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微信火了,如何充分利用QQ哺育微信,又保持QQ的獨立性和特色,是“多子女大家庭”的頭疼事,這一生死節骨眼上,他又擺平了。
在類似的時間段,無數風光一度的同行因為走錯路,轉瞬化為歷史塵埃。能把這三步都走對,外柔內剛的小馬哥有視野,有耐性,有格局,當然也不無運氣。對最后這一點,不客氣的挑戰者會說,騰訊成為今天的巨人,不是因為它一直選擇正確,而是所謂存活者偏差(Survival Bias)的結果。
小馬哥會對此類說法一笑了之。因為從這30分鐘的小樣本來看,他并不喜歡用大概念討論問題,那天演講,他說過的非專名英文單詞不超過10個——billion、size、review、case by case……在以滿口英文為能事的IT圈,這樣的密度算得上克制。
他又很謹慎,話不會說的很滿,但還是下了兩個十分肯定的論斷:“智能終端是人感官的延伸……移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前一論斷可能來自于麥克盧漢對媒介的經典批評——他太想把微信做成電網那樣無遠弗屆的超級媒介,而后一論斷早已讓許多同行如坐針氈。
小馬哥說,微信的特點是信息多,隔幾分鐘就會有消息進來。
關鍵是這些消息跟你高度相關,這樣即便多你也不會覺得騷擾,這一點,其他新聞、微博、購物等客戶端直到今天還沒做好。
他說沒微信,騰訊可能就面臨重大危機。
在做微信時,他和幾個核心高層親自上陣,打磨用戶體驗,在一家千億級的公司,這樣的危機感真是寶貴的財富…
他把游戲放在第二個講,PPT上的要點文字是“游戲-關系鏈”。雖然這些游戲并不復雜,但充分挖掘社交分享功能,滿足人渴望認同、渴望炫耀的內心。
小馬哥曾說自己最欽佩的人是喬布斯,而喬布斯的產品開發哲學,用個不恰當的比喻就是:用戶是悶騷的,他們不會向你訴說自己的欲望,所以問卷調查沒什么用,但當你把直抵他們內心秘境的產品放到面前,他們就會兩眼放光,大叫“就是它!”。
有人批判社交網絡說,它不僅充分占用了你的碎片時間,連你的整塊時間也碎片化了。此處關鍵在于拿捏“用戶體驗”與“縱容人性”的火候,在這一點上,騰訊比其他“走老路”或“走邪路”的廠商經驗更豐富。
小馬哥還很年輕,雖然此前曾講過,最大的擔心是不理解年輕人的習慣。但那天還是能如數家珍地說出團購者的行為模式——比如在購買前的半路上才會下單。身處高層寒冷宮闕,還沒有喪失對神經末梢的感知,令人驚訝不已,而付出的代價就是無數不眠之夜。
據一位騰訊前員工講,有一次他做了一個ppt,后半夜兩點鐘就發給了小馬哥,本想洗洗睡了,沒料到過了二十來分鐘,小馬哥就發回了修改建議;另一個在騰訊員工中流傳的段子是:一天早上來到公司,發現Pony(馬化騰英文名)凌晨4點半發的郵件,總裁10點回了郵件,VP10點半回,幾個總經理12點回復了討論結論,到下午3點,技術方案已經有了,晚上10點,產品經理發出了該項目的詳細排期,總共用時18個小時。
技術宅男升級為管理者,QQ也由一張軟盤能裝下,變成今天57.7M的龐然大物,對于已經有近3萬員工的騰訊,大企業病是不可避免的魔咒。如何應對?他沒有談自己的勤勉,而是講員工的年輕化(平均28歲)、簡單的工程師文化(50%為工程師)、內部產品團隊競爭機制(微信發布前,有好幾個團隊在做)……
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技術開發者可以在人性的弱點上做文章,而身為管理者,又會痛恨人性的弱點,他在答問環節十分肯定地說:“凡是接觸到錢、靠人治的地方,百分之百會出問題。”這表明,他不相信有任何制度能防住人的貪欲,唯一的辦法,就是迅速“把不好的風氣清掉”。小馬哥在演講中兩次談及阿里——騰訊公司的生日11月11號, 讓阿里做成了購物節;騰訊要與傳統行業合作,而阿里要摧毀傳統行業——陳述事實而無評價;他對小米的營銷、攜程的移動端頗有興趣;他說騰訊在做開放平臺,讓大家在上面創業,正如微信公眾賬號登錄頁面那句“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為此,他說愿意分享騰訊的關注度資源……
他的演講風格像個產品經理,講起自己的“孩兒”,沒有喬布斯甚或雷軍那種“抓人”的舞臺形式感。回答最后一個問題時,麥克風突然轉到了右手,左手在空中做起大幅度的手勢,現場氣氛活躍起來。耐心、慢熱正是他的風格:先不問用戶能為你帶來什么,而是先問你能為用戶帶來什么,只要集聚了足夠的人氣,就一定能找到不損害用戶體驗的盈利模式。騰訊才15歲,好戲還在后半場。
小馬哥曾經說過,他平生最自豪的事,是1986年拍攝哈雷彗星,但9號現場,他沒有給筆者借此發問的機會。那天下午,他最自豪的一件事是:QQ里面經典的消息提示音,是當年從他的摩托羅拉尋呼機上錄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