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木匠的門店很小。小到你幾乎不會注意這個品牌的存在。但就是這個“微小”的品牌,2009年12月29日,采取特許經營模式成功實現IPO,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掛牌,融資2億多港元。譚木匠掌門人譚傳華夫婦共同持有譚木匠67.88%的股份,持股數量為165,162,500股,截至到2010年12月31日按收盤價4.8港元計算,譚傳華夫婦身價達到7.68億港元。
一把小小的梳子,讓譚木匠成功登陸 資本市場 ,也讓創始人譚成華夫婦實現了財富夢想。那么,一把小小的木梳,也能走上 上市 路,這其中有何奧秘呢?
80年代,記得在家里陳舊的衣箱上放了很多梳子,媽媽要梳頭、家里人也要梳頭。由于當時不似現在幾乎每日洗頭,梳頭成了頭發打理和止癢最重要的工具。
現在的家,你幾乎找不到一把木梳子。
消費習慣的變遷和理發、美發美容等衍生服務產業的發達,讓梳子的使用價值在衰減。
而且,木梳鏡子這些小物件都是很沒什么技術含量的,非常容易仿造。全中國做木梳的成規模的企業超過200家,偏偏只有譚木匠產品的毛利率超過55%,純利率不低于30%。這快趕上芯片、軟件業的暴利了。80-300元一把的高價梳子,而且不打廣告甚至從不降價,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前段時間偶然去逛譚木匠的街邊小店,譚木匠的產品似乎更精美了,木頭的材質分了很多種,它已經不是在賣梳子,而是在賣中國傳統的文化產品和功能產品——把梳子當成文化產品、禮品和保健產品在售賣。
縱是如此,梳子市場還是在大幅萎縮中,而譚木匠卻在超常規發展,奧秘何在?
打開譚木匠09年的年報,赫然發現,梳子的銷量和利潤貢獻率已只有30%左右,更多的是木制小家居和文化木制品。
的確如此,僅靠賣梳子“保住飯碗”就不錯了,譚木匠整個產業在延伸,這是最重要的發展奧秘——從梳子到梳理用品系列、到 TAN‘S系列、到木質家居系列。
雖然還是在做木頭,延伸的產品全然屬性不同。顯然,譚木匠已經“混合”了新的消費元素、甚至時尚元素,實施著跨界的“木頭精品”戰略,在看似混合亂搭的產品背后,有一條最本質的準繩在指引著,那就是朝著“善于制木”的戰略定位發展。
混合是痛苦的,進入的都是原本不熟悉的領域,但沒有這樣的“與時俱進”和自身變革,不跨界不越界,可能譚木匠早就隨著家里梳子的退役而走下商業舞臺。
然而對于譚木匠而言,梳子可謂是起點, 也可謂是支點,有了這個起點和支點之后,譚木匠就有了可能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渠道和網絡,并進而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完成對消費者的俘獲,在此基礎上,開始鋪設自己的“善于制木”的品牌混合通路和管道,在這個準繩下,開始有限度地不脫離本質的延伸相關木制產品。從而在其它木梳子紛紛消失之際,他卻昴揚地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