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華裔員工為伴米網的“公司游”接單,然后帶人到公司參觀,收取導游費,然后請游客享用該公司員工免費午餐,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涉事者被炒,硅谷大公司的人力資源部派人在伴米蹲點伏擊,沒有華人程序員敢冒死吃河豚了,伴米這個公司游項目也很快銷聲匿跡。
但事件在中國和美國的華人圈蕩起的波瀾至今未平,從各個角度分析這起事件對錯是非的文章在朋友圈此起彼伏的流傳。可當我試圖跟一些關注中國、熱衷文化、熟悉商務的歐美人士討論這件事時,幾乎沒人表示出丁點的興趣。
這種冷熱差別在媒體上也顯而易見,華文媒體對事件本身和后續發展的報道熱火朝天,而美國主流媒體對此幾乎只字未提。同一件事在中國人和美國人圈子里引起的反應如此天壤之別,在我看來這已經成了比事件本身更有趣的事。
華人的熱顯然跟涉事的Facebook員工是華裔、伴米是華人公司、事件癥結又似乎再次戳到華人痛處有關。這種貪小便宜吃大虧的傻事,幾百上千年來似乎一直由咱們自己人輪番上演,看到高科技公司高薪高智的華人員工也不能免俗的落入窠臼,難免讓華人看客扼腕嘆息,把“劣根性”這個已經過時的詞又搬了出來。
但從貪小便宜的層面上去解讀這起事件不僅流于表面,也容易造成“在美國貪小便宜必死無疑”的誤導。在商業領域,貪小便宜基本可以翻譯為“盡可能利用免費或低價資源達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無論是對想另辟蹊徑賺點外快的個人還是對剛剛起步的初創公司,差不多都是條跳不過去的必由之路,這一點在美國和在中國沒什么區別。
從星巴克里那些肩頰間夾著電話、雙手敲著鍵盤的“創業族”,到那些提供酒店預訂的旅游網站,誰不是在利用別人的資源做自己的事?
這種做法當然會引起對方的不爽,星巴克偶爾也會出手驅趕一杯咖啡坐一天的常客,近來一些連鎖酒店為了從旅游網手中奪回客源,也開始紛紛向在自己網站直接定房的客人推出各種折扣和優惠,這種貓捉老鼠的游戲在商業社會里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要是說起在前幾年的次貸危機里漁翁得利,又在之后的究責撕扯中毫發未損的攤了大便宜的華爾街公司,那簡直就可以驗證中國古人所說的“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了。
臉書事件的解讀密碼其實在伴米的創始人事后對媒體的陳詞:伴米對大公司規定不了解,也沒想到會有員工受到如此嚴厲的懲罰。這也正是我的那些歐美朋友沒興趣討論這件事的原因:他們太了解大公司的心思了,所以在他們眼里這起事件毫無可供推敲的模棱兩可之處,而是像醉駕被抓了只能伏法一樣簡單明了。
在財經媒體記者和傳記作家們浪漫的描述中,每家公司似乎都有自己的面貌和性情,就好像它們也屬于有血有肉的人類,可以在跟你發生關系以后心里多少對你留有溫存。
事實上,出生于中國前市場經濟階段的一代中國人,大概也都對那時附帶著醫院、幼兒園、還負責員工住房分配的國企有些溫馨的記憶。即使在今天,中國仍然有很多民營甚至國營企業殘存著一些人情味,這種情分有時候的確會讓人在舒適中有些恍惚,把公司當成朋友來看待。
而健全的現代管理系統下的公司,實質其實無異于一部精于運算的電腦,你可以給你的電腦起名叫詹姆斯或瑪琳娜,給它裝上個性化的桌面墻紙,但它始終還是臺機器。如果你按照程序進行操作,你和它可以相安無事,如果你違反了它的操作規律,它絕不會遷就你,它對你沒有任何感情可言。
在美國講究言論自由、追求個性、重視司法公正的大環境中,作為主要社會單位的公司其實行使著集權社會中政府所承擔的部分監控職能,當一個人以雇員身份存在時,未經媒體辦公室允許的公開言論、展示個性的服裝和玩笑都可能讓他/她惹上麻煩。
至于懲罰,除非涉及人權法涵蓋的領域,公司通常擁有說一不二的權力,司法體系中的辯解和上訴程序在公司的屋檐下基本沒有容身之地。如果這還不能解釋清楚美國大公司和雇員之間的關系,這些公司內部隨處可見的攝像頭和隱秘卻盡人皆知的電郵監控或許就更讓人一目了然了吧?
這倒不是為Facebook被炒的員工叫冤,利用免費或廉價資源賺錢沒錯,但利用雇主的資源為自己賺錢無異于以權謀私的貪官,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都得不到太多的同情。但如果Facebook的涉事雇員或伴米的操作團隊搞明白了資本社會中公司的特質,大概一開始就根本不會來趟這潭渾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