題,就需要不斷調整原來的方向。
他們可能不會像那些從大公司出來的人,選了A方向就一定能成功。所以一般對于在校生,我們重點不是看他們目前在干什么事,而是看他們本人綜合能力如何,能否在不斷試錯中總結經驗,并取得成功。
投資人擔心的另外一點就是團隊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很大。在學校的時候可能還沒有什么問題,一旦到真正畢業的時候,團隊成員的機會成本就很高了,是去大企業,還是出國,還是……在畢業那一刻,團隊面臨著很多變化,解散的概率很高。
此外,從團隊構成來看,在大學期間,由于交際范圍的限制,可能團隊成員更多的是創始人的高中同學、大學同學,結構比較單一,有可能在一些方面存在短板。
對于學生創業,我更傾向于在研究生或者博士階段進行。創業團隊最好涵蓋有工作經驗的MBA學生,也有本科生、研究生,因為這樣的組合更為完整。
因此,我們在投資在校生創業項目時會比較謹慎。首先我們會考慮他是否真的想明白了要創業。創業并非易事,需要有積累,也需要有堅持。像聚美優品陳歐那種成立不到4年就上市的例子還是少數,很多創業者可能都要堅持七八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修成正果。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面臨來自生活的壓力,家庭的壓力,以及社會上各方面的壓力。
創業是種選擇,你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學到很多,而學校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是創業教育、創意教育、創新教育這樣一個“三創”教育平臺的角色,組織創業協會,建立大學科技園,還有跟我們這樣的孵化器來進行市場化對接。
去年12月,教育部下發通知稱,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生休學創業,但是坦率說,現在學校里對于學生創業也有不同的聲音。一些人認為創業是一小部分學生的事,并且是高年級學生的事,這個創業范圍不應該太大。
以我個人看來,我認為對于學生來說,休學創業還是要謹慎,創業的事不是說一兩年就能成的,可能要走一條很漫長的路。之前我的同學由于創業,本科就休學了,后來創業沒有成功,也沒拿到學歷,一直瞞著他家里,這個代價還是挺大的。
雖然現在創業環境越來越寬松,但是在中國這樣的環境里,大部分休學創業者的外部環境會有很大壓力,父母朋友可能不會太認同。如果是研究生沒讀完休學去創業,影響可能沒有那么嚴重,以后還有機會再讀MBA。但是如果沒有讀完本科就去創業,萬一創業失敗,同時又沒有拿到本科學歷,在社會上干很多事還是挺難的。
(本刊記者李碧雯根據采訪整理,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