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陽與美的現象非常具有普遍意義,越來越多的行業已經或者正在出現美的這樣的航母型企業,面對兇猛來襲的多元化的美的們,原來專一化的品類老大九陽們應該如何應對?什么才是正確的策略?在九陽“怕”美的的現象背后,美的們真的可以瀟灑地所向披靡嗎?
如果把專注一個品類從豆漿機崛起的九陽比作“矛”,那么九陽的對手,多元化的美的就是“盾”。以九陽之“矛”,刺美的之“盾”,結果如何?顯然,這是一個多解的問題。
九陽做不成“盾”,就必須做“矛”,而不是鈍!
這里九陽與美的的問題,其實是專一化與多元化的問題。專一化與多元化這對貌似的矛盾,企業界總也討論不清。因為隨便截取一個歷史截面,每一種戰略都能找出無數成功的案例拿來做注腳。如果從發展的眼光看,答案并非不容易找到。
先做“矛”,強大的唯一原則和路徑
除非是上帝投資,沒有企業天生就是大企業,任何所謂的大企業都是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但是在它長大之前怎么辦?聚焦!聚焦!再聚焦!聚焦和專一,打造銳利的“矛”,從專做到強,從強做到大,因為你弱小,根本無法做“盾”,基于現實,其實你別無選擇。
九陽開創了豆漿機品類,取得了初步成功,相對于多元化的美的,一直被稱為豆漿機專家。問題是九陽是個偽專家,這個“專家”既不專又不強。說九陽是“矛”吧,不夠銳利,刺不破美的的“盾”;與美的比“盾”吧,又實在體量太小,撞擊不過,這正是九陽面對美的現實問題,也是未來發展的隱憂。
表現一:過早擴張,自拆長城。
也許九陽嫌自己產品單一,企業弱小,早早地就把專家身份改了。2002年,還在豆漿機市場初創階段的濟南九陽電器有限公司更名為山東九陽小家電有限公司,全面拓展品類,提出“爭創新鮮健康小家電第一品牌”。而此時,九陽豆漿機只有2億元不到的 銷售 額。
結果呢,以致6年后的2008年,九陽還是靠豆漿機當家。年營收43億元,豆漿機貢獻了70%以上,九陽并沒有因為更名成為小家電航母。九陽的電磁爐、料理機、榨汁機、開水煲、紫砂煲、電壓力煲六大類合計營收不到30%,與其說九陽豆漿機之外的小家電有所增長,不如說在豆漿機的熱銷下,捎帶腳兒地帶動了這些小家電的銷售。
極力擺脫和改變的,正是最最受用的,這是九陽的悲哀!九陽過早的多元化是自使腳拌,自拆城墻,親痛仇快。
更令人瞠目的是,2008年起,九陽遠距離大跨度地進入大豆行業,宣稱是向產業鏈上游延伸。此舉就像生產攝影機和膠片的,發誓要親自拍攝電影。近悉,九陽還并購進入了凈水市場,一如既往地多元化擴張,在既不專又不強的路上越走越遠。
表現二,對市場規模認識不足,把困難和對手當成了天花板,沒能趁勢做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