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先生(化名)一直在尋找新的可能。
李先生在溫州做了十余年的鞋材市場生意,可謂見證了這座“中國鞋都”的興衰。也正是因為溫州鞋業的快速崛起,李先生的鞋材市場才做的風生水起,并積累了一定的資本。
2008年之后,并未在金融危機中受到直接沖擊的李先生開始試圖轉型,可以說,他是一位“主動的轉型者”。
近年來,企業發展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產業環境、商業環境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特別是互聯網技術和應用的發展對傳統企業帶來了顛覆性影響。
李先生是中國這一輪經濟大潮中一位早不斷的主動轉型的商人,多年過去,沒逮到什么機會,但也躲過了幾番重大沖擊。而今,仍然奔走在自己的探尋之路上。“周圍做工廠的朋友很多,尤其做進出口的公司那兩年形勢非常不好。我和他們共同認識到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所以想著賺到的錢應該再投點兒別的項目。”李先生說,此時他也遇到了另一個“大勢”。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隨著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啟動,一個個項目拔地而起,頗有商業頭腦的李先生似乎看到了商機。“那兩年,我們研究政策,找關系,尋找機會。”李先生說:“2009年到2010年一段時間,我甚至被安排到了北京某個部委的下屬司局工作,是幫他們搞一個與環境相關的基金,當然不是有編制的那種。”他有些自嘲的笑,“也是這兩年我意識到,很多東西不是我們能參與的。”
這一輪政府的巨大投資導致民間資本似乎被邊緣化,民營資本成為了業內擔心的“弱勢群體”。
李先生說,也就是那兩年,溫州的很多人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房地產。而2010年又開始了房地產調控,李先生性格謹慎,并沒有盲目進入地產這個炙手可熱的行業。“幸虧沒有跟風,不然資金鏈一斷,可能現在也跑路了。”李先生開玩笑似的說。
不過,2010年的時候,他曾試圖到非洲投資商業地產。“走出去”是那兩年的一股熱潮。“由于非洲項目考察失敗,和國內鼓勵民營經濟新36條的頒布,我又試圖在國內找項目。”李先生說,兩年的時間,飛來飛去,效果甚微。
2012年3月,溫州被定為全國金融改革的試點,李先生和幾個朋友在2011年年底就聞風而動,地方政府也很支持。然而,一年多下來,李先生說:“我們并沒有找到太好的模式,也未見其他人做的更好我的整體感受是金融行業太專業了,很多限制、界限又不明確,一不小心就可能觸犯法律,不太容易介入。”
在大環境變了的同時,李先生發現自己的這個行業也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的李先生,更需要在這個變化的環境里找到新的出路。
第一個變化,來自于傳統制造業的“隕落”,溫州是著名的“鞋都”,這里制造的鞋子銷往全世界。這么多的制鞋廠在,鞋材市場的生意也自然好做。金融危機之后,隨著各項成本的上升,各家制鞋廠已經是勉強生存,鞋材市場也冷清了許多。“幸好這個市場的地皮和店面都是我自己的,只要租出去就會賺錢,并沒有什么壓力。”李先生說,“但大的形勢我們是看的很清楚,這已經不是一個蒸蒸日上的生意了。”
第二個變化,來自于傳統零售業所遭受的沖擊。
白先生(化名)是李先生的一位朋友,在溫州有一家服裝公司,他說自己身邊全是“抄碼族”,也就是線下試穿,線上購買。“越來越多的實體店慢慢的淪為成了體驗店,碰到喜歡的東西,回去打開電腦,不管是淘寶還是京東,衣服還是電器,總有一家電商適合你,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價格便宜,特別是B2C的電商,售后還有保證。兩相一比較,價格相差少則幾十,多則幾百,甚至上千,不論是誰,都會偏向于網購。”白先生說。
隨著只試不買的抄碼族不斷擴大,各大實體商家必須重新考慮現有的銷售方式,否則在歷史舞臺上最終將失去自己的位置。
白先生說,如今在網絡購物平臺上已活躍著大量由傳統制造業轉型而來的網絡零售商。在浙江、廣東等制造業大省,特色塊狀產業群集體觸網甚至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現在的電子商務只是對傳統零售渠道的變革,未來三至五年,將進入生產制造的變革,直到影響生活方式的變革,”他說,“傳統制造業再不適時擁抱電子商務,過幾年也許只能被電子商務逼著轉型。”
所以這一次李先生比白先生受到的沖擊更直接。
但也并非任何一個傳統制造商都可以擁抱網絡,電子商務的開發需要人力、經驗和資金,“大家愿意到網上購買東西,就是因為東西便宜,成本上升的同時,這些行業變得利潤越來越低是趨勢。”白先生說自己也正在成為另一位主動轉型者。
不可否認,線上經濟對傳統零售業和制造業的顛覆正在加速進行。
越來越多的鞋服、家電、數碼甚至大件的家具、汽車、房產零售商家,都在淘寶、天貓收獲成長。數據顯示,僅2012年11月11日當天,2580家淘寶店鋪成交額破百萬元,227家破千萬元,18家破5000萬元。2012年11月30日21:50:18,淘寶網和天貓年總交易額突破10000億。分析人士說,從這一刻開始,線上經濟將向傳統零售發起顛覆之戰。
百貨行業是最先倒下的。
2012年,中國百貨業發生了歷史上最大規模關店潮,很多人說,最壞的事情終于發生了。結果,2013年整個行業的寒潮還在繼續。
接下來會是什么?專業的材料市場、大型奧特萊斯、超市……無從而知。
李先生說:“我們當然應該順應大勢,但也要有一些逆向思維。一哄而上的跟風,只會加劇競爭,使得利潤越來越低。”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他和白先生初步定位了自己的方向:第一,是保持各自的專長;第二,就是繞開“線上經濟”尋找一些機會。
李先生一直在琢磨什么是消費者必須要和賣家面對面才能完成整個交易的,最后他選定了幾個范圍。例如,餐飲、酒店類,大家還是必須要到實體店;需要鑒別的高檔物品,例如字畫、玉石,這些在網上交易的可信度不高;還有中醫藥、美容院等,這些都是消費者不得不進店體驗的。“這些領域的交易進入電子商務的步伐比較緩慢,雖然出現了不少大型的、專業的古玩、字畫網站,但更多是作為宣傳手段,實際的交易行為很少在網上完成。”他說,“這些東西需要鑒別,誰會面都不見就去花大價錢去買東西呢,所以這些實體店難以完全被取代。”
他說:“作為傳統的零售商,上述行業是我認為還可以大范圍鋪店投資的。專業的材料市場目前還還不能完全的被取代,但并不是完全不能取代的。”
以服裝制造業為例,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產業密集地,已出現大批專業為電商企業做定制和分工的下游供應鏈企業,從紐扣、布料甚至是包裝,都有專業型分工條線——上游電商企業通過阿里巴巴、淘寶和天貓等平臺獲得訂單后,整個供應鏈協同合作,實現了低庫存甚至零庫存,并迅速調動物流企業發貨,而至再度收獲訂單的整個閉環。目前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一些服裝企業,整個供應鏈運轉時間甚至可以被壓縮到15天。
白先生說自己的實體店可能會走高端定制的路線,大力拓展電子商務的渠道,以銷售批量生產的服裝。
他們的這一次探索或許會再次失敗,但李先生覺得,曾走過的路無法再走,唯有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找出出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