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索尼幾乎是日本乃至世界科技的代名詞,是創新和品質的化身。不斷推出的創新性產品,如收音機、電視、隨身聽、數碼相機等,在同類企業中可謂傲視群雄,不斷沖擊新的時代潮流。然而,自從霍華德·斯金格2005年出任CEO,索尼就開始走向頹勢。2008財年,索尼虧損29億美元,2009年虧損4.41億美元,2010以及2011財年,虧損數額分別達到32億美元和56億美元。如今,索尼市值已經由2000年的最高值1250億美元下降到170億美元,下降速度驚人。2012年4月1日,平井一夫出任索尼集團總裁兼CEO,但索尼頹勢已定,回天無力。
技術索尼讓位短期利益
索尼自1946年成立以來,用足足50年的時間走到了企業最輝煌的頂點,卻在短短幾年時間里走向沒落。技術為本讓位于對短期利益的追求,進而喪失了技術索尼這一立企之本,是索尼沒落的原因之一。
自1963年索尼推出世界上第一臺晶體管電視機以來,索尼的每一次技術創新都會給整個產業帶來一次震動。然而,在1996年開發出平面陰極射線管技術之后,索尼再也沒能推出一款讓大家為之振奮的產品。而這恰好發生在出井伸之出任索尼CEO之時。
1995年出井伸之上任伊始,就重新定位索尼并引導其向多元化發展,提出“索尼再創業”的構想。他認為索尼不能只發展硬件產品,還應該發展軟件領域,并開始大筆投資發展娛樂領域,還在幾年后涉足金融領域。另外,索尼開始推進全球化發展,將業務部門分拆為25家小公司。
事實上,這似乎是很多企業都難以逃脫的宿命。一旦將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他們看重的已經不再是公司的長遠規劃,而是如何在任期內保證公司股東的利益,至于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企業會怎么樣,已經不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而作為華爾街的投資人,他們更關注的就是手中的股票如何上漲。出井伸之上任初期幾年,正是全球股市大好的時候,將業務部門分拆成小公司,自然會受到投資人的歡迎。
而2005年出任索尼CEO的霍華德·斯金格非但沒能改變這種局勢,反而開始一味地降低企業成本,采取出售部門、外包運營等措施,并且進行了兩次大規模裁員,技術人員大批流失。這種看重短期利益的舉措,開始背離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等建立索尼時技術為本的創業精神。
尾大不掉錯失互聯網時代
在互聯網時代之前,電視是與消費者接觸最緊密的產品之一。電視也是索尼的核心業務之一,擁有業內最完整的產業鏈,只要索尼抓住技術創新,還是能在這個產業中保有一席之地的。不過,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索尼的處境就完全不同了。
在過去十年里,索尼從未停止對互聯網的關注,但是尾大不掉的它最終還是錯失了借助互聯網崛起的機會。由于索尼的產品線太長,從耳機、醫療打印機及3D電影的生產設備,到家用錄像機、電視機和相機、手機等個人電子產品,有2000多款產品。這些產品之間毫不相干,難以形成優勢互補。更糟的是,在眾多產品中,索尼缺乏真正有競爭力的核心產品。正如一些從索尼辭職的技術人員所說,“已經不知道索尼到底是什么公司了”。
同時,冗長的產品線,為索尼樹立了太多的競爭對手,內部也十分混亂,使其進一步發展的包袱過重,錯失了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機會。
其實,索尼錯失互聯網機遇的另一個原因仍在于技術創新不足。由于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減少及人才流失,使其創新能力大大低于美國及亞洲同行。
以索尼電視為例,1996年推出平面陰極射線管技術時引起全球電視產業的震撼。但是在三星及LG等競爭對手推出液晶電視后,索尼沒能跟上技術潮流,當其認識到問題所在并作出調整后,已經落后于上述韓企,最終不得不向它們訂購產品。
而當全球通訊廠商都在積極應對互聯網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時,索尼再一次顯示出基礎研究及技術創新方面的不足。在智能手機產業中,索尼在新技術的研發上明顯落后于蘋果、三星以及中國手機廠商,一步步落入虧損。在與愛立信成立合資公司期間,生產手機款型有數十種之多,但沒有一款停留在消費者的記憶中。直到2012年平井一夫擔任CEO時,索尼才開始集中投資研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但是,索尼進入智能手機的時間太晚,研發準備也不充分。
金融和音樂或成“救命稻草”
今年2月6日,索尼宣布出售PC業務,同時宣布將針對電視業務采取一系列降低成本的舉措。對于這一橫跨娛樂、電子、金融、信息技術等諸多行業的大型跨國集團而言,未來在哪里呢?
就索尼而言,顯然不會輕易放棄電視機部門。不過,索尼電視業務已經連續多年遭受虧損。據德勤咨詢預測,在未來幾年雖然有更多新技術的應用,但電視的銷售額基本保持不變。從這一角度來說,索尼想從電視機部門獲得營收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小,何況還要面對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
那么智能終端呢?平井一夫雖提出“今后將集中投資研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但是,這并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統計顯示,2013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中,三星以31.3%穩居第一,較2012年提高約2%。蘋果15%占據第二,華為、LG、聯想依次為4.9%、4.8%和4.5%。而索尼排名全球第六,僅為3.8%。拋去蘋果、三星這兩個對手不說,想跑贏華為等中國廠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隨著用戶換機周期的延長,智能手機市場增長基本見頂。如果索尼加注智能手機,前景黯淡。
也許,金融和音樂會是索尼的一條出路。根據索尼2013財年業績顯示,金融業實現盈利13億美元,約占索尼全年利潤的一半;而音樂盈利4億美元,收益保持穩定。
索尼的啟示
一家技術至上的企業,如今卻淪落到要以金融業為企業盈利支撐,我們的確應該對索尼的今天感到遺憾。輝煌了整整五十年的巨擘開始隕落,索尼的沒落給我們留下很多啟示。
首先,企業應保持技術創新。
索尼沒落的核心因素是技術創新能力缺乏導致的產品競爭力不足。在電視業務上,索尼緊抓平面陰極射線管技術不放,并錯誤地估計了液晶電視發展的前景和速度,結果失去先機。在智能手機方面,仍然創新乏力,未能推出引領行業的產品。
無論哪個行業,都要保持技術創新,稍有不足就有可能被自己淘汰。不僅索尼,摩托羅拉、諾基亞的沒落都是需要企業引以為戒的警示。
其次,堅守但不自閉,保持與市場的聯系。
在技術方面,沒人會懷疑索尼的實力,但過度的自信帶來了自閉。在錄像機市場,索尼過分自信,固守自己的BETA格式并拒絕兼容,而競爭對手相互聯合選擇了VHS格式,最終,索尼被自己的固守束縛,被迫撤出錄像機市場。
再次,擺脫企業病,靈活應對市場。
臃腫的企業形態,過長而缺乏核心的產品線都有可能導致企業內部山頭林立,導致相互之間缺少必要的配合,無法優勢互補充分利用資源。要明白,市場永遠是活的,是變化的,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企業要改變僵化的管理體系,靈活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幻。市場不等人,多一刻的等待就多一刻的失敗。
另外,企業需要一個領袖,絕不是CEO那么簡單。一個百年企業需要的是領袖,他要把公司當自己的一樣對待,要為它的長遠利益考慮,而不是迎合董事會,迎合華爾街的資本。
索尼的沒落,難免讓人惋惜,但這是產業變化的基本規律,即便這十年索尼仍在增長,但終究會走向沒落。索尼的今天也許就是其他企業的明天,要記住的是,創新和競爭會伴隨企業的始終,只有那些積極應對變革的企業才可能在競爭中站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