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決策層顯然對新能源汽車是支持的。2010年10月18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該決定中,新能源汽車成為扶持的七大產業之一。
國家的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支持給予了市場寬廣的想象空間。已經采取措施的是2009年1月,國家啟動“十城千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首批列入了13個城市。2009年底試點城市由13個擴大到20個,選擇5個城市對私人購買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貼試點。
而據世界電動車協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透露,即將出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中,計劃到2015年將電動汽車規模提升至100萬輛左右,這一計劃是過去的4倍。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新能源汽車都成為關注焦點。
資本市場 上,新能源汽車也是投資熱點。“我們配置了一些新能源汽車概念股。”10月20日,鵬華基金研究部總經理、 基金普惠 (1.112,0.00,0.36%) 的基金經理冀洪濤坦言。
而近期,同新能源汽車沾邊或者預期沾邊的鋰電池生產企業、整車生產企業股價多出現大漲。
然而,新能源汽車的投資面臨著風險。“一時間,有太多的企業進入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鏈,但你無法輕易獲知,哪家企業會成為最后的成功者。這同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一樣,只有少數幸存了下來。”冀洪濤稱。
整車及驅動:難言老大
工信部最新規劃,中國未來10年將投入超過1000億元的資金,用于扶持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產,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其中,500億元用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300億元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另有約100多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能源車零部件體系的發展。這是一塊誘人的蛋糕。
當前關于新能源汽車的動力模式,廣泛的觀點是我國將以電動車作為未來發展方向。今年8月18日,由國資委牽頭組織的“中央企業電動車產業聯盟”正式宣布成立。而沒有加入聯盟的非央企汽車制造企業同樣將電動車作為發展方向。除比亞迪外,奇瑞、吉利、力帆、海馬等車企都在研發電動車。
在央企聯盟中,整車及電驅動領域分別有: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東風汽車 (6.51,0.26,4.16%) 公司、中國 東方電氣 (36.91,-0.09,-0.24%) 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南車 (6.20,-0.01,-0.16%) 集團公司。
當中涉及的 上市 公司有一汽集團下的 一汽夏利 (9.80,0.89,9.99%) 、 一汽轎車 (22.06,0.72,3.37%)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旗下的 長安汽車 (13.09,0.39,3.07%) ;東方電氣集團下的東方電氣以及中國南車集團旗下的中國南車。
其中,一汽夏利、一汽轎車、長安汽車屬于整車制造企業,而東方電氣、中國南車屬于驅動制造企業。
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間,中國一汽分別承擔國家“863計劃”的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項目。2005年,解放牌混合動力客車下線,企業具備了小批量整車生產能力。
在純電動車領域,一汽集團給旗下兩家上市公司都做了配置。分別是一汽轎車的奔騰B50和一汽夏利的威志。一汽計劃將兩款電動車10月申報,年底上市。
長安汽車的電動車長安奔奔MINI早于2009年下線。是繼比亞迪兩款車之后下線的第三款電動車。
在非央企聯盟的整車制造上市公司中,電動車的研發也方興未艾。 上海汽車 (21.83,0.91,4.35%) 研發的申沃純電動城市客車已經在世博會中用上了; 江淮汽車 (13.75,0.15,1.10%) 主打品牌“和悅”最新油電混合動力版、自主研發的電動概念車均已下線亮相;宇通客生產的ZK6140MGQA9混合電動客車也于今年7月在鄭州-開封城際公路上奔跑; 北京 公交集團已向 福田汽車 (26.62,0.26,0.99%) 訂購800輛混合動力客車;河南新鄉政府也向 金龍汽車 (9.91,0.23,2.38%) 訂購了60輛電動樣車。
然而,已經上市的比亞迪F3DM和E6表明,電動車進入尋常百姓家還非常困難。比亞迪曾計劃年內 銷售 1000輛F3DM,但今年前7月,都在50輛以下。8月份增加到51輛,9月份創下紀錄,但也只有117輛。可以說實現銷售目標非常困難。
深圳一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認為,目前所有的整車制造企業都在研發電動車,但是都沒有非常成熟的技術,即便是比亞迪。因此,現階段難以判斷誰將走向成功。但他也認為,最能看明白的是電動客車。“電動客車有政府采購,并且配套可以集約設置,電動客車很可能成為未來兩年電動車銷售的大頭。”
在驅動領域,央企聯盟中的兩家公司都有不俗的實力。東方電氣在電動車動力總成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方面相對成熟,電機產品實現了系列化,規格型號有30余個,功率范圍在4kW~200kW,涵蓋純電動、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類電動車。
而中國南車從2001年開始進行電動車用電機驅動系統的研發,經過近10年的積累,基本具備以下核心技術能力:電動大客車用電機驅動系統的集成能力;電動車用異步電機、永磁同步電機矢量控制算法;電動車用異步電機、永磁同步牽引電機設計;針對電動車用的逆變器模塊設計;電動車電機驅動系統用水冷散熱系統設計;電動車用電機驅動系統的整體試驗能力。相關產品已在北京奧運會得到應用和檢驗。
從7月1日以來,這兩家公司的股票價格一路飆升,截至10月20日,中國南車上漲31.47%、東方電氣上漲72.44%。
在非央企聯盟中, 萬向錢潮 (14.89,0.38,2.62%) 、 江特電機 (36.50,1.62,4.64%) 因為生產電動車電機部件也被市場追捧,7月1日至10月20日分別上漲43.18%、155.48%。此外在驅動電機和控制系統方面,還有 寧波韻升 (23.64,2.15,10.00%) 、 臥龍電氣 (17.31,0.10,0.58%) 等比較領先的公司。
電動車的普及離不開配套,尤其是充電站的建設。在央企聯盟中,充電與服務領域分別有:國家電網公司、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公司、 中國石油 (11.12,-0.14,-1.24%) 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保利集團公司。
國家電網下主營輸配電設備的 許繼電氣 (31.10,1.08,3.60%) 和 平高電氣 (13.21,0.44,3.45%) 將受益。而民營公司 奧特迅 (37.28,0.31,0.84%) 的智能化充電樁已用于深圳的充電站項目。
鋰電池里的未知“寶股”
無論是電動車還是混合動力車,從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比重來看,動力電池、電機等關鍵部件成本占電動車整車成本的30%至50%。因此,國信證券認為,產業獲益的排序基本是電池、電機、電站等零部件和配套部門,以及整車。
在電池產業鏈中,鋰電池因為安全、容量大、充電迅速被認為是電動汽車的主要 動力源 (12.59,0.72,6.07%) 。
鋰電池主要由四部分,即電極材料(正、負極)、電解液、隔膜以及導電劑、粘結劑、極耳和六氟磷酸鋰(LiPF6)等組成。一輛電動汽車上的鋰電池需要使用正極材料50公斤,負極材料40公斤,電解液40公斤等。鋰電池占電動汽車成本的30%-50%。而鋰電池中,隔膜占電池成本20%-30%、正極材料30%、電解液12%以及導電劑等其他部分占30%左右。由于原材料、生產技術和生產復雜程度的不同,這幾部分的毛利率相差很大,如正極材料30%,負極材料20%,隔膜和六氟磷酸鋰都是70%,電解液的毛利率是40%。隔膜和電解液的生產難度和技術含量最高。
全球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的主要生產廠商來自于美國的Valence、A123和天津斯特蘭。兩家美國公司合計產能在1000噸左右,生產基地都在中國,但都不對國內客戶提供電池材料。
而天津斯特蘭卻沒有上市。有傳聞稱,整車生產企業有收購天津斯特蘭公司的可能。此外。煙臺卓能、北京鋰先鋒、蘇州恒正、 北大 先行、合肥國軒、深圳貝特瑞、天驕科技、新鄉華鑫、新鄉創佳等公司都在從事磷酸鉄鋰的生產。
盡管如此,上述多數企業沒有直接在A股上市。但合肥國軒、深圳貝特瑞、天驕科技均被已上市的公司持有部分股權。
7月份, 佛山照明 (18.92,-0.44,-2.27%) 收購合肥國軒20%的股權,手續仍在辦理中。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國軒高科總資產3億元,凈資產1.05億元,營業收入3624萬元,利潤總額539萬元,凈利潤454萬元。根據去年的利潤情況,佛山照明20%的參股比例,可獲得的利潤貢獻十分有限。不過,湘財證券新能源小組研究員侯文濤計算,假設每年新增動力汽車15萬輛,國軒市場份額10%,凈利潤率25%,到2012年國軒將能夠貢獻佛山照明EPS0.1元。
佛山照明自7月1日以來,截至10月20日,上漲61%。
中國寶安 (12.58,0.53,4.40%) 子孫公司眾多。工商資料顯示,天驕科技52%的股份被深圳大華永昌投資有限公司持有,而這家公司有兩個股東,一是中國寶安,持股比例為49%;二是中國匯富投資,持股51%。而持有匯富投資90%股份的又是中國寶安高 管控 制的富國投資,剩下的10%股份,則由萬安投資持有。根據中國寶安去年年報,天驕科技在2009年銷售首次突破2億元大關。但是給公司帶去多少凈利潤,卻沒有詳盡披露。
中國寶安雖然涉足新能源、鋰電池,但市場對其追捧遠沒有佛山照明那么強烈。7月份以來,股價上漲39%。
深圳一 私募 如此看待中國寶安的新能源產業:“寶安旗下有100多家參股公司,當中許多公司互相關聯,經營情況披露信息有限,所以比較難判斷新能源對寶安的明確影響。”
另一方面,天驕科技主營鈷鎳錳酸鋰三元正極材料多用于小型設備上,并非為電動汽車提供原料,其磷酸鐵鋰的生產規模相對有限。
國泰君安今年7月份報告預測,貝特瑞、天驕共兩家公司今年貢獻中國寶安每股收益0.09元,明年提升至0.12元。
在三元正極方面,上市公司資源較多。
中信國安 (14.82,0.05,0.34%) 也是子孫公司繁多的公司,旗下盟固利電源有限是國內領先的鋰電池正極材料供應商,主要生產的正極材料為鈷酸鋰,占國內市場40%的份額,此外該公司還生產鈷酸鋰,也有錳酸鋰和鎳酸鋰,也是三元正極。然而,當前認為最有可能成為電動汽車主原料的是磷酸鐵鋰,該公司未披露染指。即便如此,7月以來,中信國安上漲37.93%。
今年在 創業板 上市的 當升科技 (53.220,0.99,1.90%) ,也擁有生產鋰電池正極的能力(主要是鈷酸鋰、錳酸鋰),但市場似乎并不認可,7月1日至10月20日,該股股價下挫10.71%。金元證券給出的業績預測為,2010-2012年EPS分別為0.65/1.12/1.70元。
杉杉股份 (21.96,0.13,0.60%) 自7月1日至10月20日來上漲37%。該公司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31億元,同比增加39%,實現凈利潤6553.46萬元,同比增加44.59%,歸屬母公司利潤6315.2萬元,同比增加39.16%,對應每股收益0.15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0%。其中大部分業績來源于鋰電池。上半年公司鋰電池材料業務實現銷售收入6.01億元,占上半年總營業收入的一半,同比增長77.79%,營業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114.49%,毛利率17.89%,同比增長3.06%。但值得注意的是,杉杉股份已經不是鋰電池負極生產企業了,它的正極銷售額已經超過了負極和電解液之和。
生產鋰電池正極的上市公司還有 廈門鎢業 (43.95,4.00,10.01%) 等。相比而言,鋰電池負極生產企業及電池生產企業表現相對弱些。比如 億緯鋰能 (30.230,0.83,2.82%) 自7月份以來,截至10月19日大幅跑輸大市,只有1.82%的漲幅,但10月20日的漲停,又顯得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