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8日,漢王發布 上市 后的首份季度報表:2010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17億元,同比增長351.95%;凈利潤4187.45萬元,同比增長349.27%;每股收益 0.47元,同比增長291.67%。公司同時表示,電子閱讀器市場持續升溫,預計公司電紙書產品銷量將延續一季度增長態勢,預計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320%-370%。
從2010年6月起,媒體對于漢王增長及盈利的可持續性就提出質疑。史賢龍在2010年8月24日《電紙書進入普及時代》一文中明確指出:漢王作為行業領先進入者,對電紙書市場的判斷犯了戰略性錯誤。
電紙書2010年處于爆發增長的階段,也就是用戶普及化、規模化的階段,漢王領先中國電紙書市場并成功上市,可以說占盡天時地利,漢王科技卻可悲地錯誤判斷了市場形勢。
從2009年下半年起,漢王電紙書的廣告鋪天蓋地:電視、雜志、戶外、專賣店、網絡,一片熱鬧,但是漢王的產品定價卻出現了錯位:漢王賣3000元、山寨賣1500元的同性能產品,盛大電子書直接將價格拉到了1000元以下。
對于一個還沒有跨過用戶普及化門檻的行業來說,保持高定價的策略,只會延緩客戶群的滲透與培養;同時亞馬遜Kindle模式的示范效應,已經可以很明確地看到,內容資源沒有絕對優勢的硬件(終端) 銷售 價格,是絕不可能得到支撐的,也不符合電紙書產業鏈競爭的本質與趨勢。
漢王科技不去順應電紙書普及化的大潮流,卻想通過高廣告投入維持產品的高定價、高毛利,這是典型的逆水行舟,最終結果就是花出的廣告費喚醒了消費者欲望,卻將實際的購買力送到了低價格的競爭對手的腰包里
高品牌知名度帶來的是低產品銷售量,漢王為電紙書行業做了嫁衣裳。這沒有任何崇高,只說明漢王的戰略是多么愚蠢。
博納睿成的產業 營銷 戰略 思想在電紙書產業及漢王案例上得到充分驗證: 企業戰略 必須符合行業本身的規則,否則必然被顛覆、或淘汰!
漢王科技表示,影響一季度業績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電子書產業受到以iPad為代表的平板電腦等相關產品的沖擊,使公司電紙書產品的銷量及價格受到影響而均有所下降;二是報告期內,公司職工 薪酬 、研發費用等同比有一定增加,致使管理費用增幅較大。
上市的一年內,漢王戰略“過山車”般的一增(管理費用、廣告費用、研發費用):2009年,漢王科技8000萬元豪擲央視,2010年,漢王在電視、網絡、平面媒體、終端建設、銷售團隊等的銷售費用由2009年的1.59億元增加到3.03億元,研發TouchPad的費用;一減(銷量及價格):漢王電紙書的毛利率從2008年的50.93%,到2009年降低為46.89%,2010只有36.99%。,而且2011年仍然會繼續降低。
漢王從風光的電紙書第一品牌滑向了虧損,驗證了產業營銷戰略的原理之一:領先不代表領導。企業對于行業首創、市場份額第一等必須保持戰略上的清醒認識:首創能持續,才能成第一,市場份額要有含金量才是有價值、可持續的第一,否則都是虛名。
漢王需要痛定思痛去認真檢討大產業背景下的企業戰略問題。
博納睿成認為,在電子消費市場,大趨勢是“摩爾定律”,即銷售價格隨著時間推移下降的總體趨勢,即普及化趨勢;小趨勢是“蘋果法則”,即打造自循環的商業模式道路(iMac—ipod—iphone--itune),我們可以稱之為價值化趨勢。
普及化趨勢下的企業戰略,必須遵循“減法營銷”的規律,即如下減法營銷數學模型所反映的企業戰略。
當行業的長期平均成本處在下降(從LRAC1到LRAC2)趨勢下的時候,可以預期的變化就是產品價格的下降壓力,并造成企業利潤的降低,這是對企業造成壓迫的不利的產業趨勢。但此時與此同時發生的另外一個趨勢是:由于產品成本及價格的降低(從P1下降到P2),消費者剩余(就是顧客效用)大幅增長(從△Xab擴大到△Yef),顧客的需求被有效激發(從D1到D2),整體銷售數量將會增長,甚至爆炸性地增長(從Q1到Q2),這就是我們都體驗過的行業繁榮期。
此時,企業只有一條道路:迅速擴大銷售數量,不惜降低價格甚至主動發起價格戰,來搶奪市場份額,只有銷量的擴大才能彌補價格降低帶來的利潤損失。
我們從上述數學模型上可以清晰的看到,企業在價格降低、銷量增長后的實際盈利比價格高企、銷量較小時要大得多(企業獲利從□abcd到□efgh的變化)。
中國的家電、電腦、數碼產品、通信服務等產業,即所有以普及率為行業成熟度指標的品類,受到這個減法規律的影響,企業此時的減法營銷(甚至是粗暴的減少營銷如價格戰)具有了戰略正確性。
漢王科技一年之內“過山車”似的夢游經歷,是漢王對產業趨勢缺乏準確判斷、從而企業戰略出現重大失誤導致的惡果。簡單地說,在需要運用減法營銷應對行業未來的時候,漢王迷信所謂“品牌的力量”,采用加法營銷的典型做法(大明星、大廣告、高定價),與普及化趨勢下的市場規律背道而馳。
簡略談一下蘋果法則:喬布斯的蘋果案例,通常被拿來說明高溢價品牌的可能性。
我們需要看到的是,蘋果(iMac、iMac Air、iphone)確實靠高定價建立了品牌(甚至包括Pixar動畫),但那一時期的蘋果是另類的,企業規模也沒有放大。
真正令蘋果如日中天的,是喬布斯的減法營銷:從ipad開始,蘋果走上了高性價比的規模化道路,迅速以低價實現普及率,再以快速的更新換代維持消費者的熱情。僅在中國市場,蘋果iPad占據中國平板電腦市場78.33%的份額:那些比iPad產品性價比(外觀、系統、APP等)都不如平板電腦,怎么勝出?還定一個離譜的價格?
從iphone到iphone4用了4年,從ipad到ipad2,包括即將上市的白色iphone4及iphone5僅僅一年。在如此短的銷售周期里,要迅速實現銷量,靠的就是“降低價格爆增銷量”的減法營銷策略。
減法營銷并不僅僅是企業的一種戰略偏好,而是行業內在趨勢的客觀要求:按照減法營銷數學模型的規律制定正確的減法營銷戰略及戰術,才能成為格蘭仕、聯想這樣的行業領導品牌,避免漢王科技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