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上房價與家庭收入比率(房價除以全家收入)應該是4-6倍,而中國目前到房價與收入比率是25倍以上,一家人不吃不喝,要25年才能買得起一套房子。以此來看,中國的房價太高了。
但也有經濟學家對此持反對意見。按照最基本的經濟理論。任何商品的價格,是由市場的需求方和供應方來決定。如果供應方對商品供應的數量大,而需求方對商品的需求不大,那么商品自然會降價。如果需求方對商品的需求量遠遠超過供應量,那么商品的價格會不斷上漲。
按照經濟學家的角度來看,未來中國房子的供應量,遠遠低于民眾的需求數量,這才是房價大漲的根本原因。因此不能拿國外的房價和收入比率來證明中國房價有泡沫。比如,美國土地面積和中國差不多,但美國的可用地面積大大超過中國,而美國人口三億,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不到。美國的購買需求量和供應量比較平緩,沒有出現類似中國那樣的房產供需的巨大不平衡。因此美國的房價與收入比率遠遠低于中國是應該的,即便是美國絕對房價低于中國,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國的高房價是因為供需關系造成的,這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這里主要的爭論點,在于什么才是市場需求。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的,什么才是經濟供需關系中的“供”和“需”的力量。理論上說,商品經濟中商品的合理價格,是由市場的需求數量和供應數量所決定。需求量持續增加相對大于供應數量,商品價格自然上升。但這里有個很大的隱蔽前提,那就是,對于不斷高升的商品價格,首先,需求者覺得商品的價格是合理的,可以接受的,買得起的。只有在滿足這個前提下,商品需求者的“購買意愿”,才會轉化為需求者的“購買能力”,商品價格才有繼續上升的空間。
一旦需求者感到該商品的價格遠遠超過合理,不接接受,或者說根本就買不起了,那么需求的一方,其購買需求量就會下降。當供應不變,需求量下降時,那么商品價格就會下降。這才是真正的經濟供需的關系。
而上面那些中國經濟學家的錯誤,在哪里呢?他們把民眾的“購買意愿”,簡單地等同了“購買能力”。在經濟的供需關系平衡中,需求方有“購買意愿”,并不等于具有“購買能力”。
比如,一個22歲的中國大學畢業的男性,很喜歡開法拉利跑車,但他的月收入和所有資產,讓他根本買不起一輛法拉利跑車。那么他的購買意愿,無法轉化為商品經濟上的購買能力。另外一位40歲的中國男性,資產有幾千萬,買一輛法拉利不是問題,可他覺得法拉利車根本不值得買。因此,雖然他有潛在購買法拉利的能力,但因為沒有購買意愿,也沒有形成對法拉利的購買力。
目前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存在這個問題。想買房子的人,的確有很強烈的買房意愿,但房價實在太高,家庭經濟收入水平太低,根本買不起,因此民眾的購買意愿,沒有轉化為經濟上需求方的購買能力。
可見,在商品經濟的供需價格平衡的公式中,所謂的需求方,必須要有足夠的“購買能力”,才能算是決定商品價格的供需關系的“需”方。如果一群人,只有“購買意愿”而沒有“購買能力”,或者有“購買能力”卻沒有“購買意愿”,那么這群人就不屬于經濟定義供需關系中的“需”方。
那么為何中國的房價依然居高不下?這里有“炒房團”的功勞。當大量資金集中進行大規模的炒買時,商品價格就會突然暴漲。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石油價格,在全世界需求并沒有出現明顯變化的情況下,一路高攀超過100多美元一桶,這是國際期貨炒家大量買進造成的。中國房價的不斷高企,在于大量資金的炒作行為嚴重扭曲了房產市場的供需關系,給市場一種錯覺,仿佛市場的“需求量”奇大無比。
虛幻的泡沫的破滅,也是炒房團開始撤資之際。當金融危機爆發,炒家撤出石油期貨市場,石油價格頓時暴跌至60多美元一桶。只有當炒房資金撤出房地產市場,真正的供需關系才會水落石出。只有到這時我們才發現,現今的高位房價,根本不是一個客觀供需關系下的合理價位,炒家的危害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