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海底撈的速度不算快,從1994年創辦,到現在整整十七個年頭,才60個連鎖店,營業額也就十幾億。
海底撈所在的產業一點都不酷,就是火鍋,它既不是資源壟斷行業,也不是高科技行業,只要是中國人,自己在家都會涮。
海底撈的商業模式并不獨特,就是一鍋一鍋賣、一店一店開。
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今年剛好四十歲,是個出身底層的“川娃子”,不擅豪言壯語,不帥、膚色黑,比實際年齡看起來老得多。
既如此,我們為什么要將海底撈搬上封面?
這是一個關于“人”的故事。
有人說,如果把海底撈搬到日本或者韓國,它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但是,日式或者韓式服務舶來已久,中國企業只習得其“變態”之形式,未習得“變態”背后的精髓。服務者感到恥辱,接受服務者也覺得別扭,原因在于那些標準化的流程移植到中國,其他方的滿意往往是建立在員工不滿意基礎上的。
技校畢業的張勇,發跡在偏僻的四川簡陽,一切經驗都摸索自簡陋的麻辣燙店。他的邏輯很簡單:“公平”。這詞一點都不陌生,向來是人心最普通、卻殊難成真的訴求之一。一旦把這簡單口號貫徹到底,員工就會視海底撈為第二個家,為之真心付出,甚至為這個家拼命。海底撈出色的服務就是這么來的。
就這樣,海底撈在海外雖然一家店都沒有,卻成為哈佛商學院經典案例。
海底撈員工與富士康員工來自同一群體,主體是80后或90后,在農村長大、家境不好、讀書不多、見識不廣、背井離鄉、受人歧視、心理自卑。而且相比富士康的環境,在海底撈工作的待遇更低、地位更低、勞動強度更大。可張勇就是做到了,員工沒有跳樓,還能主動、愉悅地為客人服務。
中國近代商業文明最好的傳統之一,是較為注重“家庭感”,管理制度也會朝這個方向設計。可近三十年來,經濟高速發展,機會噴涌而出,這一傳統卻產生了斷裂。張勇無意中接續了斷層,他不懂平衡計分卡,不懂KPI,甚至不采用利潤考核,但卻創造出讓管理專家們叫絕的家庭式管理制度。融合了儒家之仁——員工在公司找到自尊、法家之術——在公司中強勢而富有權謀、道家之無為——給一線員工足夠的權限,讓其自己管理自己。
可這些看似簡單、傳統的東西,別人學不會,連張勇自己都難以持續復制。首先,他不是神,性格中有“暴虐”、自大一面,也會犯錯誤、有缺失。在小范圍內,他的搭檔與下屬可以諒解與包容他的缺點與過失,但隨著海底撈名聲越來越響,規模越來越大,管理半徑超出了張勇肉身所能及,張勇與海底撈擅長的言傳身教,邊際效應一定會遞減,而其毛病與缺陷,有可能被放大。其次,沒有定量、成形的管理工具與模型輔助和支撐,張勇靠基于對人性直覺理解打造的理想國,隨著海底撈管理疆界越來越廣闊、復雜立體,難以不受浮躁世界的侵擾。
北京 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訪問教授黃鐵鷹先生對海底撈調研歷時2年,與張勇訪談數十次,應《中國企業家》之邀,在本刊記者協助下,他的新書——《海底撈你學不會》即將付印,為此,本刊請他為我們特意寫了這篇封面故事。在他的筆下,海底撈沒有秘密,又充滿神秘——每一個看似簡單的細節,都無法讓同行直接復制。
把員工當人看,是海底撈最大的創新,但這似乎又不是其成功的全部。
上 篇
海式大家庭
把人當人看,是海底撈最大的創新
雇傭大腦
什么東西成了焦點,自然就引來人們評頭品足,有人說海底撈火鍋底料是不是有什么奧秘?很多同行偷偷把底料拿回去化驗。
還有人說,海底撈不知騙了多少貸款。要不,怎么這么大手筆擴張?海底撈每間店都在2000平方米左右,大店裝修費就要上千萬,小的也要幾百萬。
還有的說,保不齊人家有什么旁門生意,是用火鍋洗錢呢。
可海底撈不僅沒有銀行貸款,連找上門風投的錢都沒要。我開始研究海底撈就是因為一個做投資銀行的學生。他說:“黃老師,我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公司,叫海底撈火鍋店。我們主動給它送錢,那個老板硬不要。”
我后來問張勇:“這年頭很多人就想圈錢,你為什么不要?”
張勇挺坦白,“如果用了投資銀行的錢,就要按人家的計劃開店。可是我覺得生意跟人一樣,該干活就要干活,該吃飯就要吃飯,該睡覺就睡覺。不是每年你想開幾個店就能開幾個店。”
“你們從沒有借過銀行的錢?”
“我們也不是不想用銀行貸款,可是貸款需要資產抵押。海底撈沒什么值錢的資產,店面都是租來的,最貴的就是裝修和鍋碗瓢盆,可是這些不能作資產抵押,初始投資也就是四個股東渾身上下的八千元現金。”
我睜大眼睛問他:“你是說海底撈的初始投資就八千元?”
“對,就八千元。黃老師你不做餐館,可能不知道:做火鍋的確很辛苦,但做好了很賺錢。海底撈好的店半年就能收回投資;一般的店一年收回;不好的店,兩年也差不多收回投資。一間店收回一半投資時,我們就有錢開始籌辦第二個店,因為新店裝修總要幾個月。”
我心里默算了一下,如果都按一年收回投資,海底撈辦了十六年,一生一,二生二,四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