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創新的商業模式、全球的經營團隊和高效快速的組織能力,宏集團建立起強大的全球運營能力,宏碁電腦不但走出了虧損的困境,而且八年間成為全球PC市場的領軍企業之一。
在宏集團(Acer Group)的臺灣總部,一張世界地圖的各個國家版圖上插滿了小旗,這些旗子上標明了宏在這些國家的市場地位,在歐洲、南美、東南亞的23個國家和地區,宏碁已經插上了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旗子,第二和第三的旗子則更多。
依靠這些不斷前進的市場排名,宏碁集團董事長王振堂(J .T. Wang)和他的意大利搭檔宏股份CEO蔣凡可·蘭奇(Gianfranco Lanci)滿懷壯志。如果沒有意外,宏碁將在2012年擊敗老牌的電腦廠商惠普(HP),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生產商(包括臺式機和筆記本)。
不僅如此,宏碁已經實現了全球整合運營。宏集團的6 600名員工分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供應商和代工企業遍布全球各地,2009年創造了179億美元的營業額。
依靠創新的商業模式、全球的經營團隊和高效快速的組織能力,宏碁集團建立起強大的全球運營能力,宏碁不但走出了虧損的困境,而且在八年間成為全球PC市場的領軍企業之一。
“超國界企業(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是一種新型的、打破國與國界線的聯合企業。它要求市場和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分配,領導層國際化,領導成員和 經理人 員由不同國家的人員擔任。宏正在成為華人企業中最成功的全球超國界企業之一。
商業模式變革 :從求生到致勝
2002年, 泛宏集團分割成三個獨立事業體,其中明基(BenQ)獨立運作已久,一直保持盈利狀態 ;專注于代工的緯創(Wistron)面臨的挑戰雖然很大,生存不是問題 ;而宏碁(Acer)所面臨的問題最為嚴重。
2002年,分家之后的宏碁集團包括 上市 公司宏股份(2353. TT)和一些規模很小的聯營企業,施振榮擔任宏碁集團和宏股份的董事長,王振堂擔任宏股份的總經理。新宏定位于服務業,專注于品牌運營。但除了Acer這個品牌外,宏碁資源欠缺,團隊信心和士氣都不足。
在2000年前后,戴爾的直銷模式如日中天,利潤率達到了8%,在華爾街亦令人稱羨。相反,這一年宏年報虧損,其他國際品牌廠商都跟隨戴爾轉向直銷模式,或者經銷和直銷模式兼用。王振堂(2004年施振榮退休后接任宏股份董事長,宏碁集團CEO)認為,世界上沒有一種商業模式可以吃下整個市場。即便戴爾占領了70%的市場,剩下的30%仍然很大,而當年宏僅占全球市場的2.8%,排名全球第七。
在直銷模式盛行之際,大型的電腦經銷商有被拋棄的感覺,生存受到了極大的威脅。這個時候,宏向渠道商伸出手來,提出了聯合渠道商、分享價值鏈的“新經銷模式”。
宏碁認為,既然戴爾可以把利潤率做到8%,宏碁則可以把這8%與合作伙伴共享。就生產效率而言,宏的效率并不比戴爾差。宏碁給渠道商的讓利達到2~3%,“大家分一點,你分一點我分一點,大家合起來跟它有的拼,”王振堂說。
直銷模式有三大特點 :1)直銷能使企業享受渠道的利潤 ; 2)定制化的服務能滿足客戶不同需求 ;3)直銷模式可減低庫存的需求,使企業資金占用率大幅降低。宏必須超越直銷模式的特點才能贏得市場。
新經銷模式中,宏不參加 物流 。所有的產品按照宏的指令直接送到經銷商和客戶,不但避免了倉儲和物流成本,也加快了市場反應速度。宏借助互聯網技術,讓經銷商和供貨商分享統一的數據平臺,宏每日 能清楚地看到各地經銷商的 銷售 量和速度。為了建立與渠道商的信任關系,宏只采取經銷模式,不獨立建設銷售渠道。
市場很快發生了變化,到2003年年底,宏擺脫虧損開始盈利。
此時,直銷模式的問題也凸現了。消費者發現,歐美市場的直銷品牌電腦竟然比經銷商店鋪的貴將近100美元。差價主要來自直銷的快遞費用(30~50美元)、渠道經銷商和 零售 賣場對用戶的補貼。
至于戴爾的定制化優勢,當筆記本成為消費主流之后,宏研究了不同類型筆記本的多種配置,發現專注在8至10個配置已經可覆蓋80%最受用戶歡迎的配置。直銷渠道的客戶定制化價值被削弱了,而經銷商的現場體驗價值反而更突出了。
2007年以后,宏碁發現整個PC行業由于產品的同質化,除了蘋果等少數品牌,已經不能通過技術優勢獲得高附加值了。因此,高效的運營模式成為行業制勝的關鍵,而宏為求生設計的新經銷模式正契合了這個趨勢。新經銷模式不但使宏起死回生,更是把直銷模式逼到了墻角,這是宏的領導團隊始料未及的。
簡單敏捷的決策機制
臺灣的《天下》雜志這樣描寫宏的決策機制 :燈一開,六個壁掛式液晶熒幕一亮。每兩周一次,宏九人決策小組透過視訊會議,一邊看數字報表、一邊越洋開會。九人小組內,坐在這間“戰情室”弧形辦公桌前的,只有三個人。而宏五千多億新臺幣生意的所有決策,就在這狹小會議室內、無邊寬廣的網絡上完成。
組織變革 基于IT市場的瞬息萬變,宏不斷簡化宏碁的決策體制。宏建立了九人決策小組,包括董事長王振堂、CEO蘭奇、翁建仁,以及6個大區域公司和事業部的負責人,這個小組對宏的重大事件做出決策。
在這個架構中又被分為前端和后端,前端是由CEO蘭奇負責的包括大區域公司的銷售部門,后端是有翁建仁負責的產品支持部門。
相對于HP諸多的全球副總裁,宏的決策機制顯得極為簡潔。這也保證了宏在全球IT生產領域快速的反應能力。宏內部常用的一個詞就是“打仗”。經歷過生存危機的宏知道,生存的每一刻都是戰斗。
因此,這個決策架構也非常像傳統的軍事體系,董事長王振堂是三軍司令,九人小組像參謀長聯席會議,而蘭奇和翁建仁則分別是戰斗部門和后勤系統,很多決策就在這個“作戰室”(war room)決定。
宏碁的決策本身是一種集體決策,它的文化更強調簡潔快速決策,盡快糾正錯誤,而不是去過分地追究個人責任。
藩王入帳 為了厘清企業內部各部門的責任,宏對內部核算制度進行了變革 。在20世紀90年代,宏的做法是采取內部轉移價格(Internal Transfer Price),總部的SBU(策略性事業單位)在成本加上2%~3%的利潤作為報價,讓各地的RBU(地區性事業單位)去銷售。這個架構直接導致了前端銷售部門和總部無休止的爭吵。總部責怪地區性銷售部門銷售不力,而銷售部門則稱總部的內部轉移價格虛增了成本,使其銷售艱難。
宏碁對核算體系進行了徹底變革 ,取消了內部轉移價格,將臺灣總部作為一個純粹的成本中心,而各個區域公司則作為利潤中心。總部變為成本中心之后,如果各地區認為其成本太高,總部就要想辦法降低成本。全球運營總共只賺一次錢,就是各地銷售單位賺的錢。創造利潤的責任就完全落在各地區銷售單位的身上,宏碁提供足夠的誘因和激勵措施鼓勵它們為公司賺錢。
為了強化全球范圍的運營能力,宏改造了區域公司的架構。此前,宏碁在每一個國家的分公司就象是一家獨立的公司,擁有自己的庫存和 營銷 。調整之后,分公司就轉型為單純的銷售據點,經營和決策全部都集中到總部來管理,使得 供應鏈 的效率大幅提升。
施振榮將其稱為把“藩王”變成了帳內的將軍,整個部隊的作戰能力大大提升了。集中管理,全球范圍內調配資源是超國界組織運營能力的核心,宏對于原先分散的權力體系進行的組織改造,正是解決了全球資源整合的問題。
依靠資源集中,宏碁派出15個人的團隊,拿下了俄羅斯筆記本電腦市場的36%,而緊追其后的華碩則有100多人重軍部署俄羅斯。
速度制勝 宏碁公司高級副總裁、IT產品全球運籌中心總裁翁建仁總結說 :“宏碁之所以能贏得市場,最核心的競爭力就是速度和效率”。比起惠普和戴爾,宏碁的速度快一倍以上,而運營管理支出占總支出的6.3%,而惠普是11%,戴爾略大于10%。翁建仁把宏的速度分解為3個重要部分:首先是能決策速度,其次是設計速度,最后是出貨的供應鏈速度。
根據產品復雜程度的不同,宏大約6~8個月時間就能設計出新一代產品,而戴爾推出新產品的時間則需要9~12個月。每當英特爾有新的處理器發布,宏總是能先于戴爾和惠普發布新的機型。
專注于品牌 宏碁組織變革的背景是施振榮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微笑曲線。由于生產的利潤單薄,作為一個全球品牌運營商,宏將生產和后勤服務大規模地外包,將企業的核心放在品牌營銷上。
宏的工作是選擇不同技術供應商,包括設計、制造的外包,以及購買不同的技術成果將其產品化。這種購買不但使宏能得到最新技術,還能在全球范圍內展開選擇,比獨立的研發更有效率。
當然,這種模式需要宏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當市場占有率提高時,不但可以獲得供應商的低價格,也可以要求技術供應商提供半年到一年的技術獨享權,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文化變革 :分享、信任、溝通
在創業時期,宏樹立了“人性本善”的 企業文化 ,給員工更多的發展空間,去發展自己想發展的業務。對員工的評價也是比較重視價值觀和過程等,鼓勵大家去“拼天下”。
全球化給宏的企業文化帶來挑戰,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高管團隊、員工,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價值觀,而企業不可能在價值觀上無休止地爭論下去。盡管遠程管理可以了解過程,但企業領導者也不可能對全球100多個市場的運營過程作出判斷。
因此,在王振堂和蘭奇先后擔任CEO,全球市場大幅擴展的時候,宏企業文化發生了大幅的變革。
分享 宏一直被視為臺灣IT產業的學習 基地,臺灣有眾多世界級的產業領袖出身于宏。但9人決策小組意識到現象背后存在著問題:“這說明我們的人才在流失,如果我們能留住這些人,或許會在更多的領域做到世界第一。”宏以前一直強調奉獻精神,整體的薪資水平不高。在實現全球運營之后,宏改變了 薪酬 策略,強調員工薪酬水平要具備市場競爭力。
在2001年宏開始扭虧實現盈利的時候,宏并沒有急著將利潤體現在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上,而是提高員工的薪水,使其比較接近市場水平。
宏之所以能吸引諸多外籍人士參與管理,是因為宏視他們為合作伙伴,提倡分享一個有成就感的事業的合作理念。因此,外籍人士在宏不會遇到“玻璃天花板”,業績卓著的外籍員工得到了提升,這種能當家做主、有上升通道的文化,使外籍高管在宏比在歐美其他公司更有主人翁意識和成就感。
信任 宏是在國際化路程中流過血,吃過大虧的。20世紀80年代后期,宏提出了“龍騰國際”的計劃,在美國掀起了一系列并購,并邀請曾擔任IBM副總裁的劉英武博士擔任總裁和美國公司董事長。結果,宏在美國的收購失敗,導致巨額虧損。
如今宏的國際化團隊更多的是從內部提拔的,大多數高管在宏內部已經服務十多年,通過層層選拔,他們不但能用業績說話,更在長期合作中建立信任。宏現任CEO蘭奇1981年進入德州儀器,1997年隨著德州儀器的電腦部門TravelMate被宏收購,蘭奇成為宏意大利的總經理。由于業績突出,蘭奇2000年升任宏歐洲總裁,在宏最困難的時期,歐洲市場的銷售和利潤占整個公司的50%以上。2005年,蘭奇升任宏股份總經理,2008年被任命為宏CEO。
宏的九人決策小組中,有6人屬于海外軍團,分別來自意大利、法國、瑞士、德國,奧地利,和馬來西亞。而聯想等大陸企業在收購外資企業之前,并沒有充分的國際經營人才儲備,只能從外企挖人。
在全球PC領域內,能在各個管理領域取得均衡發展的優秀高管可謂鳳毛麟角。因此宏更強調尋找有上進心、聰明的員工從內部培養,“上進心是無法培養的”,宏的人事主管游英基說。
以數字作為溝通基礎 宏發現,一個國際化的團隊溝通需要一系列的規則,宏強調的是以數字為基礎的溝通。因為國際企業只能用英語溝通,但對同一句話意大利人,臺灣人和大陸人來說,理解都有所不同,所以宏盡量用數字而不是語句來溝通。
作為CEO的蘭奇對數字更為敏感,甚至對每個數據背后的運算公式了如指掌。
作為溝通基礎,宏內部的財務報告、銷售報告、物流報告,格式中各個關鍵字都做了很仔細的定義和規范,從而避免了溝通的歧義。
簡單和結果導向 宏每隔幾個月就會對流程進行反思,核心問題是“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對組織和流程的不斷簡化,使宏形成了快速反應速度和超出同行的高效率。宏對新的企業文化進行了深入的反思,他們認為數字化、簡單化、結果導向是企業全球整合運營所不可避免的,否則企業就失去了統一的評判標準。而宏所強調的信任和分享機制,則使其在文化上更能贏得優秀的人才。
全球整合觀
國際化的九人決策小組使宏得以破除臺灣中心主義的框框,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和市場。王振堂用一句話概括宏的全球觀念 :“用全世界最好的人才,用全世界最好的科技零組件,然后做全世界最不完的生意。”
當前,跨國企業非常注重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并逐漸向“以全球為市場,以全球為廠家,以各國為車間”的全球整合企業轉變。宏也是全球整合企業的弄潮兒。
全球視野的戰略次序 宏用全球的視野,以戰略選擇的優先次序去分析企業發展戰略問題。宏曾經是臺灣地區筆記本電腦市場銷量第一,現在則在華碩之后。而宏的解釋是,經過細致的計算,在臺灣地區和華碩爭奪市場第一需要5億臺幣的市場費用,而這樣一筆費用在全球其他地方可以開拓幾倍的市場,因此宏愿意在臺灣做老二。
在許多問題上,蘭奇著眼于從全球市場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種視野和思維方式,是宏成為全球整合企業的思想基礎。而決策團隊6個國別的組合,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更加強了這種國際視野。
本地市場 雖然全球生產的是標準化產品,但宏強調每一個市場都是本地市場,市場是一個個打下來的。因此,宏在具體運營上強調全球視野,本地運營。一旦到具體的市場,就要對當地市場的研究,而不僅僅是拿東西去賣。
2007年8月,宏宣布以7.1億美元并購了美國第三大電腦生產商捷威(Gateway),隨后又收購了在歐洲部分地區頗受歡迎的品牌Packard Bell。兩項收購使得宏品牌的產品線更加完整。在HP并購康柏后,市場一向對電腦品牌并購不不看好,但宏相信以這些品牌加上宏的效率一定能贏。
捷威的子品牌eMachine是一個低端的臺式機品牌。在臺式機市場中,組裝機仍然占有40%的市場,eMachine能覆蓋這一市場。Gateway是中等價位的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品牌,而Packard Bell以時尚為特色。宏則以性能超群為特色,Acer的子品牌法拉利則屬于整個產品體系中的高端產品。在區域分工上,Gateway專注于美國市場,Packard Bell在歐洲頗有市場,Acer則覆蓋全球。收購后的兩年中,Acer品牌在發貨量上一直保持穩定,而其他品牌則大幅增長,為宏年復合成長率15%奠定了基礎。
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宏已經超越了企業國際化的階段,實施了全球整合運營。在這種全球運營的能力背后,是宏全球運營的商業模式、國際化管理團隊、簡單決策機制、伙伴共享的企業文化、全球化的思維,以及適應產業發展的速度和效率。
當然,宏也面臨一系列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提升利潤率、占領亞洲尤其是中國大陸市場,以及決勝移動互聯網終端設備。宏新收購的eMachine、Gateway和Packard Bell在過去三年里雖然銷售量得到飛速成長,但為集團貢獻的總利潤非常小。因此,盡管銷量大增,但宏的利潤只有惠普和戴爾的一半,對此宏方面表示要大幅提升利潤。
其次,中國大陸將成為全球最大的PC市場,但宏在大陸市場的占有率不足10%,排名第五,且一直給消費者以廉價筆記本的印象。為此,宏在2010年與大陸生產商方正結盟,以提升大陸市場的占有率。
未來,PC制造逐漸成為低端產業,戴爾和惠普等企業逐漸轉向服務器和IT方案提供商,移動互聯網終端(智能手機等)將成為新的IT制造新貴,市場規模預計達到2 000億美元。宏為此收購了臺灣倚天手機,準備進軍智能手機領域。能否在這些新領域取得成功,將決定宏的未來。
楊國安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飛利浦 人力資源 管理教席教授,副教務長,CEO學習聯盟創辦人、組織能力建設學習聯盟會長、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樸抱一
本刊高級記者
瞿潔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人力資源與組織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背景:泛宏系分家
宏集團由施振榮先生1976年在臺灣創建。1990年和1998年,宏集團先后進行了2次企業再造,到1999年,整個集團電腦銷售量居全球第七,營業額100億美元。
2000年,隨著以戴爾為標志的直銷模式崛起,以及全球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影響,宏集團出現了利潤連續下滑,企業內部各個次集團之間的矛盾也凸顯出來。
同年,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基于“簡化、專注、前瞻”的戰略思想,對整個宏系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宏將半導體業務賣給臺積電,將宏網集團作為非核心業務剝離。隨后,宏對三大核心業務(品牌)進行了分拆,成為三個獨立運營的公司。
2001年前后,宏電腦公司與宏科技公司合并為宏電腦。同年,原來獨立運營的明基電腦啟用新的品牌BenQ,實現了和Acer品牌的分離。隨后,施振榮把宏電腦的品牌和貼牌業務分家,宏聚焦品牌運營,緯創專注貼牌業務,明基電腦(2002年改名明基電通)分離成獨立品牌。
分家之后的宏系被稱為ABW家族(宏Acer,明基BenQ,緯創Wistron),三家企業獨立運作,宏創始人施振榮先生稱之為“兄弟爬山,各自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