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富辭世,億萬家產,如何分配?豪門傳家秘辛,財團后續(xù)發(fā)展門道……前首富蔡萬才去世,類似新聞近來占據臺灣各大媒體版面。作為富邦集團的總裁,蔡萬才令外界津津樂道的除了他敏銳的商業(yè)眼光外,還有對后代的教育理念。對王永慶、郭臺銘、蔡衍明這些臺灣億萬富豪來說,傳家之道也是人生另一門藝術。
蔡萬才:默許二子“分工不分家”
蔡萬才是臺灣第一代企業(yè)家中,罕見的臺灣大學法律系高才生。蔡萬才不是白手起家的富豪,他是臺灣老牌財團國泰集團五兄弟中的老四。當初國泰分家,蔡萬才分得的版圖最小,但連續(xù)抓住發(fā)展機遇,他成功實現三級跳。
蔡萬才當年給企業(yè)取名“富邦”,意思是富足的家邦,如今在島內的事業(yè)涵蓋金融、電信、零售、建筑及娛樂等,由兩個兒子蔡明忠、蔡明興分別執(zhí)掌。在蔡萬才的默許下,蔡明忠、蔡明興早已寧靜分家,采取“分工不分家”機制,獨立分割股權。在蔡萬才積極介入下,蔡家兄弟十來年維持現有分工模式,一起開高階會議,決策時各有分寸,對方的事彼此第一時間就知道。
陳水扁執(zhí)政期間,蔡萬才因看不慣吳淑珍出入股市,而與陳水扁叫板,并由此獲得“硬氣老板”之稱。而蔡萬才的硬氣,不僅在公司管理方面,他教子嚴格也名聲在外。每周一中午,蔡萬才固定聽兒子進行午餐匯報,兒子要向老爸報告一周大事。蔡萬才每一個數字都盯得很緊,讓兩個平常個性活潑爽朗的兒子,坐上每周一次的“父子匯報”餐桌時,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
點評:為使家族事業(yè)永續(xù)傳承,蔡萬才一直都要求兩子持股、管理都平均。蔡家“平均哲學”的有效運行,也讓富邦體系企業(yè)發(fā)展甚好。
王永慶:信托管理家產,百年不分家
盡管王永慶已經去世許多年,但這位白手起家、地位無人能及的臺灣商界泰斗,一定不會被遺忘。以生活勤儉著稱的王永慶,除了將臺塑集團締造成為亞洲最大的制造集團外,其布局多年、構思深遠的接班制度也令外界難忘。
王永慶確立的接班制度中,有兩大核心主張:第一,只問信任不講親情輩分;第二,股權更集中,利用龐大的美國資產對臺塑四寶(臺塑石化、臺塑、南亞、臺化)股權進行控制。王永慶做了一個很難也是臺灣企業(yè)家前所未有的決定,把所有財產交付信托,并立下一個永遠不得解散的規(guī)則,讓后代子女無法從遺產中取出一毛錢。
點評:王永慶要的是臺塑家族百年不分家,成為臺灣第一家庭。盡管后來發(fā)生兒子跨海打官司爭遺產事件,但并不能掩蓋這位“經營之神”的傳承藝術。
郭臺銘:父子“軟硬結合”一起拼
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曾聲稱要工作到80歲,但再婚后留給家庭的時間明顯增多。曾在外獨自闖蕩的大兒子郭守正,這兩年已接任鴻海子公司董事長。過去為讓兒子磨練,郭守正放暑假時,都會去工廠見習,而且必須從最基層做起。郭守正上任的主要任務,是利用其在數碼行業(yè)的經驗,結合鴻海硬體生產的優(yōu)勢,打造鴻海“軟硬結合”的新業(yè)務方向。
點評:除了替知名廠商代工,近來郭臺銘還積極拓展電子產品通路,其中重點在于首創(chuàng)采綁約銷售,他要將兒子最愛的數碼內容捆綁出售,創(chuàng)造父子倆在業(yè)務上互相配合的空間。
蔡衍明:兒子高中讀完就接班
臺灣零食大亨蔡衍明接班時只有19歲,但他手法巧妙地將一家金槍魚罐頭制造商發(fā)展成全球最大的米果制造商。作為進軍大陸市場的臺商先驅,蔡衍明對商海的起伏跌宕深有體會。有鑒于此,蔡衍明在培養(yǎng)長子蔡紹中時絕不嬌生慣養(yǎng)。他的兩個兒子蔡紹中、蔡旺家均是到海外讀完高中,直接就被送到家族企業(yè)上班,沒有接受常規(guī)的大學教育。
蔡衍明希望這樣可以讓兒子更好地承受商界的壓力,因為沒有大學學位,他們會有壓力,要在知識方面趕上他的員工。蔡紹中自己也說,沒上大學其實影響不大,通過參與企業(yè)管理,提早融入企業(yè),讓他更加懂得靠團隊來壯大企業(yè)。
點評:不讓兒子上大學,估計沒幾個人有蔡衍明這種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