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網兩輪融資共吸引2500萬美元資金,估值一度達到1億美元,如今已經被邊緣化。
教訓:開心網兩輪融資共吸引2500萬美元資金,估值一度達到1億美元,如今已經被邊緣化。
啟示: SNS的精髓是社會關系,互聯網的精神是開放,違背了這兩點,開心網收獲的只有落寞。
開心網,再難開心。
Alexa數據顯示,自2010年2月開心網推出一款“開心餐廳”的游戲帶來了一次流量高峰之后,便一路下滑,一年半時間,開心網的每日用戶量跌去約70%。而最近三個月,開心網的頁面訪問量下跌高達38.74%。曾經盛極一時的互聯網黑馬,如今慢慢被漂白,并正在被拋棄。2008年2月,開心網悄然上線,不久即獲得北極光500萬美元投資,次年又再次吸入包括啟明創投、北極光創投和新浪網,總投資金額為2000萬美元的資金,估值一度達到1億美元。然而今天,其不但跌落神壇,難以比肩新浪微博、人人網、騰訊朋友等SNS社區網站,而且隕落之快幾近于關站大吉。
此外,開心網還調整了團購模式,將旗下的團購產品與客戶服務將全部移交給團購網站F團,未來只提供第三方平臺服務,業界對此不僅難以認同,反而更多了幾分唱衰之聲。
曾經輝煌
可是,對于創始人程炳皓而言,開心網的輝煌似乎剛過去不遠。
成立之初,開心網上的偷菜、搶車位等在線小游戲迅速在上班族之間流行起來。那是一段真正的開心時光,蜂擁而至卻被擋在門外的媒體記者、提著錢來但被謝絕廣告的品牌企業,在2008年都領略到了開心網的程氏固執。不接受采訪、不考慮廣告,最初的開心網將神秘、高貴演繹得淋漓盡致,當然,骨子里還透露出一種程序員的悶騷性格。
偷菜、搶車位等應用的成功,加上用戶的瘋長,不但給程炳皓的團隊帶來振奮,連業界都將開心網當作中國的Facebook。對比人人網(前身是校內網),開心網更具優勢。
首先,是產品的成功??梢哉f,新浪愛問產品負責人出身的程炳皓是國內互聯網界最好的產品經理之一,開心網早期的應用,上線一個火一個,成為開心網黏住用戶最具效果的利器,這是粗糙的校內網所難以比擬的。
其次,是目標用戶的成功。開心網一開始就定位于白領上班族的SNS網絡,顯然,這一群體更成熟、更具有消費力,對比校內網從大學生開始抓起,更容易征服廣告客戶。
第三,團隊的成功。早期開心網團隊的激情令人驚訝,時間到了2009年,開心網仍然在一棟破舊的居民樓里辦公,之所以叫居民樓,是因為它看起來完全不是寫字樓,臟亂、破舊、潮氣重,樓下竟然是“辦證”販子辦公室,而當時,開心網用戶已經達到3000多萬,團隊竟然不到40人。
開心網創辦的前一兩年,至今回味起來,都頗具勵志色彩。優質用戶群、強大團隊和近乎完美的產品,給開心網帶來無限的暢想空間,資本、客戶、用戶和互聯網業界,幾乎所有關注這家公司的人,都會給予厚望。
錯過開放的路牌
只是,開心網還是破敗了。輝煌的終點,落寞而悲情。
悲情顯然感染不了用戶。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早已被紛至沓來的互聯網浪潮寵得毫無情感,你能抓住互聯網的潮流用戶必將高朋滿座,你若失去前行的坐標用戶轉身就走。
開心網迷失的十字路口,曾經有一個明顯但容易被忽略的路牌:開放向左,封閉向右。
前雅虎中國總裁謝文認為,開心網不能成為中國的Facebook,因為一開始就錯了。Facebook做的是通用平臺,靠平臺來帶用戶;而開心網被稱為“惡搞型社交娛樂網站”,主打偷車位、賣奴隸和偷菜,是靠應用來帶用戶。
而我認為開心網的衰落,并不在于它以網頁游戲應用為出發點,做網絡尋呼機的騰訊都能開辟一個企鵝帝國,經營網頁游戲的開心網憑什么不能收獲起碼的江湖地位?
開心網之敗,應該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沒能抓住用戶需求的變遷,另一方面是沒能抓住產業鏈重構的機遇。
還記得2009年至2010年間,開心網上最吸引用戶的是那兩塊內容嗎?
一是朋友轉帖,二是網頁小游戲。
非常可惜,開心網沒有認清“轉帖”這個需求的實質:不用糾結開心網是不是中國版的Facebook,用戶最需要的是一個可以承載發言權、知情權的社交網絡。對于一個相對“羞澀而膽小”的社會,有什么能比激發民眾溝通交流這個需求更大呢?有什么能比開啟民智、宣泄民眾秘密和情緒更有吸引力的呢?
而在開放戰略上,開心網很長一段時間內沉醉于自身的成功。在發展最好的時候,以用戶體驗為借口而拒絕第三方的接入。自己開發游戲當然可以,卻忽視了平臺本身的潛力挖掘。
猶疑不決的程炳皓直到2010年5月才允許第三方應用接入,當月第三方組件僅14個,2011年1月才完全開放接入。
當年Facebook做開放平臺時,大家都摸不到頭腦,后來大家明白了,原來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無形中N多人免費為你打工。用戶的愛好、觸點是那么的難以捉摸,即使今天擁有無數用戶,明天也可能會轉瞬離開,所以把眾多開發者圈到自己的旗下,讓他們開發滿足用戶需求的應用,這是一個很有憂患意識的戰略性方向。
開放時間太晚,且只學到皮毛,開心網的那種姿態更像是給眾多開發者一點點施舍,而自己去做那些自以為可以滿足用戶的應用,格局決定未來,開始就能預見結局。
與SNS精髓背道而馳
開心網流量滑鐵盧的背后,代表著中國用戶的網絡社交偏向。
或許是中國的Facebook們沒有給用戶提供真正的SNS網絡,又或許是用戶們壓根就對封閉性的SNS平臺缺乏黏性,最終,半開放的新浪微博,超過了封閉的人人網和開心網。
Facebook上,用戶找到老朋友、結識新朋友,以人際關系為紐帶組織線上社交關系;開心網上,用戶玩過舊游戲,再玩新游戲,以各種游戲拉粉、互動為目的加了無數個不認識的人,而且加了之后,仍然不認識。
這就是開心網與Facebook最大的區別。
SNS的精髓是社會關系網絡,開心網設計的一些Web游戲,為了達到游戲效果,鼓勵添加小號,亂加好友,最終導致了關系網絡的破壞。使用者在體驗了短暫的游戲樂趣之后,發現好友中90%的賬號是為了游戲而臨時加入的,終會選擇離開。
當時開心農場最火的時候,QQ農場殺進來,最終奪了開心網的風頭。其實,最早對開心網造成致命沖擊的不是新浪微博,而是QQ農場。這一點很少有人注意到。
那么為什么QQ農場可以在開心農場風頭最火的時候后來居上?顯然是QQ、QQ空間等產品所蘊含的強大的關系沉淀,這一點是開心網最為缺乏的。
所以,開心網之敗,歸根結底在于社交密度的匱乏。而Facebook和人人網之所以能夠保持增長,秘訣也恰恰在于它們始終是在保持著高度的社交密度的前提下發展的。高度的社交密度,這才是一個SNS成敗的關鍵因素。
從另一方面講,中國與美國的人際關系并不相同,在中國,同事不能當作朋友,人人的同學關系很單純很少涉及利益,開心的同事關系牽扯到個人隱私與職場關系,這是開心網UGC占比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很難有美國那種意義上的SNS。
這也是為什么在美國Facebook比Twitter更受資本追捧,而在中國,微博后來居上的原因。如果有一個好的規劃,開心網在社交游戲剛火起來的時候就應該去做融合,而不是做一個單個的社交游戲。實際上,成立之初,開心網按照白領對于網絡社交的需求設計了很多產品,比如網絡硬盤。但是隨后卻發現用戶大多選擇停留在游戲的頁面,而彼時開心網實力依然羸弱,由此,開心網不得不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做出調整——走上了游戲主導的局面。
2011年,開心網不僅沒有反思社會關系網絡的本質問題,反而去追逐團購等互聯網上相對更為傳統的業務,則是舍本逐末。
得失程炳皓
2011年的大半年間,國內的SNS市場已經發生急速的變化:人人網打著中國版Facbook的旗號搶先登陸紐交所,騰訊朋友推出開放平臺吸引了一大批第三方開發者加入,加上微博平臺的強勢夾擊,開心網尷尬地處在包圍圈中,束手無策。
“用戶在此平臺維系和擴展社交網絡,這是一個由外及內的過程。開心網通過游戲得到很大的增長量,但是在吸引用戶之后如何去激發用戶的社交行為,維系和擴展用戶的網上社交,開心網做得不夠好。”易觀國際分析師董旭如是評價。 接踵而至的還有品牌商對于廣告投放的猶疑。國內某快消品牌廣告代理坦言:“現在廣告客戶在開心網的撤單很厲害,基本都只是做日常維護。”據悉,該公司最高峰時曾在開心網投入100萬~200萬元,但現在一分錢都不投了。“本來客戶對社交媒體就沒有太多經驗,比較猶豫,加上網站流量減少,興趣就更淡了,現在我們主要向客戶推微博和人人網。”
程炳皓程序員出身,長期的產品經理經驗,習慣于將企業的發展,傾注于新產品的研發。并不是說,偷菜、搶車位和買賣朋友沒有價值,但是社交應用顯然并非SNS的核心。社交應用只能起到吸引用戶、黏住用戶的作用,但是直擊用戶需求,仍然要靠社交平臺的價值。
Facebook的用戶不但在Facebook上玩游戲,更主要的是在互聯網時代以Facebook來管理自己的人際關系。顯然,開心網沒有做到這一點。
中國的互聯網用戶,一直在各種變化的社交產品中遷徙,從BBS到IM,從SNS到微博,而微博的火爆,并不代表用戶將長久地停留,互聯網下一站在哪里,顯然是個未知的命題,誰能抓住未來的趨勢也未可知。但是,顯然不是一個有社交之名而無社交之實的開心網。而近日,騰訊向開心網注資1億美元的傳聞甚囂塵上,如果消息證實為真,合作雙方是雙輸還是雙贏,亦難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