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這次升級遭吐槽最直接的原因是UI跟對手太像了,但它同時也被認為是“支付寶12年最革命性變化”的升級版本。
表面上的變化是,原先的“支付寶”與“支付寶錢包”將合二為一,成為新的“支付寶”,并啟用藍底白字的全新標識。
最主要的變化是它加入了“商家”和“朋友”兩個新的一級入口,分別替代“服務窗”與“探索”,在功能上,增加了親情賬戶、借條、群賬戶、余額寶買股票等一系列生活和溝通功能。在“商家”里則把餐飲、休閑、酒店、旅游等服務納入其中。
因為UI跟微信太相似,很多人以為支付寶這次還是卯足了勁想把社交這個短板補上,仔細分析其實不是這樣,此“朋友”不是那個“朋友圈”,這個“朋友”更像是一個基于各種關系的人和各種不同場景的錢款往來的支付平臺——它還是在圍繞支付這個核心功能在轉。在“朋友”里建群,它特別提示你可以建這幾種帶功能的群:”經費群“-班費、會費,繳費才可進群;”吃貨群“-大家一起吃完AA的,”活動群“-KTV、戶外等可以用來預收費用……
此外,比較讓人感興趣的還有“借條”和親情賬戶功能,借條是可以向朋友發出一個借錢請求,接受了就生成一個電子借條,約定金額、期限與利息,到期后,系統會自動提醒還款,免去朋友間“催還錢”的尷尬,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親情賬戶是面向父母或孩子,沒有支付寶賬戶或余額寶賬戶,用戶通過親情賬戶可以為他們開通親情賬戶,進行理財或保管壓歲錢。
回顧支付寶的發展歷史,最開始只是用來配合淘寶的一個在線的支付工具,然后,就像螞蟻金融服務集團支付事業群總裁樊治銘說的那樣,經過“8年時間從一個工具變成一個應用,又用了2年從一個應用變成一個支付平臺。現在與接下來的時間,支付寶會貫穿到各種真實生活的場景,包括消費、生活、金融理財、溝通等多個領域,成為以每個人為中心的一站式場景平臺。”
在微信支付出來之前,支付寶在在線支付領域一直沒有碰到特別強勁的對手,就像知乎上一位網友評論的:支付寶的無敵發展、“豬對手”功不可沒。本來可以占先機的銀行為了安全犧牲了便利,線上線下搞的太復雜,支付寶則是最早把在線支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平衡好了的;而國外的支付應用也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很好地本地化。
直到微信出現,支付寶才遇到對手。有數據說,微信支付在短短兩三年里已經有4億用戶,而且還在迅猛發展。而支付寶發展了十來年才有八億注冊用戶,活躍用戶也就是有兩三億的樣子,而支付寶app的使用人數只有1.9億,已經落后與微信支付。
為了應對微信的競爭,天生缺乏社交基因的阿里曾經拼了命也做了個社交產品,但自己也承認沒能成功。所以這次大家一看到“朋友”那個界面,以為阿里又要開始做社交了,但其實并不是。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支付寶這次思路明確——就是要把支付這個方面做強,而不是去搏社交這個短板,而支付則是圍繞移動終端、服務于各種關系和場景下的交易與支付需求,這里的關系包括朋友、有錢款交往的個人,也包括商家,也就是說圍繞“交易與支付”相關的全場景應用,以后很可能的局面是,你在朋友圈該刷雞湯刷雞湯,但跟錢有關的則更愿意打開支付寶;同時把商家納入其中,利用大量地推帶來的線下支付,讓支付寶錢包的使用成為常態。
那你會說,這些微信不會也做嗎,當然可能,但至少支付寶這次的思路和姿勢正確了——也就是圍繞顧客需求、按照自己擅長的方式提供產品和服務——當然,UI太像友商是個遺憾,但也正說明,方向對了“臉”其實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