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y80kg"></li>
    <strike id="y80kg"></strike>
    <ul id="y80kg"></ul>
  •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strike id="y80kg"><s id="y80kg"></s></strike>
      2015年10月17日    投資潮     
    推薦學習: 投資是認知變現,提高認知能力就是財富增長的關鍵點。熊曉鴿、徐小平、李開復、朱嘯虎、閻焱、劉晝、鄧鋒、陳瑋等數十位國內最知名投資大咖親自授課,九大模塊,課時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權投資黃埔12期>>

    我想首先從一位人物開始今天的課程,張愛玲。張愛玲是我們今天所定義的所謂的高敏感人群。7歲開始投稿,8歲能夠描述私奔。為什么提張愛玲呢,我想用她作品里的一句話,作為這一場的開局。

    她的《赤地之戀》講述的是一對紅色戀人悲慘的故事,根據張愛玲在土改的一個短暫的經歷。這本書開局,她說:

    “我有時候告訴別人一個故事的輪廓,如果別人聽不出好處,我總是會辯護似的加上一句,這是真事”。她說一個故事它的好壞跟它的真假其實是沒有關系的,但是加上這么一句話,就仿佛立刻使它的身價十倍。

    我個人也愛好真實,愛好到了迷信的地步。我相信任何人的真實的經驗,永遠是意味深長的,而且永遠是新鮮的。

    今天我想也用這一句話來激勵我自己,我今天分享的一切,都是真的。那么我想從一件真事開始,這件真事我也很少和別人分享。

    你想象的痛點,不一定是痛點

    對于缺電的東南亞來說,用電第一需求不是照明,是儲藏冰塊

    走上學術道路之前,我創過業。九十年代末和MBA同學做了一個太陽能公司。我們走訪了全球缺電最為嚴重的地區,東南亞的緬甸、柬埔寨和孟加拉國。

    為了幫我們找到新的市場,我們去追尋一個最基本的追問,這些地區的第一用電需要是什么?照明對不對?對于一個從有電地區過去的團隊來說,照明上的巨大的差異,會帶來巨大的困擾。

    我們帶著一個強烈的一種預設,認為第一用電需求肯定是照明。而當地的用戶訪談驗證了而且強化了我們這個觀點。然后我們帶著這個認知到了解決方案之中。但最后我們發現,當我們把照明這個作為一個解決方案推向這些市場的時候,它的效果遠遠的低于我們的預盼。

    帶著這個疑問,在幾個月之后,我們再次回到了這三個地區,我們有了一些新的發現,在每一個地區,路上經常會有這個車和小店,制冷或者賣冰,這是這些地區的第一需求。而這個在我們原來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對于一個從電力充足地區的人,他到一個電力嚴重缺乏地區的場景中間去,我們所想象的會認為,冰對他們來說是不是太奢侈了?而其實對當地人來說,冰是他們的最底層的需求。再窮的人家,他也要喝冰水。再偏遠的居民,他也要喝冰水。這個需求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他不再把它看做一個需求,以至于他無法清晰的把它表述出來。再窮的人家,他也要喝冰水。再偏遠的居民,他也要喝冰水。

    而我們所想象的照明,在他們看來并不重要,因為他們一直處在黑暗之中,對黑暗已經無比適應了。

    那么我們追蹤這條線索我們發現,像這樣的一條冰柱,直徑20厘米,長度一米,價格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40到50美元。針對當地每月幾十美元的生活標準,一般村鎮的居民根本無法去承受這樣完整的一根,所以針對這個需求,產業鏈背后有一條完整的工具——拉冰塊、砍冰塊。有客人來的時候,居民會去小店鋸一小塊冰,捧回家,每家都有一個冰棒箱,把相關的水或者其他的可樂放到這個冰箱里,最后他給你喝的是冰水。

    為什么以這個作為開局呢?我想特別強調,我們所想象的事實,它不是事實本身。你所想象的事實,和事實之間,有著一個巨大的差異,這個差異或者說這個差距如何來彌補。精益創業是我們今天重點要講的一個方法論。

    我想引用尼采的一段話作為開局,“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的接近自己的目標,一切筆直都是騙人的,所有的真理都是彎曲的”。

    美國生鮮電商20年前就開始了,卻被webvan拖入深淵

    火箭式發射為整個行業帶來災難

    創業到底是為了什么?價值的創造。但為誰創造價值?價值由誰來定義? 用戶。從前,定價權在制造商或者渠道商,互聯網誕生后,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被消除,定價權轉移到用戶。所以今天,價值創造的核心在于,如何以用戶為中心,識別用戶痛點,提供解決方案。硅谷非常有名的VC維諾德·科斯拉說:每一個痛點都是一個機會,痛點越大,機會越大。

    精益創業最本質的就是兩點,“如何定義用戶的痛點和解決方案”,“如何來驗證用戶的痛點和解決方案”。

    硅谷整個創業思維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火箭發射式:封閉開發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然后在某一天他會宣布產品,就像火箭發射那一刻的點火。它應用的是如此的普遍,以至于這個詞變成一個縮略詞。“GET BIG FAST”,大干快上。

    這種模式在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達到了頂峰,尤其以一家當時在互聯網行業極負盛名的一家公司為代表,WEBVAN。它起步于1996年,提出的商業模式是中國在2014年最為火熱的一個行業,生鮮電商,線上訂單,線下配送。這家公司的創始團隊可以稱為夢之隊,創始人鮑德斯在美國服務行業是一個傳奇人物,最大的投資機構是紅杉資本。

    這家公司1996年底成立之后,花了大概三年的時間,封閉開發。干什么呢?建了一個龐大的倉儲系統,系統軟件都是專用,軟件投入了1600萬美元。

    當時他的倉儲系統,和我們中國的今天相比都不落后。我們可以想像,極為震撼的商業模式,極為震撼的配送系統,它在資本市場是怎么樣受追捧的。這家公司1999年IPO,當時營收只有區區的400萬美元,但是籌集了4億美元的資金,市值當時最高點沖到150億美元。

    讓我們來看看它的實際的運營的表現。

    電商行業的底層邏輯就是流量,最相關的兩個變量就是 “客單價”和“定單量”,決定了你的這個大倉能不能達到平衡點。以這家公司當時IPO提出的目標,要達到這個利潤率,它的倉庫的利用率要達到80%以上。

    開業的第一個季度,舊金山大倉的產能利用率小于20%。后來調整之后,還是只有30%,遠遠的沒有達到盈虧平衡點。但是這家公司怎么做的呢? 把他在舊金山的大倉在全美33個城市進行復制。舊金山的這個模式驗證成功了嗎?沒有。而且不是差一點。苦苦支撐兩年之后,這家公司在2001年的7月份,宣告破產。在燒掉了投資人多達12美元之后。

    這個模式就回到我們所說的火箭發射式。當你的商業模式根本沒有得到驗證的時候,先去盲目的復制和放大。不但把這家公司背后的投資人拖入了深淵,甚至對整個行業也有著巨大的影響。美國的生鮮電商雖然1996年就起步了,但是落后于中國。就是因為這個公司,整個美國VC行業十年不敢再去碰這個行業。

    WB聯合創始人皮特瑞曼,他說:如今流行MVP(最小可行化產品),但是當年最流行的是GBF。問題的癥結就在于一級市場舊金山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取得成功,而此時我們擴張的其他城市又在用烈火燒錢,今天看來也許我們當時的模式有可能會成功,只是我們都沒有等到那一天。模式也許OK,但是沒有等到那一天。

    而WB創始人鮑德斯說:我不認為我們做錯了什么,就像火箭發射,你不可能等到火箭升空之后,你再去給它添加燃料。我們作為創業者,就是把一切的系統設計好,把所有的燃料在火箭升空之前添加好,一旦火箭升空之后,它必須要按照我們預設的軌道前進。

    沒有任何進步吧?他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火箭發射式的思維。這個人失敗過很多次,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他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創業者的思維非常關鍵的。

    火箭發射式有很大的缺陷,當你按下火箭發射的按紐,會出來幾種結果?成功、爆炸。最大可能性的是第三種結果,就是無論你怎么樣拼命的按這個按紐,市場一點反應都沒有,70%的商業發射最后是第三種情況。

    我們知道創業過程中間最大的浪費,是把所有的時間和資源都投入,最后市場上沒有任何反饋,甚至連給你學習的機會都沒有。火箭發射本質上它是以自我為中心開始創業,天才式的人物加天才式的設想,認為創造環境是高度可控的,認為創業參數是可見的。終點是已知的,路徑都是已知的,連賽道都是已知的,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調研、思考、執行、優化。

    但是對絕大多數創業公司來說,我們所面臨的從來不是確定的。

    精益創業五大原則:用戶導向、行動、科學試錯、單點突破、快速迭代

    事實上隨著WB的破滅,硅谷也開始向新的思維模式演進,精益創業。精益創業認為痛點和解決方案,在本質上都是未知的。如何去逼進這個痛點和解決方案,高速迭代,在這個過程中間,不斷的積累認知,最終到達彼岸。最終到達的彼岸可能不是最初想象的。

    精益創業我個人理解,五項基本原則:

    第一,火箭發射式是自我導向,創業者從自我出發。

    精益創業百分之百的用戶導向,市場拉動原則。

    第二,火箭發射是一個計劃導向,強調完美的計劃、執行。

    精益創業強調的是以行動來牽引計劃。

    第三,火箭發射式每一個細節都想好,理性預測。

    精益創業強調預測是不可能完全精確的,科學試錯。

    第四,火箭發射式強調系統思維,大系統,完整的解決方案,從一開始就完美開始。

    精益創業強調單點突破,后續這個點會變成一個龐大的系統,但這個系統是找出來的,而不是計劃出來的。

    第五,從完美主義到高速迭代。

    火箭發射式強調完美的計劃和完美的執行,不能在任何細節上有偏差。但是精益創業強調,可以快速的不完美開始,但是高速的迭代,不斷的試錯,最后逼近完美。

    事實上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益創業這個框架,整個框架緊緊圍繞著這個認知而來的。當然我也想強調,不同的底層的創新的思維,不同的創業的思維,最終可以導致企業完全不同的命運。

    WB破產6年后,亞馬遜謹慎進入生鮮電商,從一個城市切入、不斷測試、做減法,至今都未擴張到全美。2007年,有一家公司非常小心謹慎的進入生鮮電商這個行業,亞馬遜。在WB失敗六年之后,亞馬遜建立了一個新的部門, Amazon Fresh。我們可以想像,以亞馬遜的這個體量,它完全可以模仿WB,建很多大倉。

    但是亞馬遜沒有這么做,首先他選擇一個城市開始,西雅圖。為什么選西雅圖呢?因為西雅圖地區對新技術和新的服務接受度比較高,他選了幾個高端小區展開。

    這些小區購買力相對較強,居住密度相對較高。他一直對參數進行測試。然后小心謹慎的進行擴張。如果要使用亞馬遜這個服務,需要299美元會員費。

    精益創業0到1,不是一個做加法,是做減法。以亞馬遜的能力,完全能夠把人都拉進來,但是他先設置門檻,把不需要的用戶過濾掉。而留在里面的用戶,都是天使用戶。天使用戶對痛點如此之痛,以至于他愿意付出代價,來接受一個不完美的解決方案。

    后來,WB關鍵的倉儲技術也被亞馬遜以極低的價格收購。倉儲機器人技術,現在變成了亞馬遜的大倉技術的一部分。亞馬遜的這個業務到今天都沒有擴散到美國其他地區。因為它認為有些關鍵參數還是沒有到位。

    所以我們想特別強調,不同的創業的方法論,最終導致企業完全不同的命運,這個在WB和亞馬遜中間我們看的非常清楚。

    初創公司不是大公司縮小版,是在探索未知的商業模式

    當你的解決方案與痛點高度吻合,就能帶來巨大的價值

    我想對精益創業的邏輯框架做一個介紹。

    初創公司和大企業有什么本質區別?可能有很多的區別,資源、約束條件。但是回到最本質的,初創公司首先它不是大公司的縮小版,大公司它是執行一個已經得到驗證的商業模式,而初創公司是在探索一個沒有得到驗證的,或者一個本質上未知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初創公司需要自己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精益創業。精益創業從本質上來說一共三塊:

    第一塊,商業計劃。精益創業所說的計劃和常規意義上說的商業計劃不是一回事,他只是前提和假設,而且是未經證實的前提和假設。

    第二塊,如何來驗證這些前提和假設。

    第三塊,如何來進行用戶開發? MVP,最小可行化產品。

    首先看看商業計劃,在精益創業框架里邊,商業計劃所起到的關鍵的作用是提供關鍵的前提和假設,來評估創業的機會,促進初創企業的學習和成長。這里有一個基本的框架:

    第一:你的核心價值主張是什么?你能夠為用戶帶來什么樣的底層價值?

    第二,基于你這個核心價值主張,你識別的用戶痛點是什么?你能提供什么樣的解決方案?這是關于價值的創造。

    第三,關于價值的捕獲,在為用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你自身能夠從中間捕獲什么樣的價值?

    第四,這就包括,你的盈利模式。

    第五,你的價值網絡:誰是你的朋友,誰是你的敵人。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框架,但是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下面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咖啡是一個非常神奇的植物,有八百多種香味,在美國是大家非常習慣的飲料,每天早上家庭主婦會給家里煮一大罐咖啡。在這個準備過程里,有什么樣的痛點。

    咖啡準備起來時間長,早上的每一分鐘都很寶貴。清洗麻煩。口味單一。而且每次都會有細微的差異,要么水少了,要么水多了。針對時間痛點。有一家公司叫綠山咖啡推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等待時間和清洗時間,它推出的是膠囊式的咖啡杯。你需要做的就是把這個咖啡杯放入咖啡機里,十秒鐘之內你就可以喝上咖啡。

    針對口味單一,它幾乎和全球的每一大杯品牌都有合作,已經有超過兩百種口味。這樣它就把這個咖啡機變成了平臺式的咖啡機。一共有超過兩百種的選擇。

    當你的解決方案跟痛點高度吻合的時候,你能夠給用戶帶來強烈的價值主張。當你帶來價值時,就要想自身如何從中間獲取價值。咖啡機掙錢嗎?不掙錢,但是膠囊杯是主要的持續不斷的利潤來源。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在膠囊杯出現之前,這家公司轉型之前是一個大宗的咖啡的零售商。在整個咖啡的產業鏈條里邊干的是最累的活,利潤非常低的。美國一杯咖啡3.5美元,咖啡豆3美分。當綠山咖啡變成這種膠囊式的解決方案之后,同樣的咖啡,67美分一個杯子。它把它整個公司的空間打開了。這家公司在一個紅海市場中間發現了一個新的藍海。我們從這家公司估值的變化也可以看出來,2005年一億美元的估值,因為資本市場邏輯很簡單,農產品公司空間極其有限,轉型五年之內,這家公司沖到了150億美元。

    再美的商業計劃都是假設,經不起和用戶的第一次接觸

    初創企業的很多失敗就在于過早放大未經驗證的商業模式

    所以我想再次強調,如果我們要對整個商業計劃做簡單的探討的話,商業計劃最核心的就在于你為用戶帶來何種價值,在價值主張的基礎上,你識別的用戶痛點是什么?這是關于價值與傳遞。

    另外,你的盈利模式是什么?你的價值網絡是什么?這是關于價值的捕獲。一個有生命力的商業計劃,必須是對這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

    事實上再完美的商業計劃,它也只是前提和假設,經不起和用戶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你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真正的用戶到才進入這個模型,這是很多初創公司死掉的原因。

    大公司可以這樣做,比如寶潔要研發一款新牙膏,可以這樣,對現有的產品線的簡單的細微的延伸性產品,但大多數的初創公司來說這個前提存在嗎?完全不存在。

    前惠普公司的一個高級產品經理,根據他自己在惠普的經歷,他寫了一本書,中文叫《啟示錄》,這本書就是他在惠普產品研發過程中間的一個總結,提到了這樣一個產品開發經歷:我們辛勤工作一年多,犧牲了無數個夜晚和周末,開發出符合惠普嚴格品質要求的產品。把產品翻譯成多種語言,實現國際化。我們還培訓銷售團隊,向媒體進行戰時,收到了良好的反饋,我們發布產品后,以為萬事俱備,開始慶賀。但是,沒人購買我們的產品。人們并不需要它。

    他說,我們自己所想象的解決方案,永遠不是真實的解決方案。我暗下決心,除非知道產品是用戶需要的,否則我再也不會盲目的投入進來了。

    所以再完美的商業計劃,也經不起和用戶的首次親密接觸。

    大公司是在執行一個已知的商業模式,而初創公司它是在探索一個未經驗證的商業模式。

    初創公司的全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和第二個階段,這是商業模式的探索階段;第三個階段是商業模式的復制和放大;第四個階段是商業模式的優化和執行

    通俗話,第一、二階段解決的是從0到1,優化和執行是從N到N+1。精益創業只關注0到1的階段,商業模式的定義和驗證。所以初創企業的很多失敗就在于他過早的去復制和放大,一個沒有經過驗證的商業模式,他混淆了探索商業模式和復制放大商業模式之間的界限,要認識到,再完美的商業計劃,也只是假設,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

    我們如果去看失敗的初創企業,因為缺乏用戶而失敗的初創企業的數量,要遠遠的超過因為產品開發失敗的初創企業。

    精益創業只關注從0到1,核心是探索和驗證基本假設

    先打的不是主流而是創新用戶

    精益創業的框架和我們剛才的整個櫥窗企業的生命周期相對應。核心的就是兩步,用戶的探索來定義基本假設,用戶的驗證來驗證基本假設,至于說用戶的積累以及公司的運營,這個屬于后續的商業模式的復制,放大和執行。

    我們首先來看看用戶的探索,最核心的任務是來定義兩個基本假設,是什么呢?定義痛點假設,定義解決方案假設。這個過程就像剛才我們回到亞馬遜的這個案例,這不是一個做加法的過程,這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先把減法做到極致,然后再做加法。

    這是一個傾聽用戶的過程。這個事實上通過和用戶的互動,來定義兩個基本假設,痛點假設和解決方案假設。

    在定義兩個基本假設的基礎上,下一步是進行用戶的驗證。用戶的驗證核心的任務是檢驗兩個基本假設。同時檢驗這個商業模式本身是否重復,是否很規模化。

    在檢驗這個過程中間是否能夠找到那些的天使用戶。如果無法找到這些早期的天使用戶,我們就軸轉,軸轉就是調整,回到用戶探索階段。軸轉要快速、敏捷、把握時機。

    很多初創公司的失敗不在于它的商業模式不成立,而在于什么他在確認他的商業模式成立之前,他已經耗盡了他所有的資源。

    有本書叫《跨越鴻溝》,作者是摩爾,理念和精益創業是完全相通的。他把用戶分成三類用戶:

    第一類用戶是創新用戶,技術愛好者和產品嘗鮮者。那些人連夜起來去排隊買愛瘋的,這類用戶一般占10%以下。第二類用戶,是所謂的主流用戶,他不會急于沖進去,他說我要看看別人用的怎么樣,再來決定我買不買。第三類用戶是懷疑主義者,這個比例也是很小的,一般在10%以下。一切出來的新技術和新事物,肯定不如老技術和老事物。

    如果你要推一個新產品和新服務,懷疑主義者直接剔除,要切入的是主流用戶還是技術愛好者?在《跨越鴻溝》理論出來之前,市場認為要打主流用戶,因為主流用戶是最肥的市場。《跨越鴻溝》認為我們先要打的不是主流用戶,而是創新用戶:

    第一創新用戶和主流用戶之間的距離在不斷的縮短,因為產品進步的步伐在不斷的加速。

    第二,支撐這個理論的關鍵在于,主流用戶基本上都是烏合之眾。對新技術和新產品沒有獨立的認知和判斷,是通過他身邊的領先用戶形成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對創新用戶,切入創新用戶最后來拉動主流用戶。

    所以摩爾提出如何來顛覆,如何來跨越鴻溝:

    第一,單點突破,找到用戶使用場景中間的痛點,挖掘出單個創新用戶群作為突破口。

    第二,以點帶面,在單個用戶群的基礎上,集中力量于單個創新用戶群,而不是四處撒網,以單個創新用戶群來拉動其他主流用戶。

    第三,這也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原則,他舉了一個例子,二戰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時候,你如果當時在跟著它登陸,千萬不要考慮我打完諾曼底之后,接下來如何去解決巴黎這個事。在分叉口的一瞬間遲疑,就足以導致整個船只的覆沒。

    所以這一個理論實際上跟精益創業是高度相通的。以單個細分的市場群,來拉動后續的主流用戶。

    (來源:蠻子文摘)

    注:本站文章轉載自網絡,用于交流學習,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將立刻刪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隨機讀管理故事:《從商人到副總統之路》
     1888年,美國銀行家莫爾當選副總統。他曾是一個小布匹商人,從一個小商人到副總統,為什么會發展得這么快? 
     莫爾說:"我做布匹生意真的很成功。可有一天,我讀了一本文學家愛默爾的書,書中的一段話打動了我,書中是這樣寫的:一個人如果擁有一種人家需要的才能和特長,不管他處在什么環境什么角落,終會有一天被人發現。這段話讓我怦然驚動,冥冥中我覺得自己應該走向更廣闊的空間去發展。這使我想到了當時最重要的金融業,于是,我不顧別人的反對,放棄布匹生意,改營銀行。在穩妥可靠的條件下進行運作,許多人和企業都愿意找我,因此我經營銀行十分成功,最終成為金融巨頭。 
      
      點評:俗話說:"有智吃智,無智吃力"。一個人立足于社會,說到底只有用智和用力兩種謀生手段,要么靠一身力氣,要么靠自身的智慧,智慧往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閱讀更多管理故事>>>
    相關老師
    熱門閱讀
    企業觀察
    推薦課程
    課堂圖片
    返回頂部 邀請老師 QQ聊天 微信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av东京|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欧乱色国产精品兔费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久|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福利网站| 精品日产卡一卡二卡三入口|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日韩深夜福利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观看|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黑巨人与欧美精品一区| 99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下载 | 黑人大战亚洲人精品一区| 亚洲&#228;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1尤物| 久久老子午夜精品无码怎么打|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一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影视| 国产精品第二页在线播放|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你懂的|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图片区精品综合自拍|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综合电影|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浪潮 |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影视 |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