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8看上去更像是上一代成功產品Windows 7的分支版本,全球新興市場的表現是挽救微軟未來市場中堅力量。支持者認為Windows 8背后微軟雄厚的技術力量,使得它在與其他競爭者的長跑競爭中,會依然保持用戶份額的領先。
這不乏歷史事實支持:從上世紀1980年底與IBM、蘋果公司的競爭勝利,到1990年代與網景、Novell與聯邦法院裁判。但是,時代的本質變了。進入千禧年后,微軟就不太能跟得上互聯網的步伐,直到現在的移動時代,被落得更遠。
矛盾
與其他幾家以互聯網服務為主的公司相比,如:谷歌、Facebook以及打造封閉生態的蘋果,微軟的贏利更多來自于企業市場,廣泛的用戶基礎則來自PC對那個年代的主宰。而如今的趨勢,企業服務被其他公司的產品蠶食,例如私有云計算服務;同時微軟在線用戶黏性不僅受到其它社交網絡和谷歌Web郵件服務的蠶食,更被微軟自相矛盾的縮減行為所削弱。
一方面,微軟的掌門人不惜以犧牲(或許是以不掙錢為由)互聯網服務為代價,強勢保護目前現金流強大的Office和Windows Servers部門。但與此同時,由于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用戶可以將更多的工作直接放在互聯網上,所以微軟也不得不花大價錢收購Yammer和Skype(它甚至還關閉了Live品牌,打算將分裂的用戶群統一同一個帳號下,這模仿自蘋果的封閉模式)。這些看上去有些不一致的舉動,反映出微軟在互聯網與移動年代的自顧不睱,既要滿足贏利壓力,又要追趕對手超快的軟硬件迭代速度。
冒進
Windows 8的冒進受到不少批評,只能說明蘋果iOS在移動市場造成的影響力遠超過目前其他所有的企業,給微軟造成壓力太大。現在,在人們看來,移動市場上蘋果和谷歌看上去像一個巨人,而微軟則變成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Windows Phone 7.5戛然而止,這算是微軟試錯的糾正,但給用戶留下的疑問:“繼續用微軟的產品靠譜嘛?”微軟自身的表現讓越來越多像我一樣的消費者選擇其他公司的產品,例如Mac.
競爭對手們用實際行動逐步拉大與微軟現有移動產品的距離。Android雖然分化,但產品的流暢度已經和iOS齊頭并進,效能和應用數量超越蘋果公司或許只是時間問題。蘋果系統在全平臺體驗的競爭中,依然保持著固有優勢和強勁的增長勢頭。而微軟,就像一些對手揶揄微軟和諾基亞的合作,它們“更像是相互攙扶的兩位老人”。
那些曾經受惠于Windows生態的PC廠商,如宏碁、惠普等公司也表示了對微軟有所失望,因為微軟正希望通過效仿競爭對手,以繼續保持在Windows生態池中最大受益者的地位。一些從開源操作系統中操練出來的廠商也重新選擇Windows Phone,不過是希望自己的手中再多一張籌碼。
犧牲品
Steve Sinofsky的離職是微軟對Windows 8的褒貶不一的情況下,給予高管與股東們的一種交代。在此之前,微軟殘酷的內部競爭方式已經送走了XBOX的締造者Robbie Bach和J Allard,J Allard是在Kin的失敗和Courier冒險嘗試后很快的就結束了他在微軟職業生涯。行業人士確信,Courier這款產品是以犧牲微軟Windows+Office為代價,這是兩位掌門人不允許的。但是,2010年那次嘗試或許能讓消費者看見與現在完全不同的微軟。不過沒有“如果”,現實情況是,Sinofsky和Allard成為目前微軟艱難處境的犧牲品。
在外界看來,微軟采用了保守的態度來改良現有產品,未能有效滿足對產品越來越苛求的消費者,一個混合的產品概念留給科技評論者一次難得的調侃機會,競爭者也用“令人困惑”和“妥協”來擠兌對微軟新產品的不屑。
但從掌權者角度,他們看重的是現有商業盈利模式,以確保其企業穩固的統治力。
于是,在創新圖變(短期風險大)與穩定求利(短期風險小)之間,在任領導人選擇了后者。
相比其他的互聯網服務,微軟的互聯網服務對于新興市場的用戶特別是中國用戶更容易達到一些,更能直接感受到變化。因此在中國微軟的優勢依然明顯。在本文結束時,媒體曝出微軟下一代操作系統甚至可能采用免費授權方式,如果這成真的,這幾乎是對現有 商業模式 的顛覆,但其核心依然是保護用戶選擇微軟企業軟件服務和Office.
微軟能否沿著Office之路玩轉移動市場,依然令人充滿期待。在Win8舊瓶裝新酒的非議下,微軟的改變也還是看的見的,特別是在互聯網產品上:更強性能和更全面兼容HTML5瀏覽器IE10;Web郵箱升級Outlook.com;SkyDrive高速可靠的云存儲服務……
俗話說:“雞蛋從外面打破的是食物,從里面打破的卻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