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6日,東芝HDDVD規格宣布退出市場競爭。至此,一場長達6年的次時代DVD規格之戰最終以索尼的勝出宣告結束。
VHS-Betamax大戰之由來
“二戰”后,日本經濟步履維艱。但索尼公司逆流而上,集中力量,積極開展技術創新。1950年,索尼制造出了日本第一代磁帶錄音機和磁帶。上世紀60年代末期,索尼又將產品結構從音頻拓展到視頻,以期通過對電視廣播節目的錄像,在安培公司(AmpexCorporation)所占錄像機市場之外,另行開辟家用錄像機市場。
1965年,索尼公司生產出了日本第一臺家庭錄像機。然而,想要在畫面質量、價格和便利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實屬不易。為了贏得普通消費者的青睞,索尼嘗試與松下公司合作。此舉意在避免競爭對手間的格式戰爭,同時,單一格式也更容易被消費者所接受。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技術上的差距,松下無法按索尼最初設計的高標準組織批量生產。無奈之下,索尼只得做出妥協,降低技術標準進行生產。結果,其產品還是沒能被普通消費者所接受。索尼知道,視頻技術日新月異,延遲推出新產品的代價巨大。在此情況下,索尼冒著引發格式戰爭的風險,開始在Betamax的品牌下開發自己的VCR技術,希望能生產出更新更好的產品占領市場。
1975年,索尼推出Betamax的視頻標準,日本第一臺家用Betamax錄像機亮相。一年后,松下也推出了自己的VCR技術,即VHS。歷時多年的VHS-Betamax格式之爭從此拉開帷幕。
不同選擇不同結果
此時,擺在兩個競爭對手面前的是同樣的難題,即如何在價格和質量之間權衡利弊。更高的畫面質量必然需要更高的成本支持,而且錄制時間也會縮短。價格低廉的部件和卡帶會降低產品成本,延長錄制時間,但錄像的質量也會下降。在高品質與低成本之間,索尼選擇了品質優先。松下則延續了一直以來的傳統,即提高生產能力、發展規模經濟,占據成本價格優勢。
兩家公司不同的戰略選擇,直接帶來了兩種產品在市場認同上的顯著差異。
索尼公司秉承“力爭上游,永不落后”的訓誡,極力追求產品質量。結果,與VHS相比,Betamax能夠提供更好的畫面效果,錄制和回放都更加快捷和方便。與此同時,其產品的弊端也十分明顯:一是磁帶的磨損較大,使用壽命相應縮短;二是其磁帶容量比VHS磁帶要小。
松下的戰略選擇確實存在錄像畫質較低的問題,但其產品在市場上卻獲得了三大優勢:第一,價格更低,易于為普通百姓所接受;第二,錄制時間較長。標準的Betamax錄像帶只可記錄 60分鐘,而VHS長達3小時的錄像帶則可以完整地錄制電視節目和電影;第三,產品更易生產。松下得以更廣泛地轉讓技術。數量眾多的制造商既提供了種類繁多的市場產品,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松下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戰略調整難挽敗局
索尼清醒地認識到,錄像機的可記錄時間乃是贏得市場的決定性因素。1977年,索尼調整策略,推出了第二代Betamax,以犧牲視頻質量為代價延長了錄制時間。然而,由于兩代Betamax不能兼容,成效并不理想。當時,由于視頻租賃市場迅速發展,多樣的VHS隨著卡帶租賃的網絡效應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產品銷量大幅增長,而第二代Betamax卻很難打開局面。1989年,Betamax幾乎被VHS擠出美國市場。
從常理來講,技術創新是時代進步的動力,同時也是企業打造品牌、爭奪市場的利器。尤其是對那些專業人士來說,Betamax或許才算得上是合格的錄像機。但是,在眾多普通消費者眼里,能夠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完整地錄制他們喜愛的節目才是最重要的,即便畫質和音質略有下降也在所不惜。這便是市場的選擇。索尼公司的這段前塵往事告訴我們,市場認同是硬道理。如果沒有市場的認同,難免陷入曲高和寡的結局。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