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得益于持有寶馬公司近一半股份的柯萬特家族的經營理念:“企業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發展,要注重提高利潤和投資多樣化。”在讓不少同行破產倒閉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這一理念顯得尤為珍貴。
事實上,從19世紀后半葉開始,無論在魏瑪共和國時代還是納粹統治時期、無論遭遇了世界大戰還是經濟大蕭條,柯萬特家族始終保持著很快的發展速度。從100多年前的一家小紡織工廠,到今天擁有數百億歐元財富的龐大產業帝國,這個家族始終相信一句話:一切傷口都能愈合、一切故障都能修復、一切倒退都能彌補。
紡織起家
柯萬特家族是一個荷蘭移民家族。1865年,16歲的埃米爾·柯萬特在德國勃蘭登堡西北部的小鎮普利茨瓦爾克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這是一個以紡織業聞名的小鎮。在德雷格兄弟紡織廠里,埃米爾從學徒做起。當年,這個小工廠只有6臺織布機,靠馬兒轉圈推動機器運作。14年后,原工廠主去世,埃米爾籌集了一筆錢,買下這家紡織廠,家族創業的歷史由此開始。
紡織廠的生意不錯。1901年,埃米爾用積攢的110萬馬克,買下了位于多瑟河畔的維特斯托克紡織廠,交給其20歲的長子京特·柯萬特打理。
在家族工廠邊玩耍長大的京特,是柯萬特家族歷史上非常具有開創精神的一位先驅。接手維特斯托克紡織廠時,京特雖然只有20歲,但工作努力、態度認真。他向紡織女工學習紡紗、縮絨和漿洗;向染色師傅學習染布工藝;向機械師請教蒸汽機的工作原理……很快,京特就將工廠的業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京特曾這樣描述自己的父親:“他像一個老派的農民或者工匠,為子孫后代著想。凡他制訂出的東西,他的兒子們就必須執行。”的確,埃米爾是一位典型的保守工廠主,他永遠不會去貸款購買新機器,只肯用賺到手的錢擴張工廠,而京特則不愿固守一兩項家族產業。
1924年,京特在伯明翰購買了一座廢棄的軍工廠,開始生產蓄電池。此前,柯萬特家族的生意僅限于紡織行業,但剛剛過去不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京特意識到,軍火工業將是一個大有前途的行業。于是,在希特勒統治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時期,柯萬特家族成為德國軍隊最重要的軍火供應商之一。后來,京特又大筆購入多種工業股票,包括化工、制藥、機械工程等領域,成為當時的知名實業家。
德國作家呂迪格爾·榮格布魯特在其《寶馬背后的家族》一書中寫道:“這個家族的歷史貫穿著一條線:歷代的柯萬特成員從不固守于某種行業。一旦發現某種產業經營發生變化,他們就迅速重新部署。”
1954年,京特去世,他的兒子赫伯特和哈拉爾德接過了家族生意。
破產邊緣
赫伯特是柯萬特家族歷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他對家族事業做出的最大貢獻,當數買下寶馬了。
1959年,德國巴伐利亞汽車制造廠(Bayerische MotorenWerke,即BMW,中文譯為寶馬)瀕臨破產邊緣。當時,寶馬已有43年歷史,其著名的藍白標志在德國已經家喻戶曉,但由于經營不善,財務狀況糟糕,監事會不得不計劃將其賣給競爭對手戴姆勒-奔馳。但這樣一來,寶馬就將淪為奔馳的車軸配套廠。這個計劃遭到了工會和股東的反對,當時的寶馬內部上下一片混亂。在這種情況下,赫伯特果斷出手,購買了寶馬30%的股份,開始了對寶馬的重組工作。
沒人相信寶馬能起死回生,家人和同事都對赫伯特的決定感到不解和反對。但赫伯特相信自己的判斷——寶馬是一家好公司,只要管理得當,一定會重新煥發生機。
針對寶馬存在的問題,赫伯特賦予了管理層更大的權力、鼓勵員工參與公司管理;他找來 營銷 奇才保爾·哈恩曼負責寶馬車的 銷售 ;在對寶馬進行系列革新、尤其是推出寶馬700、Isetta、1500等車型后,寶馬果然開始重現活力。
到1969年初,赫伯特已掌握寶馬公司將近一半的股票,成為寶馬名副其實的統治者。不過,由于在14年前就進入了戴姆勒-奔馳的監事會,依據“監事會成員不得在競爭公司任職”的規定,赫伯特沒有得到寶馬監事會主席的頭銜。
事實上,寶馬公司只是柯萬特家族龐大工業帝國的一部分。德國知名化學制藥企業阿爾塔納、蓄電池生產商瓦爾塔、槍械制造商毛瑟等公司中,都有相當數量的股份屬于柯萬特家族。不過,基于長期的低調風格,柯萬特家族從不用自己的名字作為公司標志。
非家族成員登場
1960年代末期,患有先天眼疾的赫伯特視力開始逐年下降、甚至幾近失明。在對親自管理寶馬感到力不從心之后,他決定提拔一個信任的人來管理寶馬。于是,寶馬歷史上最重要的非家族成員——馮·金海姆登場了。金海姆在1970年坐上了寶馬公司董事會主席的位子,成為當時德國汽車業最年輕的董事長。
由于馮·金海姆此前并沒有汽車行業的資歷,很多人對他的獲任感到意外,尤其是寶馬的營銷老將保爾·哈恩曼,他嘲笑說:赫伯特對馮·金海姆的任命將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學徒期”。
好在,哈恩曼的預言沒有成真。馮·金海姆對寶馬進行的一系列變革 ,使得寶馬在此后20多年中保持了全球汽車公司中相對公司規模而言利潤率最高的紀錄。而他本人也與本田宗一郎、亨利·福特二世、李·艾科卡、費迪南德·皮耶希、鮑勃·盧茨一起,被稱為“改變世界汽車工業的六君子”。
“六君子”中的鮑勃·盧茨,1970年代也在寶馬工作過,并為寶馬開拓美國市場立下不小功勞。據說,當時寶馬為了挖來盧茨,給他開的薪水是原東家通用的8倍。
金海姆和盧茨能在寶馬大展拳腳,得益于赫伯特的“企業家股東”理念:“公司的擁有者和管理者沒有必要什么都管。有些事最好讓第三者去做。這個人要有特別的素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去經營。當然,他們需要一定的自主權,我們應該給他們這種權力。”
另一方面,為了保持公司的獨立性,柯萬特家族對競爭對手的收購表現得相當固執。從1971年開始,亨利·福特二世就不斷流露出對寶馬的興趣,并抓住每一個機會表達這種興趣,即使在赫伯特于1982年去世后,他還數次登門拜訪其遺孀約翰娜。但不論誘惑多大,柯萬特家族堅持不將手中的股份出售給福特。
目前,柯萬特家族的事業已傳至第四代。赫伯特的兒子斯特凡·柯萬特是寶馬公司監事會主席團成員,擁有寶馬公司17.4%的股份。熟悉他的人認為,斯特凡秉承了父親的才賦和戰略眼光。而赫伯特的女兒蘇珊娜·克拉泰恩也是一位風云人物,她不單繼承了寶馬公司12.5%的股份和阿爾塔納公司50.1%的股份,還曾登上過德國女首富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