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執行董事長艾瑞克·施密特等人在《谷歌是如何運營的》(How Google Works)一書中提出:“smart creative”(精明而有創造力)是互聯網時代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他們并不拘泥于特定的任務,也不受公司信息和計算能力的約束;不畏懼冒險,即便失敗,也大不了是從頭再來,更不會因此而受到懲罰和牽絆。他們不會被所謂職務頭銜或組織結構縛住手腳,往往直言不諱,經常變換職位,具有多領域的能力,經常會將前沿技術、商業頭腦以及奇思妙想結合在一起。”
施密特等認為,smart creative與德魯克所說的“知識工作者”并不一樣,“一般說來,最有價值的知識工作者都是秉著‘術業有專攻’的精神在刻板的企業環境中出人頭地的。……他們不求靈活變通,而是靠著墨守成規在企業中如魚得水。”
具體而言,smart creative有以下一些特征:
-
不僅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懂得如何使用專業工具,還需具備充足的實踐經驗——在專業上是行家里手,不僅能設計概念,還會建造模型;
-
有分析頭腦,對數據運用自如,可以利用數據做出決策,同時也懂得數據的誤導性,不會沉湎其中;
-
有商業頭腦,知道專業技術、優秀產品與商業成功是環環相扣的,也對此三者的價值了然于胸;
-
有競爭意識和方法,撒手锏源于創新,也重視實干積累,追求卓越,干勁十足;
-
“超級用戶”,非常懂得用戶或消費者對產品的看法,對自己的興趣是癡迷,而非淺嘗輒止;
-
新穎原創構想的源泉,他們用不同于常人的嶄新視角看問題,甚至能跳出自己的視角,懂得在必要時充當變換視角的“共情者”;
-
充滿好奇心,總是在提問,絕不滿足于守常不變,善于從各處發現問題,并相信自己就是能解決問題的人,有時候難免表現得盛氣凌人;
-
喜歡冒險,不懼怕失敗,相信失敗是財富,或者很快再來;
-
自動自發,自我驅動,不是等人指示,而是依據自己的理念行動,對于有悖于自己信念的指示,通常會充耳不聞;
-
心態開放,可以自由地與人合作,在評判構思和結論時,看重優點和價值,而不問出自何人何處;
-
一絲不茍,對細節如數家珍;
-
善于溝通,風趣幽默,氣場十足,魅力四射。
同時具備這等才具的人即便有,也不會太多。所以,施密特等也不得不寫道,“實際上,能同時具備上述所有優點的人鳳毛麟角。但是,所有的smart creative都必須具備商業頭腦、專業知識、創造力以及實踐經驗。”而且,施密特開篇即大書特書、引以為傲并以為佐證的谷歌眼鏡業已擱淺。
其實,無論是選拔人才,還是拉人入伙,無非就是明確不能逾越的“底線”(如價值觀、專業能力門檻等),然后選一擅長而已。把施密特的話翻譯一下就是,懂得賺錢、聰明、不迂腐、接地氣,這就是谷歌的“底線”。
但是,為什么谷歌可以成,而大多數公司不成?按傳統的視角來論,大多數公司在其行業的成長性讓人看得到頭,或者回報未達預期,再或者施展空間太過偏狹,缺乏具有超強魔力、向心力的關鍵人物。找人難,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既然看重了人之所長,總不能付諸我之所短。竊以為,大多數創業者之所以不能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主要是因為自己缺乏魔力。
應該說,今日企業成長、成功所需之人才,不同于既往。在整個價值網上僅僅干好一件事,而對其余不聞不問,已然不可接受。在互聯網業,小團隊成就大項目,即便算不上常態,也算不上罕見。因此,具有靈活的商業頭腦的確是非常關鍵的。當然,這種商業頭腦是以專業能力、創新為前提的。但究其本質,其實是企業家精神和企業家才能。
此外,人才的分布一般而言不是均勻的,馬太效應非常明顯。因此,除了搜尋、三顧茅廬之法,還可以“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就要求企業打破邊界,提供“賦能”的基礎設施,不必拘泥于是不是“正式”員工,以高速成長的機會、徹底的揮灑空間為“釣餌”,讓創業家不斷涌入,正所謂“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