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所有的行業“第一”一樣,歷盡艱辛在智能手機行業實現登頂的三星電子,很快迎來了“老大”的煩惱。在第三季度,三星電子營業利潤環比下滑43%,并且是連續第四個季度出現下滑。事實上,三星電子的遭遇并非個例,其背景是整個智能手機行業遭遇了天花板。
數據顯示,智能手機行業正在面臨硬件需求減弱的狀況,手機行業傳統的“硬件時代”或許已經過去。那么,作為手機老大的三星電子,如何面對這一行業變局?可以看到的是,三星正在謀變:加大研發、努力擺脫既有的商業模式、加注芯片等等。
最近幾個月,智能手機行業翹楚三星電子日子有點艱難。盡管目前三星電子仍然在智能手機市場控制著最大的市場份額,并且和蘋果一起拿走了手機行業幾乎所有的利潤,但局面正在發生變化。
據韓聯社報道,三星第三季度業績顯示,該季度三星電子營業利潤環比下滑43%。此外,IDC報告稱:三星在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由去年二季度的32%下滑到今年同期的25%。
業界也唱衰聲一片。唱衰者的理由基本相似:三星已陷入腹背受敵的境況。“穩住手機市場份額,同時努力尋找全新的突破機會是三星當前的首要任務。”一位業內人士稱。
手機業“天花板”降臨
三星電子的遭遇,對那些矢志追趕三星電子的手機廠商而言,并非是一個機遇。三星電子遭遇的大背景,是智能手機全行業在下滑。
市場研究公司TrendForce的報告顯示,2014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環比上季度下滑5%,為近三年來首次下滑。來自其他研究機構的數據也顯示,行業增速明顯放緩。
摩根大通早前的研究報告則顯示,201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長37%,但2014年這一數據將降至17%。這意味著智能手機行業的市場空白期即將過去,行業天花板近在咫尺,未來的行業競爭將從解決“有沒有”,變成“好不好”。
更重要的是,市場對硬件的剛需正在減弱,對軟件和內容的重視程度卻在增加。一批互聯網公司攜軟件殺入硬件市場。谷歌、亞馬遜、Facebook等,先后推出形態多樣的硬件,如眼鏡、平板電腦、手機和頭戴式顯示器甚至室內恒溫器等。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軟件公司的硬件產品更酷,更前衛,人們愿意為此支付更多資金。
以經營用戶為核心的小米,在中國市場的勝利也是軟件時代到來的佐證。對許多米粉來說,與其說小米賣的是手機硬件,不如說小米賣的是軟件和體驗。
據美林證券的報告稱,2014年蘋果仍然以40%的毛利率穩居第一把交椅,三星截至當前毛利率為17%。中國智能手機廠商的毛利潤則均處于個位數,聯想只有1%,索尼等則處于負數。美林證券預計,到2015年小米這樣的企業,依靠成本下降和后端軟件增值服務,將可能獲得10%以上的毛利率。
傳統硬件時代已經過去,用戶時代來臨。三星作為手機老大,只是最先感受到寒意。
三星提前為轉身打基礎
有媒體評價稱,硬件世界逐漸演變為人與設備連接的結點。如何理解消費者并實現其體驗,成為設備制造的核心。
三星電子CEO權五鉉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三星電子已觀察到軟件內容影響硬件的變化,以及硬件企業經營用戶的必要性。三星電子七八年前就已建立了負責開發軟件內容的MSC部門,開始在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強化其內容服務,最近又新成立了軟件中心。權五鉉在2012年就職CEO時,亦是特別強調了要加強三星電子的產品體驗和軟件競爭力。
此前9月24日,三星在韓國首爾發布了旗艦智能機Galaxy Note 4,同時還發布了Galaxy Gear智能手表和虛擬現實設備Gear VR。三星表示,Gear VR是第一款真正進入消費級市場的可穿戴虛擬現實裝置。
過去三年,三星電子完成的14筆收購中,有三四家是與軟件內容有關的企業。到去年末,三星電子已經擁有約4萬名軟件人才,占三星電子28.6萬員工總數的14%。
與此同時,三星電子在研發上也不吝嗇。2013年三星電子的研發總投入為136億美元,占整個銷售收入的6.3%。三星研發投入在全球大公司中排名第二,僅次于德國大眾。蘋果公司每年的研發投入是50億美元,谷歌是40億美元。
三星電子全球員工達28.6萬名,其中研發人員達6.9萬名,這意味著每4名員工中就有1名是研發人員。目前三星電子在全球有34家研發機構,僅在美國硅谷就有4000名研發人員。
據媒體報道,早在2013年底,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曾通過三星內部網向其員工傳達了“馬赫經營”的中長期增長戰略,意欲改變現有的經營體系和管理架構。
2014年1月,李健熙在新年獻詞中強調,“三星必須擺脫五年、十年前的商業模式和戰略,以及以硬件為主的模式。”這是三星核心經營層的判斷,他們試圖從基因上改變三星,以適應未來的競爭。
三星電子在2010年發布的“愿景2020”曾表示,未來十年將在太陽能電池、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用充電電池、LED技術、生物制藥和醫療設備五大領域投資220億美元,預期到2020年上述領域能創造4000億美元的營業收入。
“把雞蛋放到不同的籃子里”
智能手機一直是三星電子盈利的大頭,占部門盈利的六成以上。不過隨著智能手機市場日益飽和,行業增速放緩,三星必須在保住手機老大位置的同時,尋找新的增長點。
三星選擇芯片作為一個突破點。10月6日,三星宣布將投資15.6萬億韓元(約合898億人民幣)在韓國興建一座芯片制造工廠,預計將于2017年投產。這是三星在芯片領域的最大一筆投資。
首爾I M投資與證券公司分析師李敏熙稱:“三星大力度投資半導體是為了確保將來的持續發展,因為手機業務不可能再像過去貢獻那么多利潤。”
智能家居和可穿戴智能設備可能是三星電子的另一個突破點。智能汽車、智能家電、智能手表……知名商業評論家吳伯凡曾大膽地預測,在未來100年內,傳統意義上的“生物人”將消失,各種植入式智能設備可能為人類帶來一次難以想象的“體外進化”。
在這個道路上,擁有最齊備硬件產品線的三星無疑具備先發優勢。據悉,目前三星在電視、冰箱等多個品類都已登上了全球第一的王位。配合智能手機入口優勢,只要將這些模塊通過某種平臺型軟件系統粘合到智能手機上,則可創造出難以估量的商業價值。
三星正在醞釀這樣的變革。最近,三星已經收購了智能家居初創公司SmartThings,從而成為開創智能家居及消費物聯網開放平臺的領導者。
在三星資源的支持下,SmartThings有望繼續加快發展速度,成為一個真正開放的生態物聯系統。三星將對產品開發者及合作伙伴實行開放政策,通過SmartThings平臺為物聯網創造更多激動人心的體驗。
不過,芯片領域存在高通、聯發科這樣的競爭對手,三星在芯片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智能家居和可穿戴智能設備則被業界喊了許多年,市場至今還未能正式啟動。
對三星而言,選擇把雞蛋放到不同的籃子里,以盡量避免上任手機“老大”諾基亞曾經的命運,應該是一個現實而必要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