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匯源高調宣布,重砸50億推出系列全新碳酸飲料-果汁果樂。
2010年10月匯源與放貸銀行成功達成共識,在提高利息等條件下取得2.5億美元貸款的豁免,公司遭遇的現金流危機暫時得到緩解,隨后匯源衡水工廠,魯中匯源工業園相繼投入使用。
2010年12月11日,匯源果汁與蒙牛乳業簽訂戰略合作簽約,據匯源官網消息:匯源鐘祥、宿遷等8個工廠投入巨資,引進了世界先進的含乳飲料生產線。
2011年2月23日,匯源正式宣布通過競拍獲得“旭日升”全部164枚商標所有權,借道“旭日升”進軍茶飲市場。
匯源“可匯戀”落空后的一系列動作,讓我們感覺到匯源重拾“而今邁步從頭越”的信心,也顯示其“從果汁走向大飲料”的戰略擴張意圖。匯源一直是中國中高濃度果汁市場的扛旗人與領導者,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但匯源30億的年銷售額,相比近550億同行娃哈哈來說,只能算是個小弟弟。“并購后時代”的匯源,向上進一步控制種植基地,中向轉戰大飲料,向下進行深度分銷與精耕細作,戰略決策有其正確性。在正確戰略導向下,策略選擇就上升為其戰略成敗的關鍵要素。
1、策略之銷售模式的選擇
資料顯示,2006年底,娃哈哈就已經實現營業收入187億元,利潤22億元,卻只有48個辦事處,2000多名銷售員;匯源2008年銷售額僅為28.2億元,卻有80多家銷售子公司,320多個辦事處,4000多名銷售員。匯源的 營銷 模式區別于娃哈哈的聯銷體,采用的是“類可樂”的深度分銷與通路精耕模式,這種銷售模式的優點在于能較好的對終端進行掌控,但同時對企業的 營銷管理 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現實中的匯源銷售模式轉變之劇烈,內部有“三月一小變、半年一中變、一年一大變”之說。從2002年至今,匯源的銷售組織結構從營銷總部制、事業部制、大區制、銷售子公司制、到專賣店制,在不同模式間轉換,頻繁密集的變動導致無連續性,且效率低下。營銷模式的選擇,關鍵在于對營銷組織的管理,而這一直是匯源的短板,大戰略下不解決好營銷能力,擴張越快,亂象將越多。
2、策略之產品線延伸
匯源產品線擴張經歷了從專注中高濃度果汁,到轉攻低濃度果汁,再到“大飲料”的發展路線。
這種產品線擴張策略的選擇更多迫于市場競爭的壓力,果汁市場巨頭大鱷的攪局,讓果汁這個細分領域,個體增長越趨緩慢,匯源的騰挪空間變得越來越小,而作為一家上市的公眾公司,這是無法讓股東所接受的。這也許是匯源掌門朱新禮試圖賣掉“匯源”的根本原因。市場細分與市場規模往往是成反比的,轉戰“大飲料”,體現匯源做大營收和規模的決心。產品線延伸的關鍵不在于你走了多遠,而在于你推出新品的成功率。近年來匯源新品推廣乏力,從“真鮮橙”、“他+她-”、“果汁果樂”“檸檬ME”等,在訴求、包裝上不乏亮點,但沒有一款能真正成為上量產品,這里面有營銷組織的 執行力 問題,更多的是對整個產品線的規劃與設計缺乏管理,孤立的推出眾多新品,彼此間甚或存在消費群、價格帶重疊。一個成功新品的設計,要對外能有效對抗競爭對手,對內能有效形成和諧產品群!
對于一個企業的研究,我們要立足企業實踐,新戰略下的匯源能否在未來的旅途中闊步前行?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