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電腦曾擁有無數的榮耀——早在1985年長城電腦就研發制造出中國第一臺高級中文微型計算機長城0520CH,美國《商業周刊》當時評論稱,“它是中國向美國計算機資本的第一次突然襲擊”。在1986年至1996年的10年間,長城算得上國內PC(個人電腦)業老大;1992年,時任長城集團董事長的王之還因此被美國媒體稱為“一個讓比爾·蓋茨停住腳步的中國人”。
如今,中國PC行業前列已經不見長城的身影,是什么讓長城電腦輝煌不再?那些沒有跟 上市 場步伐的“昔日英雄”——方正、同方、七喜也逐漸淡出消費者的視線,長城電腦的褪色,是PC行業凜冽寒風下的典型縮影嗎?
曾被看作中國PC行業標桿的長城電腦,如今不得不轉型求生。
今年8月30日,長城電腦交出上半年成績單:營收高達363.25億元,凈利潤卻只有417.53萬元。對比同樣于上世紀80年代成立的聯想,長城電腦的業績更顯慘淡。聯想電腦上半年營收88億美元,凈利潤1.74億美元,并成為全球最大PC商。
長城電腦被迫踏上轉型之路。公司在中報中宣布,公司主動選擇逐步退出消費市場,推動面向行業應用市場的業務轉型。
同時,為“盤活現有資產,優化資產結構”,長城電腦昨日(9月16日)公告稱,以6270.72萬元掛牌出售其在 北京 的長城大廈第23層房產,預計對公司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具體影響約為2600萬元。
然而轉型并非易事。在蘋果發布風靡全球的平板電腦產品之后的不到4個月時間里,長城電腦就發布了Gpad、Gbook兩大系列的平板電腦產品。但到目前為止,市場上很難見到長城生產的平板電腦。
長城電腦總裁周庚申在近日出席的活動上表示,信息安全將是公司產業轉型升級的步驟之一,但公司員工對這一方向并不看好。
放棄整機消費市場
2012年,因大客戶賽康破產重整,長城電腦業績雪上加霜,凈利潤虧損約2.4億元,成為近年來虧損最為嚴重的年份;今年上半年堪堪扭虧,363.25億元的營收僅帶來417.53萬元的凈利潤,仍游走在虧損邊緣。
IDC咨詢有限公司計算機系統研究部副總監王吉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長城電腦 銷售 渠道較弱,從而導致銷售成本過高。
根據2013年中報,長城電腦僅銷售費用一項已達17.55億元,同比增加約3.62億元,增幅為25.96%。2012年,長城電腦銷售費用為33.3億元,占營業收入797.5億元的4.18%;2012年管理費用與銷售費用相當,約33.3億元,占收入比為4.18%。
在PC行業衰退的背景下,一個個“戰友”相繼退出,長城電腦也不得不放棄曾經無數次嘗試著挽救過的“門面”業務。
周庚申在近日出席的活動上表示,公司認為信息安全將會是未來產品競爭的重要領域之一,因此也是公司產業轉型升級的步驟之一。
對于這一轉型方向,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員工表示,目前安全電腦都是賣給政府和單位,軍隊和公安部門,其他品牌電腦都是從成熟的產品線里切下來一塊做安全電腦,長城是從無到有,競爭力較弱。
上次轉型慢了半拍
在新業務的嘗試上,長城電腦并非沒有做過努力,但多以失敗告終。
早在2001年,筆記本電腦剛剛出現在高端商務市場。長城電腦亦于2000年開始嘗試筆記本電腦的研發、制作和銷售,但僅僅半年的實驗并未達到理想的效果。此后3年,長城電腦事業部的筆記本部形同虛設,盡管這3年中,長城電腦事業部更換5任領頭人,但筆記本電腦業務仍無起色。
2003年11月,已經上任兩年的長城電腦總裁孫治成宣布,長城電腦將把進軍筆記本市場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部署,正式組建筆記本電腦事業部,把推廣高端筆記本作為其主營方向。
但當時,早已出發的對手都在市場上占領了屬于自己的領地。慧聰國際市場研究提供的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大陸筆記本電腦市場實現銷量118.19萬臺,聯想以18.22萬臺、15.42%的市場份額居首位,IBM、東芝和戴爾緊隨其后,市場份額均高于10%。
“長城的筆記本電腦,由于質量不太好,價格昂貴等問題,市面上基本見不到。但現在還在做,做出來之后基本沒上過市,往往是作為禮品。”在長城電腦工作過的一名不愿具名的工程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嘗試Pad業務失敗
2010年1月27日,“蘋果教父”喬布斯發布iPad,促使各IT廠商將重心置于平板電腦上。2010年4月,長城電腦緊隨iPad,發布了Gpad、Gbook兩大系列的平板電腦產品。根據2011年5月長城電腦的公告,長城電腦通過定增方式募集18.18億元,擬投入8000萬元建設平板項目以及生產線的建設。
“我們也曾試圖研發過平板電腦,當時有3個團隊來做,其中有2個團隊完全自主研發,另有一個團隊將前期方案規劃外包給其他企業來做,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市場產品更新太快,再加上設備、人員、技術等問題,之前所做的樣板和最后的樣品都成為庫存”。曾在該部門待過的員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稱,“由于庫存太大,業績考核不合格,為節省成本,后來不得不裁員。”
截至目前,在各大網站有關平板電腦銷售排行榜上,均未見長城電腦平板電腦上榜。
根據IDC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在互聯網設備中,智能手機的份額未來幾年會穩定在70%左右,而平板電腦的份額將為20%,PC銷量將在2015年左右保持在10%上下。
長城電腦的轉型勢在必行。這家行業分析師口中的“大象”級企業,如何在新的潮流下“起舞”?記者試圖就長城電腦轉型問題多次致電長城電腦董秘和證代,均被告知出差在外或正在開會,不方便接聽電話。
接受記者采訪的長城電腦一位中層干部在談及長城電腦轉型及未來之路時,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這關鍵得看中電的領導,甚至更上級的領導如何看,領導要是表態就會有轉機”。
長城敗局溯源:忽略渠道高層更替戰略頻變更
長城電腦轉型背后,人們不得不思考,同樣是上世紀80年代成立的電腦企業,為何聯想成了全球第一,長城電腦卻舉步維艱?
“不能否認,長城的產業鏈在國內整個PC行業中是相對完整的,在最初幾年,也一直專注做自主開發設計,長城團隊中也有很多這一領域的精英。主板、電源、擴展卡、顯示器,長城電腦都有。但專注于技術而忽略對市場的拓展,使得它面對終端市場時失去了競爭力”。上述不愿具名的工程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
失渠道PC業務難撐門面
上世紀90年代,全球PC業出現爆發式增長。“蛋糕變大時,所有廠商都受益,而當市場巨大時,銷售渠道顯得比核心競爭力重要。”一位在長城工作長達10年的員工向記者介紹道。
“國內PC市場中聯想做得好,是因為其 營銷 做得不錯,同時也有渠道優勢。在鄉、鎮、村聯想品牌都有覆蓋到。”消費電子行業分析師梁振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但長城電腦的渠道一直被視為阻礙其發展的最重要原因。前長城PC事業部總經理白強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曾經是長城的短板,如果你不認為長城電腦的渠道不好的話,我們也無法解釋長城電腦不好的現狀,不用諱言,這是長城以前最大的短板,整個業界、公司內部包括員工自己的共識。”
PC一直被視為長城集團的“門面”。為了保住這張“門面”,長城電腦自1996年開始,頻繁更替電腦事業部的總經理,直到最近幾年,更替還在持續,“管理層太過頻繁更替”也被接受采訪的員工視為長城電腦衰落的原因之一。
一名在顯示器事業部工作的老員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稱,“管理層換得太快,太頻繁,各種觀念相互碰撞,導致員工思路混亂,顯示器事業部十年之內換了7個,每個領導都有不同的思路,比如某個領導是銷售出身,那么可能將自己的管理方向偏向銷售”。
僅1996年至2002年的6年內,長城電腦事業部就更換了5任總經理,頻繁的人事變更讓原本已較弱的長城渠道更加薄弱。以2002年上任電腦商業部總經理的吳慶生為例,吳上任后,長城電腦的渠道從全國總代理制變為地區總代理制,而吳慶生辭職前后,地區總代理制又回到全國總代理制。
2001年,長城PC銷量不到20萬臺,市場份額不到5%,未能進入國內PC市場前十。
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長城電腦工程師在談及長城電腦的傳統臺式機時,稱現在長城電腦沒有量,采購拿不到更低的價格,價格成本控制不住又影響了量的進一步擴大,這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現在是賣一臺賠一臺,一個月什么都不做也要賠30萬,但如果一個月賣5萬臺就會賠更多,所以沒法做”。
購冠捷顯示器業績變臉
長城電腦對顯示器廠商冠捷科技的收購,也被媒體質疑。
2009年長城電腦直接和間接持有冠捷科技27.02%股權之后,冠捷科技報表并入使得2009年長城電腦財報賬面數字大增,營業收入和總資產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其中營業收入為227.41億元,增長率達451.57%,總資產為276.73億元,增長率達768.0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歷史最高點4.37億元,增長率達1979.71%,而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也在2008年首次出現負值后再次轉正,從-1822.55萬元增長為1098.17萬元。這一年,也是長城電腦公司史上業績表現最好的一年。
但是業績很快變臉,從2010年到2012年,冠捷科技的業績一路下滑,今年上半年連虧兩季,中期營業收入為346.71億元,但凈利潤僅為-2.78億元,成為拉低長城電腦整體業績的業務之一。
對于冠捷科技業績的下滑,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相關人士均表示,全球臺式機早已經衰退,造成配套顯示器需求的必然下降。家電行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向記者表示,冠捷科技未取得好業績的根本原因在于母公司長城電腦自身實力優勢并不明顯,不能為冠捷科技輸入技術、資金、品牌和富有競爭力的盈利模式,比如,“長城電腦的渠道與競爭對手相比也處于弱勢,使冠捷科技在中國三、四線城市的市場上并無太多建樹”。
換高管凈利潤坐上過山車
而收購冠捷科技,只是致力于打造“國家級航母”的中國電子對旗下產業進行的多次資源配置整合中的一次。
自2004年下半年,在新東家中國電子入主長城被提上議事日程后,長城電腦高管大換血,總裁孫治成、副總裁何喜珍先后辭去職務,長城電腦副總裁周庚申填補總裁空缺。2004年中期,CEC副總經理陳肇雄接替盧明出任新任董事長。
高層大換血后開展的集團內部資源整合導致了員工的分流。幾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的長城內部員工均表示,長城員工素質普遍很高,但公司管理不善,“之后的員工分流,使得長城員工士氣大跌,人心不穩,這種無形的資產瞬間被丟棄,大量員工離開”。
2005年中國電子入主當年,長城電腦在此前兩年凈利潤年均92.52%的增長態勢下,實現營業收入25.96億元和3.46億元。但自2006年起,隨著長城電腦戰略頻繁變更,2006年至2011年凈利潤增長率分別為-84.68%、97.39%、-79.88%、1979.71%、-50.22%、-53.48%。
記者手記
行業老大的黃金十年
9月4日下午的深圳華強北,一場大雨的降臨讓這個已開始冷清的商圈顯得更加落寞。
在萬商電腦城二樓的盡頭處,一家據稱開了10年的聯想電腦專賣店主把品牌臺式機擺放在店鋪最靠里的位置,“現在國內還有的電腦品牌也就剩下聯想了。長城?那是20年前才有的品牌了吧?”
實際上,長城電腦在1985年就研發出中國第一臺高級中文微型計算機長城0520CH時,國內權威媒體將之評價為“引發了一個產業的誕生”。而在時隔近30年后,長城電腦在2013年中期報告中論述其企業核心競爭力時,仍然用這一榮耀來證明其擁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
有人稱,在長城0520機出來之后的整個上世紀80年代,長城以及浪潮這類國有電腦企業,活得最為滋潤。“最初長城電腦的主要客戶都是銀行等大型國有機構,這些機構通過一年一兩次的選型會來選購,但能參與選型會的當時只有長城、浪潮以及東海這3家。”在長城電腦工作多年的一名老員工向記者介紹稱,“如果不選這幾家,就得不到政府的購機補償。”據稱,當時一臺PC的售價在5萬元左右,利潤能達1萬元。
隨著上世紀90年代IT市場的開放,國內PC市場的滲透率快速上升,國內PC大廠的市場占有率迅速下降。數據顯示,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計算機業的國有企業份額占比高達70%~80%,1990年其份額降至10%~20%,而外資企業份額高達84.9%。
盡管市場發生變化,但長城電腦仍依靠其在商用市場上的優勢,保住其位置。“在1986年至1996年的10年,長城都還算得上國內PC的老大,它在商用市場上有相當的影響力。”據上述員工介紹,1992年,比爾·蓋茨第一次中國行就是為了與長城簽署合作協議,時任長城集團董事長王之還因此被美國媒體稱為“一個讓比爾·蓋茨停住腳步的中國人。”說起曾經光輝的歷史,上述員工仍然頗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