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X裝飾有限公司責任公司是1997年成立的私營有限公司,注冊資金為500萬元,二級裝飾裝修資質,2003年12月在冊技術人員149人。2014年主管稅務機關根據大數據分析,決定對X公司進行單獨風險測評,測評采取的方法如下:
內部數據采集內容
首先從綜合服務管理信息系統中調取了該公司2013年的申報納稅數據。2013年該公司共申報營業稅計稅收入3887萬元,繳納營業稅194.35萬元,繳納企業所得稅0.5萬元,繳納個人所得稅1.2萬元,該公司2003年未繳納過印花稅。
外部數據采集內容
-
選擇20個市場調取該公司簽訂的合同資料。
稅務機關納稅評估人員從本市規模較大的60家家具、建材市場中選擇了20家,由相關區縣地各局評估部門組織力量,又從這20個市場抽取了該公司2013年與客戶簽訂家裝合同金額數據,2013年合同總金額為5655萬元。
-
從相關行業協會調取了該公司上報資料。
稅務評估人員從某市家裝協會取得的該公司報送的2013年收入資料顯示,2013年該公司取得收入1.4億元。
將數據進行“一戶式”整合分析。該公司2013年的申報納稅數據、在20個主要市場的簽訂合同數據以及向行業協會上報的數據進行“一戶式”整合分析,發現該公司存在下列明顯的涉稅疑點和問題:
-
該公司有未如實申報營業收入的嫌疑。
該公司向稅務機關申報的收入與其在市場的簽章金額存在巨大差異。市場是家裝企業取得收入的主要來源地,約占到其全部收入的50%左右。企業向稅務機關申報的收入應為其全部應稅收入,這一數字理應大于稅務機關在20個市場采集到的企業簽章金額。但數據比對發現,該公司向稅務機關申報的收入只約等于在20個市場簽章金額的69%。
該公司向稅務機關申報的收入與向行業協會上報的收入存在巨大差異。該公司向稅務機關申報的收入只占其向行業協會申報收入的28%。
-
測評后認為該公司繳納企業所得稅明顯偏低,存在隱瞞利潤的嫌疑。
某市家裝企業的純利潤率不低于7%,而從企業提供資料推算顯示其純利潤率不到1%,這與其龍頭企業的身份明顯不符。
-
該公司存在未全額代扣代繳設計師及管理人員個人所得稅的嫌疑。
-
簽訂的裝修合同未按規定繳納印花稅。
稅務約談及自查結果與處理
經約談舉證及稅收政策宣傳輔導,該公司在稅務機關納稅評估的結論下承認了自身的涉稅問題,共補繳2013年~2014年兩個年度稅費485.15萬元。其中,該公司2013年~2014年實際取得收入15137.12萬元,少申報收入5254.87萬元,兩年共計補繳營業稅262.74萬元、城建稅18.39萬元、教育費附加7.88萬元。該公司2003年度未如實申報繳納企業所得稅,根據稅法規定,按照建筑安裝業純益率6%,補繳企業所得稅104.05萬元。該公司對技術人員發放的個人收入未按規定全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2013年~2014年共計補繳個人所得稅90.52萬元。該公司2013年~2014年按建筑、安裝工程承包金額萬分之三稅率,兩年共計補繳印花稅1.57萬元。
-
舉報信帶來的厄運
2013年3月,某市國稅局收到舉報,稱該市某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嚴重逃稅行為,且涉稅金額較大。這一情況引起了該局領導的高度重視,立即派出稽查人員展開全面調查。
稽查人員了解到,該公司為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主要生產豬蹄、雞爪等熟食制品。從征管信息系統調取的數據看,該公司年納稅額不足萬元,盡管近兩年有所增加,但增長幅度不大,且額度非常平均。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這家企業仿佛置身事外,無論經濟形勢好壞,各項財務指標始終如一。憑借多年的辦案直覺,稽查人員感到“申報數據”異常,在這波瀾不驚的經營數據后可能另有玄機。
在進一步深入調查后,稽查人員了解到這家注冊資金只有5萬元的“小”企業看似規模不大,但產品的市場投放量卻大得驚人。僅在遼陽市當地,年銷售量保守估計也在20萬件以上,銷售收入至少幾千萬元,稅收起碼在百萬元以上,在這“萬元”——“百萬元”的巨大“稅收落差”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
在經過縝密細致的調查和大量的案頭分析后,稽查人員基本確認該公司存在逃稅嫌疑,但關鍵是要找到證據。他們制訂了詳細的檢查預案,為偵破案件做好了充分準備。
經過一個多月的比對核查,稽查人員整理出長達6頁的客戶資料,同時,在7本陳舊的保管賬和若干記錄本中發現了該公司“小本經營”背后的秘密。
該企業采取“賬外賬”的方式在總賬和明細賬上不列或少列收入,以此達到逃稅的目的。稽查人員還原出了該公司3年來的真實經營狀況,其中包括與每個客戶銷售往來的件數、金額、返貨額度及比例,累計金額竟超億元。企業老板以為用代碼和數字記錄的信息只有自己看得懂,拿給稅務機關檢查的正式賬簿沒有一點問題。 稽查人員一筆筆將數據還原后、展現了企業真實地業務往來,最終補繳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滯納金以及罰款共計700多萬元。
-
違規之處發現問題
某地稅局稽查局稽查人員對房地C產公司進行土地增值稅檢查時,經過類比發現,其建安成本明顯高于附近的同類樓盤,于是將稽查重點放在對建安成本的核查上。稽查人員在對該公司取得的建安發票進行詳細檢查、逐一比對后,排除了取得假發票的可能。在核對公司付款情況時,賬面支付工程款的金額與發票金額相符,都是1.27億元。
稽查人員對承建該項目的A建筑公司進行延伸檢查。該項建安工程是由第七項目部以上交2%的管理費的形式掛靠在A建筑公司的,A建筑公司賬簿及相關資料顯示,開具的發票金額與工程造價審計報告相符,都是1.27億元,款項已收到。稽查人員從A建筑公司的管理費賬目中發現了一個“小”問題,按照掛靠協議,應收第七項目部管理費254萬元,而實際只收了243萬元。A建筑公司是采取統一收款形式,從收到的工程款中先扣除管理費后再轉付給項目部,因此不存在收不到管理費的問題,為何會無緣無故地少收11萬元呢?
稽查人員對承建該項目的A建筑公司進行延伸檢查。該項建安工程是由第七項目部以上交2%的管理費的形式掛靠在A建筑公司的,A建筑公司賬簿及相關資料顯示,開具的發票金額與工程造價審計報告相符,都是1.27億元,款項已收到。稽查人員從A建筑公司的管理費賬目中發現了一個“小”問題,按照掛靠協議,應收第七項目部管理費254萬元,而實際只收了243萬元。A建筑公司是采取統一收款形式,從收到的工程款中先扣除管理費后再轉付給項目部,因此不存在收不到管理費的問題,為何會無緣無故地少收11萬元呢?
延伸檢查,2名稽查人員在對第七項目部的賬目檢查中,發現一個問題。因建筑行業的特點所致,其發票是按工程進度,分期到稅務局申請開具并同時繳納稅款,經對其繳稅記錄進行匯總,發現少了20萬余元的繳稅記錄,但在主管稅務局的征管系統中,確有該20萬余元的繳稅記錄和同時開具的發票號碼,該號碼的發票也赫然列在星岳房地產公司的會計憑證中。明明繳了稅款、開具了發票給C房地產公司,卻不記錄繳稅情況,出現了疑點?
經過詳細調查和取證,A建筑公司負責人承認實際工程造價是1.23億元,在結算時,星岳房地產公司要求A建筑公司多開400萬元的發票,承諾該多開發票部分要繳的營業稅、個人所得稅等20余萬元稅款由房地產公司負擔。為了能順利結算拿到全部工程款,A建筑公司就按房地產公司的要求,按1.27億元開具了發票。至于多開的發票金額部分的管理費11萬元就沒有向第七項目部收取,而第七項目部也將該400萬元應承擔的20余萬元稅款的稅票也給了C房地產公司,所以繳稅記錄中就少了這一筆,不料卻產生了稅務風險。
稽查局依法對C房地產公司和A建筑公司的違法行為作出了處理,兩公司隨即繳納了稅款和罰款。鑒于本案虛開建安發票金額已達到虛開發票罪的刑事立案標準(虛開普通發票100份以上或虛開金額累計在40萬元以上),同時將讓他人為自己虛開發票的星岳房地產公司和為其虛開發票的A建筑公司以涉嫌虛開發票罪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
溫馨提示
今后,稅務機關實施“兩級處理”辦法進行稅收管理,即:依托統一的技術基礎平臺,逐步實現稅務系統的數據信息在總局和省稅務局集中處理。主要任務是在“一個平臺”的支撐下,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逐步建立總局、省稅務局兩級數據處理中心和兩級數據處理機制,實現涉稅電子數據在總局、省稅務局兩級的集中存儲、集中處理和集中管理,使業務流程更加簡化。
同時,建立網絡發票管理系統。實現從管理發票的物理形態向管理發票信息轉變。納稅人通過網絡開具發票,實時傳送電子信息給稅務部門,實現納稅人的開票和受票信息網上閉環管理,并通過對發票開具,取得信息與納稅申報數據的對比分析,強化稅源監控。
大數據時代,隨著稅務機關信息化監管體系的建立,人工稽查和判斷納稅人涉稅違法行為,將先有信息系統進行測評和判斷。由此,納稅人將面臨著最大的問題,就是賬面歷史遺留涉稅問題痕跡的風險。為此,應該盡快將風險降低在承擔刑事責任之下。