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的崛起幾乎成為了互聯網思維的腳注,事實上,就“互聯網思維”本身而言,是有其理論源頭的,即非摩擦經濟(friction-free economy)理論(這是T.G.勒維斯在1997年提出的)。小米的成長恰好可以完美詮釋這個理論。
摩擦是不完全市場(incomplete market)的一種形式。每一個完全的市場都是無摩擦的。作為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一般均衡理論就是建立在一系列市場完全假定的基礎之上,包括經濟行為人擁有完全信息、完全理性以及經濟環境的完全確定性。對照這種語境,“摩擦”就是那些妨礙市場實現經濟學教科書般的“完全競爭”的一切東西。
非摩擦經濟有如下幾大要點:
1、古典經濟學認為,生產隨需求而變化,供應商根據需求的升降來調整生產。這種摩擦或者生產的滯后,給傳統市場帶來周期或者不穩定性。古典經濟中,需求下降,價格也下降,迫使供應下降。而在非摩擦經濟中,供應增加,價格下降,需求增加。所謂摩擦,就是需求阻礙了供給。
2、邊際收益遞增與正反饋機制。要么主流,要么淘汰,沒有中間道路。用戶吃得越多,越感到饑餓。主流化(mainstreaming)一旦發生,便沒有退路,迫使你必須不斷增長市場份額,直至飽和。
3、學習,也就是迭代。不斷通過收集特殊信息進行學習,改進現有產品。學習的技術能力大于物質能力。學習之所以很快,是因為學習被用來改進自身。
4、要追求終端速度。終端是人,非摩擦經濟中的變化速度不是以技術來衡量,而是以人的周期來衡量。
5、遵循價格學習曲線,而不是性能學習曲線,也就是摩爾定律。
6、成立數字化集團,追求價值鏈一體化。
7、價格和質量雙管齊下,價格戰是必須的。
8、快速建立品牌,賣品牌而不是賣產品。
9、確立社區意識。
10、利潤遞增和利潤遞減會同時存在,并且起到互補作用。利潤遞增可以延緩利潤遞減產生影響的時間。
11、市場份額是衡量競爭者戰術力量的尺度,收入是衡量產品競爭實力的尺度。
12、顛倒效應:利用速度來增殖。在短時間內,既降低產品和服務成本,又提高產品質量。
13、產品的價值與其倍時成反比,一個產品的市場份額若不能在時間量表規定的階段里翻一番,便毫無意義。
把小米的成長路徑套進去,會發現幾乎天衣無縫。小米早期還是處于摩擦模式,先用“發燒友”的概念探測特定市場,在品牌概念被充足賦予的時候,小米及時推出了紅米。紅米是一款讓整個中國手機行業郁悶的產品,帶著品牌沖刺市場份額,一方面讓深圳山寨機出局,一方面讓國產品牌手機幾乎沒有了退路。
有很多人說,小米的紅米是在破壞其“發燒”的品牌精神,或者說現在的小米用戶和最開始的小米用戶開始出現了不同。其實,這個悖論在任何廠商那里都是一定會存在的,即使是擁有真正粉絲的蘋果。
在互聯網時代,市場份額是表象,速度才是真相,這個速度就是人的變化速度。并不是說人的速度是被技術更迭的速度帶起來的,而是說人天性中就有多變性,是被技術勾引出來了,這就是海德格爾說的技術的“解蔽”功能。
小米也是最早認識到“迭代”重要性的國內廠商,雖然魅族更早,但是魅族的速度一直是個問題。所謂迭代,就是非摩擦中的“學習”。廠商從用戶那里獲取需求,本質并非在滿足用戶,而是降低自己的成本。產量越大,單位產品的成本就越低。
雷軍接招董明珠,你可以看做是秀,但是要想到,這應該也是雷軍給小米設定的一個倍時速度。這個速度一定是短于五年的,比如三年。
當擔負市場份額的紅米和主打品牌精神的小米手機并存的時候,一定也是非摩擦和摩擦模式并存的。小米3手機的降價是必然,需求在降低,價格也要降低,這時遵循的就是古典經濟學理論了。這是一個經典的產品戰略組合。小米手機主打細分市場的時候,會遇到市場天花板,紅米出現后就是一個新的報酬遞增點,這樣為小米手機贏得了價值衰退的時間。
總的來說,小米是一種典型的非摩擦成長路徑。
但是,落實到實際,小米式的互聯網思維還有有兩個獨特之處:傳播,以及用戶。前者被稱為傳播產品化,后者被稱為粉絲經濟。
粉絲經濟很虛弱,小米說的粉絲和蘋果說的粉絲完全不是一回事兒。小米的粉絲就是屌絲,屌絲就是價格導向,不存在所謂的品牌忠誠度。而且,由于安卓的開放性和小米制造業經驗的不足,很多環節都依賴于外部。這會大大削減控制力。小米的供應鏈曾經一直被質疑,假如供應鏈環節造反,大家看到有利可圖,打出比紅米還便宜的產品,粉絲經濟就顯得毫無意義了。
相對而言,傳播產品化,可能對于傳統制造業而言,借鑒意義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